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冶铁业:在世界领先的高度发展

宋代冶铁业:在世界领先的高度发展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冶铁业的发展,不仅在当时世界上,甚至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前的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居于最前列的。宋代冶铁业的高度发展,首先反映在采掘冶炼地区的扩大上。对产铁中心进行技术改造,发挥产铁中心这类大矿区的作用,既是宋代冶铁业高度发展的一个表现,也是宋代冶铁业高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可见,宋代冶铁业远远超过了唐代,这是宋代冶铁业高度发展的又一表现。

宋代冶铁业:在世界领先的高度发展

崛兴于春秋时期的冶铁手工业,经过战国秦汉六七百年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尔后又经过唐宋,特别是经过王安石变法,它又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高峰。宋代冶铁业的发展,不仅在当时世界上,甚至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前的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居于最前列的。

宋代冶铁业的高度发展,首先反映在采掘冶炼地区的扩大上。据《宋史·食货志》记载,铁产地“徐、兖、相三州有四监,河南、凤翔、同、虢、仪、蕲、黄、袁、英九州、兴国军有十二冶,晋、磁、凤、澧、道、渠、合、梅、陕、耀、坊、虔、汀、吉十四州有二十务,信、鄂、连、建、南剑五州、邵武军有二十五场。”[28]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到宋英宗治平年间,产铁计有登、莱等二十四州、兴国、邵武二军共七十七冶[29]。其中登、莱、邢、泉等州则是宋初产铁地未曾统计的。到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铁产地计有登、莱等三十六州军,其中邓州、威胜军、广州、端州、南恩州是新统计的产铁地[30]。从文献上看,此前的一些州军虽然产铁,但并未统计进去,如福建路福州产铁量不仅可观,所产铁器浮海而去两浙诸州,远销于温州[31],就没有统计。熙丰以后,铁产地仍在继续扩大,如两浙路台州即是其一[32]。从铁产地的分布来看,当然以北方诸路和东南诸路为多,这是历史传统形成的;而值得注意的是,广南西路如梧州雷州等地,也生产了铁,而且铁器制造得也很精致,这就表明了,随着铁产地向广南西路地区扩大,这个地区的生产便能够焕然一新,改变过去的落后面貌。

就铁冶分布情况看,北方几个大的铁产区即设置矿监的地区,在规模上、技术上和产量上都是领先的,从而形成为铁产中心。如:

(一)兖州莱芜监。秦汉以来,这个地区就是铁官所在地,以产铁著称。宋初莱芜监共辖十八冶,即鲁北、铜务、杏山、阜阳、万家、安仙、汶阳、道士、何家、汶北、鲁西、石门、新兴、鲁东、冶城、太叔、宜城和汶南冶[33]。此外还有三个铁坑。由于多种原因,莱芜冶冶数不断减少,但到元丰元年承担的铁课仍达二十四.二万斤。

(二)河北东路邢、磁、相诸州铁冶和河东路诸冶。邢、磁、相诸州战国以来即是著名的铁产区,它的先进的冶铁技术在秦统一后由“山东迁虏”卓氏、程氏传到我国西南地区,邛州铁冶自此以后发展起来,直到宋朝依然未衰。在宋代,这些地区的冶铁业发挥了更为巨大的作用,磁州武安固镇冶务铁课高达一百九十七万斤以上,邢州茶村冶则达二百一十七·三万斤以上[34],是全国铁课最多的两冶。“锦上添花”,这里又是盛产煤炭的地方,煤铁结合,磁州冶铁便声被全国了。

(三)徐州利国监。这个监是在北宋一代兴发起来的。此前这里仅是一个冶务,叫做邱冶务[35]。因铁产量不断增加,上升为利国监,成为北方又一个铁产中心。大约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利国监曾在技术上进行了一番改造。张方平记载道[36]:“利国监总八冶,岁赋铁三十万。冶大善崩,崩则罢鼓,官课不供,徐之高貲率以冶败,民告无聊。公(李宗咏)往视之,得所以然,因以新意,为作小冶,功省而利倍,徐人于今便之。”文中提到利国监是经过改作小冶才解决了“冶大善崩”的问题的。所谓“冶大善崩”可以作两种解释,一是矿井过大而易于崩坍,一是冶炉过大而易于崩坏,此两种解释究竟指的是什么则无其他材料可资说明。就作者个人意见来看,则倾向于前者,姑志于此。经过这番技术上的改造,三十年间,从原来的八冶发展成为三十六冶,加上元丰元年当地白土镇又发现了煤炭,利国监冶铁业更加蒸蒸日上,成为京东路又一闻名的产铁地。苏轼对这个产铁中心称赞道:“〔徐〕州之东北七十余里即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地既产精铁,而民善锻。”[37]

综上所述,兖、邢、磁、徐诸州冶铁中心在宋代冶铁手工业究竟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据宋神宗元丰元年铁课总额为五百五十万一千九十七斤,南方铁课为二十万二千一百八斤,占总额的百分之三点七,而北方铁课则为五百二十九万八千九百八十九斤,占总额的百分之九十六.三。而以上四州铁冶课铁为三百六十九万四千二十一斤,占总额的百分之六十七·一五[38]。由此可见,上述产铁中心在宋代冶铁业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对产铁中心进行技术改造,发挥产铁中心这类大矿区的作用,既是宋代冶铁业高度发展的一个表现,也是宋代冶铁业高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水涨船高”。宋代铁产量日益增长,宋封建国家的铁课也随而增长。试看下表:

表中所举述的数字,原材料书上都称之为产额。近几十年国内外学者则一致认为是铁课而不是铁产量,因而表中就径直地列为铁课量了。北宋一代的铁课量,是逐年增长的,元丰元年铁课在实际上并没有下降,而是移作别用。例如河东路晋州铁课原额为五十六万九千七百七十六斤,而元丰元年仅收三万九十八斤,原因是晋州铁课移作铸造铁钱之用,而铁课并没有下降。拿宋代铁课与唐代相比,唐宪宗元和初年为二百七万斤,宋为唐的三、四倍,即以元丰铁课而论,也为唐代的二·六倍。由此可见,宋代冶铁业远远超过了唐代,这是宋代冶铁业高度发展的又一表现。

铁冶是基础工业之一。冶铁的发展,从中又分化出来许多专门化的手工业,铁的消耗量也显著地增加起来:

(一)官府经营的军事工业(详细情况下面再讲)。其中有专门制刀的斩马刀局,汴京八作司和各地作院专门制做弓箭刀枪,需要铁的数量是很大的。民间作坊也有专门制作各类钢刀的。信州葛溪铁在唐代就出名,《霍小玉传》上说,会当用信州葛溪铁,斩尔不义头。信州制造的刀,直到宋代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声誉,为王安石称赞有加:“信州等处铁极好,匠极工,向见所作器极精,而问得雇直至贱,何不下信置造也。”[39]

(二)农具、工具的制造。主要是由各地冶户所经营的作坊制造的。这类作坊,有的规模还很大,吕正臣所开设的作坊即是一例。这个作坊设在兖州,“募工徒,斩木锻铁,制器利用,视他工尤精密”,“凡东州之人,一农一工,家爨户御,其器皆吕氏作也。”[40]从日用锅釜到各类农具和工具,年需铁量是极大的。宋神宗元丰初主客户为一千六百万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达一千四百万户。如果每户用铁每年平均十斤,全国农户所需即达一千四百万斤,即七万吨了。加上非农户用铁,显然超过了七万吨。

(三)单一产品发展成为专门化的制造业,而这类制造业又由于具有地方特点而负盛名。如“雷州铁工甚巧,制茶碾、汤瓯、汤匮之属,皆若铸就。余以比之建宁所出,不能相上下也。”[41]广南西路这样一个较为落后的地区,冶铁业发展起来了,有的产品能够同先进地区的相比,实在是不简单的。

(四)剪刀。这是一项专门制做的产品,从唐代始太原的剪刀即很有名,杜甫诗有:“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即是对它的赞赏。此外,南方毗陵的剪刀也制做得很好,为“他处所不及”[42]。(www.xing528.com)

(五)篦刀子也是专业化的一项产品。《梦粱录》上载有临安府的作坊中就有“篦刀作”。在宋代,“河间善造篦刀子,以水晶美玉为靶,钑镂如丝发。陈起宗为詹度机宜,罢官至数百副”[43]

(六)“针之为物,至微者也”,在宋代也成为专业化的一项产品,耒阳“匠氏谙熟粗好,四方所推金头黄钢小品,医工用以砭刺者,大三分以制衣,小三分以作绣”[44],既有专门用作针灸之用的针,也有用作缝衣刺绣的针,针的品类也有所区别。只有在专业化条件下,才能分得这样细密。而且,在杭州也有专门卖针的“针铺彭家”[45]

(七)钉也是专业化下的一种产品,杭州的“钉铰作”大约专门是经营这类产品。不要看不起钉子,说什么好铁不打钉,在日常生活中则离不开它。造船就需要钉,而且需要量相当大。“曾处善为某路转使,偶见破舰一阁摊上,乃遣人拽上以焚之,人亦不测其意。既焚,得钉二百斤,于是始知用钉之实。朝廷于是立例,凡造七百料船,给钉二百斤自处善始。”[46]宋每年造漕船三千艘,单是造船用钉也要六十万斤铁。加上其他方面,钉铁消耗亦极为可观。

(八)邠州火筋、原州铁衔镫之类,也是有名的地方产品,不再多说。

(九)另外,宋代在非生产性方面耗铁量也很大。宋政府严禁寺院用铜铁铸造佛像、钟等,但铁铸亦然很多。如太原晋祠保留下来的铁人,共有四座,耗铁不下数万斤。至于铁铸各种类型的佛像、钟罄之类,保留下来的亦很多。从这里可以知道铁在这方面的消耗量了。

由冶铁业分化出来的手工业之日趋细密,以及各种铁制产品数量如此之多,不仅反映了宋代冶铁业的高度发展,而且从这里也可看出来宋代铁产量之巨大。

六十年代,美国郝若贝教授(Professor Robert Hartwall)以宋代武器制作、铁钱铸造和农具使用等方面的消耗为据,估计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宋代铁产量为七万五千吨至十五万吨之间。而这一产量则为1640年英国产业革命时的二倍半到五倍,同时还可与十八世纪欧洲(包括俄国欧洲部分)诸国十四万吨到十八万吨相比[47]。这个估计是很有见地的;可惜不足的是,对农业上的需铁量估计得还不够充分。如果根据上面的叙述,农业上需铁量为七万吨;那么,把宋代铁产量提到十五万吨上下,或许更能够接近实际情况。即使不然,宋代铁产量之高也是无容置疑的。

最后,从冶钢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来看看宋代冶铁业的高度发展。

《淳熙三山志》的作者曾对铁的品类作出了三种区分,这些区分是:“初炼去矿,用以铸器物者,为生铁;再三销拍,又以作(?)者,为镭铁,亦谓之熟铁;以生柔相杂和,用以作刀剑锋刃者为刚铁。”[48]我国春秋以来的冶铁史也说明了这个区分大致是正确的。生铁从来是铸造锅釜之器物的,宋代也是这样,就不打算多说了,下面主要叙述一下炼钢技术的进步,以及这种技术应用到农具方面的情况。

(一)灌钢。这是一种“杂炼生铁”成钢的冶钢法,创始于魏晋而推广于宋代。沈括对这种冶钢法记述如下:“所谓钢铁者,用柔铁曲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49]范成大所记述的潭州醴陵县所产的方响铁,“其法以岁久铛铁为胜,常以善价买之,甚破碎者亦入用”[50],也可能是使用“杂炼生铁”的灌钢法。

(二)百炼钢。沈括认为,灌钢是“伪钢”,只有磁州锻坊中冶炼的钢才是真钢。“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量不减,则纯钢也”。而这种纯钢,“色清明,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51]。百炼钢也是创始于魏晋六朝,于宋代推广的,主要用于制造武器。

(三)淋铜钢。这是广南西路梧州铁工的创造,“梧州生铁最良,藤州有黄岗铁最易融,州人以梧铁淋铜,以黄岗铁夹盘锻之,遂成松文刷丝工饰”;“梧州生铁在熔则如流水,然以之铸器,则薄几类纸,无穿破,凡器既轻且耐久。诸郡铁工锻铜,得梧铁杂淋之,则为至刚,信天下之美材也。”[52]梧州冶铁炼钢技术取得这样一个进步和发展,不仅标志我国西南地区在宋代的发展,而且也如上所说它深刻反映了宋代冶铁的高度发展。淋铜炼钢冶铁对器物的防锈有着良好的作用,更是冶金史上值得注意的。

(四)钢刃农具的广泛应用。战国秦汉时期的农具诸如犁锄之类,都是由生铁铸成的,对垦辟荒地,深耕细作,有一定的限制。随着唐宋特别是宋代冶钢技术的进步,农具也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革,这就是创造于唐而广泛应用于宋的钢刃农具[53]。宋代武器的锋刃,都是“生柔相杂合”而炼成的钢铁制造的,农具诸如銐刀、铡刀之类,甚至生产发展地区的犁镵,也都是钢铁制成的,从而对荒地的垦辟和田土的深耕细作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这样说,宋代冶钢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推动了宋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