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大概表现为几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进口为主,濒于崩溃的中国经济主要是进口成套设备,如大型石化设备、钢铁设备、运输设备、发电设备等;印象中最早的进口消费品就是日本的家用电器,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以及港澳的日用消费品;出口产品都是一些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和矿产资源以及土特产品,贸易上表现为较大的贸易逆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面积的来料加工、“三来一补”所带来的全球产业结构的分工,使开放的中国迎来了成为世界加工厂的机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实力增强又让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加工”逐渐提升为“中国制造”;进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端装备、高技术产品、现代服务和能源、矿产品成为主要进口货源,出口产品大量集中在电子、服装、机电等产品领域,进出口贸易趋于平衡甚至逐渐出现贸易顺差。在投资领域,过去三十多年,走过了一条从大量引进外资到逐渐限制资本项下外资流入同时加大对外投资的道路。
未来三十年,国内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会逐渐缩小;居民消费会逐渐增长;经济全球化势不可当。“共和国有限公司”三大主营业务大体会循着这样的战略方向进行着重组与发展。投资,尤其是大规模的基建投资比较简单,不要像高铁那样过于透支未来的投资机会,也不要像城市建设那样,太追求城市的大与快,让房价上涨的速度快于收入水平增长速度,将农民驱赶于城市与农村之间,让他们既浪费了城乡空间资源又没有了其栖息之地而失去安全感。还是给未来的“共和国有限公司”高管们留些机会吧。内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把握,收入水平达到什么阶段,消费水平就能上到什么台阶,不过需要调整的是收入结构与分配关系、消费心理、消费文化、消费文明。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对提升消费有害无利,不要有太多的暴发户似的畸形消费行为,只要抑制了两极分化,在经济总量继续增长的同时,逐渐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尤其是农民的收入,走出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国的消费水平就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而真正面临强大竞争,复杂得最难以驾驭的也是关系到“共和国有限公司”能不能真正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公司”的业务,既不是投资,也不是消费,而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以及与其地位相称的方式。以日本为例,日本领土是中国的二十五分之一;资源更是少得无法比较,人口是中国的十分之一;即使我们号称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我们的人均GDP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如果日本是一个完全靠内需的国家,日本是不可能创造这样的奇迹的。原因就在于日本的完全外向型经济,海外资产与业务超过百分之四十。这样的经济结构让日本经济具有了很强的抗衰退能力。试想,如果中国经济出现连续三十年不增长,中国还能保持日本经济社会目前这种状态吗?全日本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有三分之二低于公司净资产,持续融资在股票市场完全没有可能,就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日本各大中小企业同样在兢兢业业地工作,也没有大量企业破产、大量工人失业,也不需要政府把维稳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如果这样的经济状况发生在中国会是什么结果呢?完全不敢想象。就以最近为例,中国股市低迷一两年,上证综合指数徘徊于二千点左右已多时,股票价格没有几家低于净资产值,就已经引发了全民的声讨浪潮,到处寻求救市良药。中国也是对外发展的受益者,没有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就没有今天的成就,但中国的国际化成就与国际化水平却没法和日本比较。日本与中国都各自有几十家公司在世界五百强之列,但中国几乎都是靠国内业务、国内市场成为世界五百强的,而日本几乎全部是真正的世界级企业,是真正的跨国公司。因此,中国公司不走出去,不在国际市场获取相当的地位并形成强大的竞争力,我们仅仅只有“窝里斗”的竞争能力,中国永远不能成为世界强国。
于是,在这一章里,笔者将讲述决定“共和国有限公司”未来国际地位的最重要业务内容的重组故事、方案建议与战略展望。
国际业务主要包括引进来与走出去。“进”与“出”其实都不是单向的。引进来包括进口贸易,引进产品、技术、设备、服务,付出的是外汇;出口产品、设备与服务也会赚得外汇收入。引进也包括引进外国资本,出让投资机会与股权,获得生产与发展的资金。走出去亦然,也可以让资金走出去,买投资机会、买企业股权。但关键在于引进来的是什么,是主动地引进来还是被动地引进来?走出去的又是些什么东西,是主动地走出去还是被动地走出去?引进的是多少,走出去与引进来是否平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我们从完全不会开始,交了许许多多学费后学到了很多,进步了很多。但是今天,我们还是差得很远。在我二十多年投资银行经历里,虽然至今也没学会几个外语单词,妨碍了许多让我个人更加国际化的机会,但我仍然在不少的涉外业务故事里发现不少机会,产生许多感慨,也留下许多扼腕叹息。(www.xing528.com)
中国的国际业务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前还主要是以引进来为主,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引进管理、引进设备,当然也有不少我们不太情愿但又不得不伴随的观念、文化、商业方式、生活方式。我们付出的是市场、高成本交易对价以及非常不可思议甚至有些可怕的东西方文明杂交后诞生出来的变异基因。2001年之后,走出去的行动和声音强烈起来,慢慢变成主流。走出去成为必须,但又成为压力。2011年,在加入“WTO”十年之后,我们在走出去战略中尝到巨大甜头之后走出去的呼声更加强烈,步子也更加坚定。我们要建立对外投资的战略规划,包括直接投资。矿产资源也好、能源也好、农业也好、基本建设工程承包也好,都是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业务。但同时,我们不仅要学会投资,还得要善于融资,尤其是对外投资过程中的海外融资;除了传统的投资领域外,还要加大新的对外投资领域的力度,如高科技、现代服务业、新能源、环保技术等。同时,过去中国的投资区域主要集中于有资源、需要基础设施建设的欠发达地区,未来应当关注遭受美国金融海啸重创的地区,受到欧洲债务危机冲击和影响的地区。投资的方式,也要逐渐从工程承包、基础设施、工程换资源转向直接投资、收购兼并、提供服务等。
回顾近几百年的文明发展史,虽然和工业化、科技进步有很紧密关系,但中国的郑和七下西洋,到葡萄牙、西班牙、英格兰等国,通过漂洋过海传递先进科技、先进工业、先进思想观念才是促进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促进全球一体化的开始。国际化是一种视野,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方法,我们必须建立新时代的国际观、全球观,超越当年以意识形态对全球的划分而建立起来的国际关系,从政府机构设置的角度,“重组”国际化、全球化的机构配置,在人民银行、外交部、发改委、商务部、外管局这些机构的职能与分工上,重组适应新形势下的国际化、全球化业务,重新考虑国际化、全球化的经济定位,制定新观念下的国际化、全球化战略,在进出口贸易、投资融资、金融资本市场、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建立更加高效的、专业的促进机制。当然我也相信,十年之后,中国的国际化,“共和国有限公司”的国际业务一定会达到一个新的里程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