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种植油料作物的历史是很悠久的,传统的油料作物有大豆、菜子等,张骞通西域之后又传入了胡麻,即芝麻,宋人称之为脂麻。还有,我国的油漆业早在古代也有发展,战国时代的漆器制作得非常精致。漆器也必须使用油漆,因而一些非食用的油类也制作得甚早。不过,有关榨油的记载十分短缺。这大概是由于,榨油业作为一种副业,长时期与种植业结合,或附属于地主的庄园中,或直接由佃客制作,因而在文献上得不到反映。这种情况,至迟到宋代已经发生了变化,榨油业虽然还同种植业结合,并作为农业的附庸而存在,但至少是它的一部分已经与农业脱离,形成为独立的榨油手工业。
从哪些迹象可以看出,宋代榨油业已经脱离了种植业,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手工业呢?
首先,从市场上看,脂麻之类的油料作物用来交换,这显然是为榨油业提供原料从而投入到市场上的。熙宁五年(1072年)市易法实施之后,市易司在收购各项产品的同时也收购了脂麻。由于脂麻产地受灾,这批脂麻的售价也随之提高。反市易法的官僚士大夫们便以此为借口,说什么市易司卖什么,什么就贵,“卖脂麻,脂麻贵”[25]。从这里可以看到,脂麻之类的油料作物的种植,在宋代已是扩大了,而且能够将它们当作为商品投到市场上交换,作为榨油的原料。
第二个迹象是,宋代城市中卖油的铺子为数不少,如:
黄州市民渠生,货油为业,人呼曰渠油,一意嗜利。[26]
平江城中草桥屠者张小二,绍兴八年往十五里外黄埭柳家买狗。……张屠遂改业,为卖油家作仆。[27]
这两条材料说明了在黄州、平江(即苏州)等城市中是存在“货油为生”或“卖油家”的油铺的。这类油铺或油坊,从宋代行铺一般情况来说,或是单纯地卖油,但单纯地卖油也必须从其他油坊或外面购进,不然是无油可卖的;或是既从事榨油又同时卖油,把制作和售卖结合起来。这样看来,在城市村镇上,这类独立的榨油作坊显然是存在的。
首先,可以看到,在汴京就有规模可观的官油坊——油醋库。这个作坊既榨油又沥醋,专门供应皇家的需要。它所榨的油是以麻(即脂麻)、荏、菜三种,“有油匠六十,醋匠四人”。据宋仁宗天圣元年四月定夺所奏言,每年油醋库单是受纳的脂麻一项即达万余石[28]。从这里就可看出,这个油醋库榨出的脂麻油为数极其可观!
除官油坊之外,私家油坊是否存在?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曾经有“油作”的记录,这可能就是专门制作食用油的作坊[29]。又居于临安观桥下的王良佐,“初为细民”,“负担贩油,后家道小康”[30]。既有榨油作坊,也就有贩卖油的卖油郎,这两者也是紧密地联系着的。私家油坊也是存在的,估计这类油坊为数也一定不少。
食用油之外,也有榨其他品种油的作坊。《山房随笔》记载,一个州学学官路过婺州境,“至山中村舍”,“入一野室”,“见数人捣桐油,一老下碓”,把一个榨桐油的作坊描绘出来了。在油漆业发达的两浙、京西诸路,这类榨油作坊也是为数不少的,桐油也是市场上的一种商品。
【注释】
[1]庄季裕:《鸡肋编》卷下。
[2]《旧唐书》卷一八四《高力土传》。
[3]杨杰:《无为集》卷一〇,《西水磨记》。
[4]邹浩:《道乡全集》卷四《次韵端夫闻江北水磨》。
[5]杨万里:《诚斋集》卷三六。
[6]洪迈:《夷坚支志》戊集卷八,《许大郎》条。
[7]洪迈:《夷坚乙志》卷一《侠妇人》条。
[8]《夷坚三志》己卷七《周麸面》条。
[9]《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九。
[10]《夷坚志补》卷二《乔郭二贤》。(www.xing528.com)
[11]王灼:《糖霜谱》。
[12]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八七《遂州》条。
[13]《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二三。
[14]《糖霜谱》第五。
[15]《重修政和经史征类备用本草》卷二三。
[16]《糖霜谱》《原委第一》。
[17]邓肃:《栟梠先生文集》卷三《从贻祖乞糖霜》。
[18]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卷二三。
[19]《糖霜谱》第六,并参阅《容斋诗话》所载校正。
[20]《清异录》卷二。
[21]冯承钧:《马可波罗行纪》中册第154、155诸章。
[22]冯承钧:《马可波罗行纪》中册第154、155诸章。
[23]冯承钧:《马可波罗行纪》中册第154、155诸章。
[24]《嘉靖惠安志》卷五《物产》。
[25]《长编》卷二三六。
[26]洪迈:《夷坚支志》癸集卷二《黄州渠油》条。
[27]《夷坚甲志》卷七《张屠夫》条。
[28]《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二之三。
[29]《梦梁录》卷一三《团行》。
[30]《夷坚支志》癸集卷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