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园就其所有制来看,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各种类型的私人占有的茶园,在宋代茶生产中占绝对的支配地位。另一类是官府直接经营的茶园,这类茶园为数甚少,如虔州杂料场属下的茶园,因“率民采摘,颇烦扰”,于景德二年废掉[22]。唯有建安北苑,则是宋代规模最大和最有名的官茶园,值得在这里叙述一番。
建茶在唐代还默默无闻,陆羽的《茶经》还没有提到它。唐末,“里民张晖始表而上之”[23],才开始露头角;南唐“岁率诸县民采茶北苑”,制造研膏、腊面和京铤诸色名茶,从此北苑茶便遐迩远被,名声噪著了。伴同北苑茶的盛名一道而来的,则是“大为民间所苦”[24]。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开始在建安北苑建立了所谓的“御园”,变成为封建国家直接经营的一座官茶园。至道元年(995年),将游坑等六焙隶属于南剑州,仅留下这座北苑茶园,由茶民经营,免其身丁钱。庆历年间,又将苏口、曾坑、石坑和重院等茶焙还属于北苑。建安是官私茶园极为集中的一个地区,茶焙达一千三百三十六处,官焙仅三十二处,而北苑则是官焙中的一处。
以北苑为首的官茶园,座落在建安东三十里的凤凰山。这里是岗峦起伏的丘陵地区,官茶园分布在所谓“九窠十二陇”之上,最高的一座是苦竹园头,其次是鼯鼠窠。官茶园除北苑之外,尚有在北苑以南的壑源,东南的佛岭,以及北边的沙溪。官茶焙计有三十二处,东北有北苑龙焙等十四焙,南溪十二焙,西溪四焙,北山二焙[25]。据赵汝励《北苑别录》所载,这座官茶园,“广袤三十余里,自官平而上为内园,官坑而下为外园”[26]。
建安公私茶园对茶的质量特别重视,对茶的区分比其他地方还要细密,大致区分为七类。一为白叶茶,最为名贵,茶园主们就是用这一品级的茶参加斗茶的。次曰柑茶,为“食茶之上品”。三曰早茶,四曰细茶,五曰嵇茶,六曰晚茶,七曰丛茶,也叫蘖茶,“一岁之间,发者数四,贫民取以为利”。官茶园用早茶以上的茶品制作贡茶,而在采摘焙制的全部过程中,工序细密,特别讲究,也特别奢靡。(www.xing528.com)
官茶园共“役夫一千余人”[27],其中采茶的“日役二百二十五人”[28]。如前所指,采茶以凌晨日出之前为最好,官茶园每天五更在凤凰山打鼓亭击鼓,官焙中的监采官发给采茶夫人各一牌,才准入山采茶。采茶也并非轻易之事,“大抵采茶亦须习熟,募夫之际,必择土著及谙晓之人,非特识茶早晚所在,而于采摘亦知其要旨”。每到辰时(即早七、八点钟),“复鸣锣以聚之,恐其逾时贪多务得也”。采茶之后,即要烘蒸研治,为保持制作的清洁,“研茶丁夫悉剃去须发”,到至道二年(996年)才去掉了这条规定,仍然须要“幅巾洗涤手爪,给新净衣”[29]。这项操作规定是必要的。在制作过程中,大约经过以下几个程序或步骤:(1)蒸茶。将茶芽洗涤乾净,入甑蒸沸之,既不可不熟,也不可过熟,“过熟则色黄而味淡,不熟则色青易沈,而有草木之气”,因而要蒸得恰到好处。(2)榨茶。将蒸熟的“茶黄”,榨出其水和“膏”,反复榨之。(3)研茶。用木杵、瓦盆进行研治,“分团的水,亦皆有数”;“每水研之,必至水干茶熟而后已”。(4)造茶。原来分四局制作,因“匠者起好胜之心,彼此相夸,不能无弊,遂并为二”;“故茶堂有东局西局之名,茶銙有东作西作之号”。(5)过黄。“茶之过黄,初入烈火焙之,次则沸汤爁之,凡如是者三而后宿-火”,“凡火数多寡,皆视其銙之厚薄”,厚的达十至十五火,薄的六火到八火;然后过汤上出色”[30]。茶研治之后,在茶饼上“多以珍膏油其面”,[31]因而建茶也叫“腊面茶”或“腊茶”。就茶的制作程序看,它的分工是细密的,制法是严格的。起初只有官焙才行,到后来连宋徽宗也不得不承认,“外焙之家久而工制之妙”,也“取则于壑源”[32],达到同样的高水平。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以北苑为首的官茶园规模虽大,“素号膏腴”,由于管理不善,“壅培卤莽,岁多不登”,原茶不足以应付,“循俗取足私园”,“乡户买茶输纳,病于侵扰”,成为当地的一害[33]。
北苑贡茶始于宋太宗始建御园之日。当时丁谓为福建路的转运使,为了媚上,他提出制作大龙凤茶各二斤,每斤八饼,作为贡茶。从此“贡额骤溢,斤至万数”[34],成为当地一个重负。宋仁宗时,蔡襄,在福建转运使任内,这个一度享有敢于谏诤名声的学士大夫,也继丁谓之后又制作了所谓的小龙团,每斤十饼,共十斤[35],献给宋仁宗。宋神宗元丰初年,“下建州又制密云龙以献”,以二十饼为一斤,“其品高于小团(指前此的小龙团)而其制益精矣”[36]。到宋哲宗,又制造了瑞云翔龙茶,又超过了密云龙;不过“御府岁止得十二饼焉”[37]。从大龙到小龙,又从密龙到翔龙,步步登高,北苑贡茶到宋徽宗时便登到了极峰。这就是大观年间所制作的“水芽”。当时,宋徽宗亲自撰写了《茶论》的文章,把白茶评为天下第一。这个评论不要紧,北苑茶园就急急忙忙地“试新”和“贡新”了。所谓白芽,是把惊蛰前后刚刚萌生出来的茶芽采摘下来,“先蒸后拣”,“每一芽先去外两小叶,谓之乌带,又次取两嫩叶,谓之白合”,仅把剩下的一点点小芽,“置于水中,呼为水芽”,“聚之稍多,然后研制成功为龙园、胜雪两种白茶,这是贡茶当中最为上等的精品。献给宋徽宗的计有十纲,第一、二两纲太嫩,第三纲最好;第一名叫试新,第二名叫贡新,第三名有十六色,龙团、胜雪两色即在其中。在此以下,诸色茶中有“无比寿芽”、“龙苑报春”等,也都精致之极。贡茶从制作到装潢都好,“政和密云不作团,小夸寸许苍龙蟠。金花绛囊如截玉,绿面仿佛松溪寒”[38]。唯其极天下之精致,大观年间的贡茶,“每胯计工三十千”[39]。到南宋,由雀舌水芽制成的贡茶,“一夸之直四十万”,“仅可供数瓯之啜耳”[40]!诗家称这种贡茶,“一朝团培成,价与黄金逞”[41],真是说到了家。这样一座官茶园,年耗四、五万贯,也就不足为奇的了。
“龙凤新团出帝家”[42]。北宋初年以来的北苑御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完全是为了帝王家的享受。其间宰执侍从之臣也能够稍沾余润,“入贡先诸夏,分甘及近臣”[43]。由于苑茶是如此其名贵,士大夫之家也就以得到这种茶为极大的荣幸,连方外人士也不能免俗。团茶毕竟为数不多,无法满足人们的这一愿望,于是冒牌赝制便应运而生了。“龙团方启封,数子已惊视。”[44]非常遗憾,并不是什么小龙团,而是“兔饼”。一次上当,还不过瘾;“又烹小团,亦兔饼也”。迷信、渴望名牌货,是免不了一再上当的。其实,这也不足为奇,以兔饼冒充龙团,不过是私有制下商品交换当中出现的无数镜头当中的一个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