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的纸和制作技术发展与多样性

宋代的纸和制作技术发展与多样性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家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中三项,即火药、活字印刷术和罗盘针,是在宋代发明的,纸虽然发明于东汉,但在宋代,造纸技术和造纸手工业则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因而宋代的纸也是闻名于世的。宋代的纸又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各个地区由于使用原料和制作技术的差别,纸也表现了各地区的特点。南宋孝宗以来,发行各种会子交子,发行量日益增大,需要的楮纸也日益增多,于是楮成为造纸

宋代的纸和制作技术发展与多样性

大家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中三项,即火药、活字印刷术和罗盘针,是在宋代发明的,纸虽然发明于东汉,但在宋代,造纸技术和造纸手工业则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因而宋代的纸也是闻名于世的。

宋代的纸,除去用来写字、作画,供给雕版印刷纸币书籍等等之外,还有许多特殊的用处。做成纸衣,是宋纸特殊用途之一。当然,以纸为衣,不自宋代始。周世宗柴荣鉴于唐代陵墓因藏有金玉而“无不发掘者”,曾经说:“我死,当衣以纸衣,敛以瓦棺”[1],这大概是文献上有关纸衣的第一次记录。周世宗只是说在他死后穿纸衣,事实上宋代许多活着的人就穿纸衣,如宋太宗时一个名叫蒋元振的知州,就曾“啜菽饮水,缝纸为衣”[2]。在官僚士大夫群中,“缝纸为衣”的毕竟为数甚少,也许仅有蒋元振这一个别的事例,而贫苦的人衣纸衣便不稀罕了。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曾记载了制做纸衣的方法,称“山居者常以纸为衣”,又称“黟歙中有人造纸衣段可大如门阖许”。官府则用纸衣救济贫苦,所谓“纸衣以御寒民” 者是也[3]。至于王安石揭出的边防上“士卒极窘”,有“衣纸而擐甲者”[4];甚至士卒们披挂的衣“甲”,也有的用纸做成:“代庖阿堵名尤重,制甲防边职未闲”[5],如此之类的记录,也揭露了两宋军政的腐败。

除纸衣、纸甲而外,还有所谓的纸衾、纸帐、纸被等等之类,在宋人诗词中,不下百余见。如著名的大词人辛稼轩就有“纸帐梅花归梦觉”的词句,著名的政治家文天祥有“纸帐白如雪”的诗句。同时,这类纸帐纸被还往往冠以产地,诸如所谓的“皖山纸帐”[6]、“建昌纸被”[7]之类,显然都是闻名于时的产品了。尤其是纸被,据李新的《跨鳌集》所载:“雾中楮皮厚一尺”[8],看来四川等地用皮纸制成的纸被还相当地厚实。这类物品,在士大夫当中作为馈赠品,有时也用来赒济贫穷[9]。值得注意的是,据赵蕃所说,“初寒无衾,买纸被以纾急”[10],纸被之类已经作为商品投到市场上了。

从上述纸的多种用途当中,可以看出,晚唐五代到宋,造纸技术大大改进提高了,不但纸产量多,而且纸的韧性强,否则耗纸量甚多而又必须韧性好的纸帐纸被是生产不出来的。这是宋纸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宋代的纸又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各个地区由于使用原料和制作技术的差别,纸也表现了各地区的特点。如有的纸既白如雪,又很光滑。其中歙州一带所产的徽纸,如“麦光、白滑、冰翼、凝霜之自”,都表现了上面的特点;而“歙州绩溪县”有地名龙须者,纸出其间,故世号龙须纸”[11],便是徽纸的代表。

两浙路嵊县的剡纸、余杭的由拳纸,也都很著名。温州的“蠲纸”,“洁白坚滑”,据评论家们的意见,“东南出纸处最多,此当为第一”,“由拳皆出其下”[12]

鄂州蒲圻纸“厚薄紧慢皆得中”,即是说纸制作得很匀称,不偏厚偏薄,这也是造纸技术中极为重要的一点。此外,蒲圻纸“性与面粘相宜,能久不脱”,故也很为人们所喜爱,多在定婚时作“传书”之用[13]

北宋末年,广南东路的梅州纸,也制作得光滑雪白,为人们所称道[14]

蜀川是宋代造纸的一个重要地区。宋以前,这里所产的麻纸,就很著名,有玉屑、屑骨之号。南唐李后主在六合仿制玉屑纸,便是专门从蜀川学来的技术:“今本土所出麻纸,无异玉屑,盖所造遗范也。”[15]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称于世的薛涛笺,即出自蜀川。薛涛笺是彩色的,纸上还有砑花:“蜀人造十色笺,凡十幅为一榻,每幅之尾必以竹夹夹之,……逮乾,则光彩相宣,不可名也。然逐幅于方版之上砑之,则隐起花木麟鸾,千状万态。又以细布先以面浆胶令劲挺,隐出其文者,谓之鱼子笺,又谓之罗笺。”[16]蜀笺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彭汝励的诗中写道:“香销翠云花枝软,影落青云凤翼低”[17],用来形容蜀笺之精美。这种砑花、填粉、施胶、拖浆等许多加工,据专门研究古代造纸技术的同志说,它不仅为了美观,更重的是为了阻塞纸面纤维间过多的毛细管,以便运笔时不至走墨晕染[18]。这类加工纸,亦称熟纸,以示与那些没有加工的生纸相区别。早在唐代就有这种纸,由所谓的熟纸匠进行制作。宋代一些著名书法家苏轼等,都喜欢使用它,因而这种纸更加发展,技术更加进步。这是宋纸的又一突出的特点。蜀川的这种彩色砑花笺的制作,也传到了其他诸路,如两浙路剡溪就能够制造。当然,其他路的纸的制作技术也对蜀纸发生影响,“近年又仿徽、池法,作胜池纸,亦可纸”,特别是徽、池,竹纸轻细,“客贩至成都,每番视川笺价几三倍”[19],进一步说明了各地区之间造纸技术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宋纸第三个突出特点是,纸幅比前代增大了很多。陶谷在《清异录》中记载了他家所珍藏的上百幅徽纸,纸幅都长一丈以上。明人文震亨对宋代丝织品、刻丝、刺绣和纸张,都有所评论,在所著《长物志》(卷七)中,曾提到宋纸“长三丈至五丈”。藏于沈阳博物馆、传世的宋徽宗千字文》一幅,纸长即达三丈余。这些都确切地说明了宋纸的幅长大大增加了。纸幅的增长,是造纸工业发展总过程中一个极其显著的进步。

宋代的纸为什么能够超越前代取得如上的一些进步呢?考察起来,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宋代造纸之所以多种多样,从使用的原料来看,是过去无法与之相比的。苏易简曾经指出:

蜀中多以麻为纸,有玉屑、屑骨之号。江、浙间多以嫩竹为纸,此土(指北方各地)以桑皮为纸,剡溪以藤为纸,海人以苔为纸,浙人以麦茎稻秆为之者绝薄焉,以麦稻油藤为之尤佳。[20](www.xing528.com)

麻、竹、桑皮、藤、苔、麦茎、稻秆,再加上楮,这就是宋纸的原料。麻历来是造纸的重要原料,不但蜀纸用麻,江东诸路纸也同样用麻。宋政府公文用纸大都是麻纸,因而麻纸需要量甚为可观。藤是宋代造纸的又一重要原料,两浙、江南西路纸很多是用藤制成的。两浙路嵊县“剡溪上绵四五百里,多古藤”,“刀斧斩伐无时,擘剥皮肌,以给其业”[21]。余杭由拳村、富阳小井、赤亭山也都产藤纸[22]。温州蠲纸,大概也是以藤为原料的。楮是宋代造纸的再一种重要原料,其重要性绝不在麻藤以下,甚而在其上。这是因为,宋代的交子就是以楮纸印造的,所以也称之为楮币。南宋孝宗以来,发行各种会子交子,发行量日益增大,需要的楮纸也日益增多,于是楮成为造纸的重要原料了。竹作为纸的原料,是晚唐北宋的事,苏轼曾说:“今人以竹为纸,亦古所无有也。”[23]据研究,以竹为纸,需要沤制很久,反复漂洗、舂捣,始能成浆,因而竹纸的出现,应在皮纸技术成熟之后[24];皮纸即桑皮纸。纸的原料是随着造纸技术提高而增加的,纸的原料增加为纸的品种增加创造了前提条件。

在造纸技术上,宋代也有了不小的改进。宋纸的造成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

(一)把各种原料捣碎,沤成纸浆。歙州徽纸之所以著名,对沤制纸浆这一步骤是极为重视的:“歙民数日理其楮,然后于长船中浸之”[25];“大抵新安之水,清彻见底,利以沤楮,故纸之成,振之之似玉雪者,水色为之者。”[26]所谓把楮浸于长船中或利于沤楮云云都指的是把捣碎的楮皮等原料沤成纸浆。

(二)就自然条件说,水的清浊也是造纸的一个重要条件,因而季节也是一个不可轻视的因素。自唐以来,一般认为敲冰时节造成的纸为最好,有所谓“敲冰纸”的说法。如张伯玉《蓬莱阁》诗称:“敲冰呈妙手,织素竞交鸳。”宋人诗词中提到敲冰纸的为数更多。如王安石诗称:“椎冰看擣万谷皮”[27];黄彦平《田家春日》诗云:“腊收冰下纸”[28];沈说《纸衾》诗云:“一幅新裁碧涧冰”[29]。在寒冬腊月,纸工们为了沤好纸浆,用力捣碎楮皮,即使把手都冻裂了(所谓“波工黾手咤今样”),也不顾及。同时,这个时候生产出来的纸也是最好的。《新安志》说:“其岁晏敲冰为之者,益坚韧而佳。”

(三)纸浆沤成之后,以纸模(抄纸器)抄纸浆,“数十夫举抄(即纸模)以抄之,一傍一夫以鼓而节之,于是以大熏笼周而焙之,不止于墙壁也,由是自首至尾匀薄如一”。[30]把纸浆从抄到墙壁上晾乾改到熏笼中焙乾,这是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一个重大变革。不但纸张“自首至尾匀薄如一”,而且也能够制作三五丈长的长幅巨纸;宋纸之所以超越前代,取得极为显著的成就,同这一变革是分不开的。

(四)至于熟纸的制造,以蜀川为例,在成都府城之南,“〔锦〕江旁凿臼为碓,上下相接,凡造纸之物必杵之使烂,涤之使洁,然后随其广狭长短之制以造砑,则为布纹,为绫绮,为人物花木,为虫鸟,为鼎彝,虽多变亦因时之宜”[31]。十色笺便是由此兴起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已经形成了有相当数量的专门制造纸的工匠和作坊。这是造成宋代纸产量既多、质量又好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或条件。专业化的造纸工匠和作坊,大体上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类情况:

(一)在第四章中曾经指出,自五代到两宋已经有了既经营楮林又“剥煮卖皮”“自能造纸”这样的专业户,即把原料经营和造纸相结合的纸户,这是一种独特的手工业形式(这种形式在榨糖业中也存在)。

(二)官府经营的造纸作坊。南宋政府为制造纸币,曾先后在徽州、成都制造楮纸,然后运至临安印制。由于成都路程太远,运费昂贵,宋孝宗乾道四年开始在临安“赤山之湖滨”置局造纸,“工徒无定额,今在者一千二百人,咸淳五年之二月有旨住役”[32]。所谓“工徒”,既包括了工匠,也包括了徒隶罪犯劳役之人。但不论怎样说,会纸局有一千二百人之多,这个造纸作坊的规模很不算小了。虽然如此,会纸局的产品主要供给官府自身的需要,不投到市场上,所以不具有商品的性质,虽则官会本身起着商品在交换流通中的等价作用。

(三)私人经营的造纸作坊。这类造纸手工业作坊,与农业已经脱离,分布在各个地区。如凤翔府郿县一带,“今人以纸为业,号‘纸户’”[33]又如嵊县,“剡溪上绵四五百里,多古藤,……溪中多纸工”[34]。这些“纸户”和“纸工”,有的是由家庭成员组成的,形成了家庭手工业作坊。有的则不限于家庭成员,如前引材料中提到的数十抄夫抄纸浆,这么多的抄夫肯定不会都是家庭成员,而是有不少的取得雇值的雇工成为了纸坊中的成员。这些抄夫同作坊主的关系是什么关系,还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这类造纸工匠和作坊,同封建国家有着密切关系,即作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而承担国家的赋役。如温州制造蠲纸的纸户,向国家提供蠲纸,免除了徭役;凤翔府纸户向国家“岁输钱十万,谓之槛钱”。大多数纸户向国家提供纸张,这种纸叫上供纸。南宋初年洪州上供纸达八十五万张,“依年例分下分宁、武宁奉新三县收买解州装发”,“各有窑(纸?)户二百余名抄造中卖”,后来因兵火散亡,“并无纸户”,仍然照章缴纳,成为当地重负[35]。纸户向官府提供纸张作为赋税之外,其余产品便投到市场上,从而具有了商品的性质。宋代社会上对各品种纸的需要,全都是这类造纸作坊以及第一类中兼植楮林的造纸作坊提供的。宋代纸产量的不断增长,以及造纸技术的进步,主要是上述两类纸坊中的造纸工匠实现的。

宋代造纸、印刷、制墨、制砚、制笔等手工业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几项手工业的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推动促进的,其中的造纸业在这几项手工业中则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下面再分别叙述一下印刷等手工业的状况,以便从中考察这几种手工业发展的相互关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