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要说到它是从哪里来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进行创造”。[2]
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立的历史条件,不妨从下面这些回溯性问题出发来寻找答案。第一,中国在18世纪之前曾经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为什么没有率先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第二,中国在1840年以后为什么没有像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那样选择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第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建立新中国,并且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道路?第四,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这两个历史时期是什么关系?
就社会形态及其演变来说,中国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分析的欧洲国家有差异:我们没有经历典型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也与欧洲有很大不同;我们也没有经历过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最彻底的民主革命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本来我们打算先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这已写入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但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以及随后的一系列事件,都使得中国共产党在选择经济发展战略时,不得不将国家安全放到首位来考虑。美国对我们国家安全的威胁直观地体现在中美间相差悬殊的武器装备上,深层次原因则是两国相差悬殊的工业化水平。正如毛泽东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提纲正确指出的:“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这种痛苦我们中国人民已经受够了。如果现在我们还不能建立重工业,帝国主义是一定还要来欺侮我们的。”[3]要建立独立强大的国防工业,就必须优先发展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重工业。(www.xing528.com)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大陆经过百余年战乱破坏,以传统农业为主且经济落后,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生产剩余非常有限。国家有限的财力与即将开始的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中国如何克服“贫困循环”,即跨越所谓的“贫困陷阱”[4],成为新中国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面临的最严重问题。此时,苏联曾经答应全面援助中国经济建设,特别是尖端科技和国防工业,这当然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但由于苏联同样在经历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道路,因此剩余资金不多,对中国的援助有限,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论战切断了这有限的援助。国内国外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必须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来加快工业化进程,这正是中国在50年代加快社会主义改造步伐和建立计划经济的根本原因。因为只有依靠计划经济体制,才能够实现高积累和社会稳定,实现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任务。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奠定了大国发展的工业基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门类。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我们仍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照搬照抄。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探索中不断加深认识,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初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怎样实现发展目标等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与时俱进的产物。它是中国采用社会主义的方式来完成本来该由资本主义完成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任务的产物,因此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属性,允许多种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显然,我们的实践不同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设想。正确认识这种差异,必须回到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去。如果对这段历史没有深入研究,没有科学合理的政治经济学解释,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不能牢牢扎根于中国大地,就不能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融为一体并真正发挥出习近平同志所期望的指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