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霍桑实验:揭示生产效率与工作条件关系的经典研究

霍桑实验:揭示生产效率与工作条件关系的经典研究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27年,梅奥应邀到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主持开始于1924年的研究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实验,后称“霍桑实验”。霍桑实验从1924年至1932年,历时8年。霍桑实验共分为四个阶段。此时,梅奥等人将实验工作接管下来,进行了一系列的后续的调查研究工作。梅奥等人挑选了14名男性工人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工作。深入调查发现,这个班组为了维护他们群体的利益,自发地形成了一些规范。

霍桑实验:揭示生产效率与工作条件关系的经典研究

乔治·埃尔顿·梅奥(Gearge Elton Mayo,1880—1949),原籍澳大利亚,后移民到美国,曾获得逻辑学哲学硕士学位,又对医学和精神病理学进行了学习和研究。1927年,梅奥应邀到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主持开始于1924年的研究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实验,后称“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从1924年至1932年,历时8年。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了找出具体的原因,由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但由于缺乏突破性的进展一度中断。霍桑实验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照明实验。时间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具体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降下来。研究人员面对此结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此时,梅奥等人将实验工作接管下来,进行了一系列的后续的调查研究工作。

第二阶段为福利实验。时间是从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实验目的是测试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但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包括工资支付办法的改变、优惠措施的增减、休息时间的增减等),都没有影响实验对象的生产效率,反而在持续提升,工人自己也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说不清楚。(www.xing528.com)

后经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导致生产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1)参加实验的光荣感。实验开始时6名参加实验的女工曾被领导召去谈话,她们认为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被重视的自豪感提高了女工的工作热情和士气,进而生产效率得以提升。(2)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

第三阶段为访谈实验。此计划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当局的规划和政策、工头的态度和工作条件等问题发表意见,但这种规定好的访谈计划在进行过程中却出乎意料。工人们对政策规划等方面的问题并不在意,他们真正看重的是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访谈者了解到这一点,及时把访谈计划改为事先不规定内容,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30分钟延长到1~1.5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工人的产量大幅提高。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不满,无处发泄,访谈计划的实行恰恰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机会。发泄过后心情舒畅,士气提高,使产量得到提高。

第四阶段为群体实验。梅奥等人挑选了14名男性工人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工作。对这个班组实行特殊的工人计件工资制度。实验者原来设想,实行这套奖励办法会使工人更加努力工作,以便得到更多的报酬。但观察的结果发现,产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平均都差不多,而且工人并不如实地报告产量。深入调查发现,这个班组为了维护他们群体的利益,自发地形成了一些规范。他们约定,谁也不能干得太多,突出自己;谁也不能干得太少,影响全组的产量,并且约法三章,不准向管理当局告密,如有人违反这些规定,轻则挖苦谩骂,重则拳打脚踢。进一步调查发现,工人们之所以维持中等水平的产量,是担心产量提高,管理当局会改变现行奖励制度,或裁减人员,使部分工人失业,或者会使干得慢的伙伴受到惩罚。实验结果显示,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成员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自发地形成群体规范,即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