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社会责任报告资源中心(Corporate Register)提过一个信息披露的框架,这个框架表明了供应链在不同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9]
这个信息披露框架从环境、社会、经济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维度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情况,其中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是指三重底线理论中的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其他利益相关者是指除了这三个维度之外的利益相关者,比如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等。所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环境责任。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从事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及资源利用与节约等活动。第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具有广泛的内涵,它包括遵守法律、善待员工、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等。第三,经济责任。经济责任是指企业的盈利状况,企业盈利是最基本的责任,衡量企业的盈利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第四,其他利益相关者。由于各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不尽相同,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的范围也不尽相同,对于中国来说,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并没有受到政府强制性的要求,企业都是自愿性披露,因此,为了从利益相关者维度体现信息披露情况,可采取将非政府组织作为利益相关者纳入企业可持续供应链信息披露框架。如图3-3所示:
图3-3 可持续供应链信息披露框架
(一)经济
构建可持续供应链,必须使各环节的参与者有利可图,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此,供应链应当实现两个层次的经济目标:第一,在供应链层次,总体绩效良好,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二,在参与者层次,实施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各方得到适当、满意的收益,即具有持久的盈利能力而且盈利能力在链上各环节合理分配。
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是供应链运行的基础,合理的利益分配是保障。尹刚(2003)认为供应链内部应当构建“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的分配机制”[10],即每个成员都能获得比不加入时更多的收益,同时还要体现公平合理的原则。在现实中,尽管成员之间是互惠的,然而由于规模、竞争结构、人力资源的素质等各方面的原因,必然会形成势力、地位和角色的差异。基于供应链的特点和实践,供应链合作又不可能像其他类型合作那样,根据最后得到的、看得见的利益进行分配,甚至法律条文也难以厘定利益分割,这就只能通过供应链成员间不断的相互协商和谈判,通过产品或服务的定价在成员间实现利益的分配。因此,考虑到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要依靠公平、合理、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来维护和发展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关系,以此激励供应链参与者相互协作的积极性,保持供应链的平衡、稳定和竞争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
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环境保护和永续发展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环境维度下供应链的可持续性因此被提出。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将这种发展模式命名为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指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也不对后代人的需求产生损害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11]这一观点突出地传达出两个基本信息,一方面认为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不是最理想的模式,人类的经济增长应当与外界环境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重视后代人的发展机会,提倡当代人的追求需要考虑到后代人的需求。由此可以推断,当资源越来越稀缺的时候,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影响着企业许多重大的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企业不应该单纯地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被短暂的利益诱惑而破坏环境,或者以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等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到发展中带来的各种环境风险,保障企业乃至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就需要对可能会影响和破坏环境的生产发展进行管理,这主要包括:
1.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产品生命周期包括从原材料生产、制造到回收处理的全过程。在产品设计伊始就应该考虑到所有产品环节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包括材料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尽量避免在某一个产品设计环节完成后出现因工艺、制造等因素的制约造成该环节甚至整个设计方案更改的现象出现,应当将材料的生产、产品制造过程和回收再利用同时放入产品设计的影响因素中。
2.闭环运作的污染管理
绿色供应链中不仅包括普通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产品的流动,还是一种“绿色”的物流活动。这种“绿色”的物流活动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废料,在运输、仓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坏件及被用户淘汰的产品均须回收处理。绿色供应链是需要不断努力的,是“从摇篮到再现”;当报废产品或其零部件经回收处理后可以适当处理,根据具体情况还可以重新销售、回到制造厂或作为原材料使用。(www.xing528.com)
(三)社会
根据可持续供应链信息披露框架的社会责任含义可知,社会维度下供应链的可持续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外部联系,主要是指上游企业与供应商、下游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管理。在传统的供应商管理模式下,企业都愿意把运作成本转移给上游的供应商。这种管理方式短期内好像是降低了企业本身的运营成本,但从其实质来看,这种行为就好比把钱从一个口袋放入另一个口袋,钱的总数并没有发生变化,运营成本的转移无法降低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成本,最终仍要反映在商品售价上。由于产品竞争力没有提高,最终受害的仍将是企业自身,所以牺牲供应商伙伴的利益以谋求自身利益的做法,从长远来看始终是不可取的。于是,有战略眼光的企业便开始寻求一种变通的方法,转向实施供应链管理,与供应链伙伴进行运营协作,共同寻找降低运营成本的途径。于是,在这个背景下,供应链管理成为现代供应商管理的平台,而供应商管理就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环节,供应商成为企业竞争中的重要战略砝码。
第二,内部联系,主要是指内部员工的管理。供应链产生和存在的本质是为了增强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管理本质是使供应链节点上的相关企业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客户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企业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员工管理在供应链中的重要性。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维持离不开员工,他们掌握的企业核心知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保持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员工管理可以看作狭义的人力资源管理,其目的就是组织为了实现其目标,根据其成员的需要,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员工管理模式是以人本理论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这决定了它追求管理活动人性化的特点;而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作用来看,它又强调对人行为的约束。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一旦形成,它就会指导员工的行为,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后,它就会作用于组织系统本身,使组织系统机能处于一定的状态,进而影响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四)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一词指的是除政府之外的其他社会组织,但由于约定俗成,这一概念中并不包括企业等盈利性的社会组织,不包括家庭等亲缘性的社会组织,也不包括政党、教会等政治性、宗教性的社会组织。相对于企业、家庭、政党和教会等社会组织来说,非政府组织往往更具有公共性、民主性、开放性和社会价值导向。所以严格说来,非政府组织这一概念指的是除政府之外的其他社会公共组织。由于中国是自愿性的披露,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表现形式主要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各种标准和指引,其中被中国企业运用最多最广泛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1.SA8000
SA8000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是保护企业内部劳工的权利,它规定了企业必须承担的对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皆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SA8000标准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其依据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一样,皆为一套可被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之国际标准。
2.ISO26000
ISO26000社会责任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自2005年开始起草的第一个国际社会责任标准。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决议,ISO26000将是一个社会责任指导性文件,不用于第三方认证,不是管理体系。标准适用对象包括政府、企业和所有社会组织。根据目前已形成的草稿,标准包括社会责任的7个方面内容,即:组织治理、人权、劳工权益保护、环境保护、公平经营、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参与社区发展。同时,标准强调任何组织都应通过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交流,全面履行社会责任。
3.GRI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最初目的是建立一个指导性框架,保证和帮助企业在CERES的原则之下生产更环保的产品。而到2000年,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发布了第一份指导方针《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目的是使这种对经济、环境和社会三重业绩的报告成为像财务报告一样的惯例。从此,GRI也成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