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目标来源
构建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就是在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不断地投入社会公益,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尽力地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同时也要坚持保护环境和治理环境。
(二)受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
战略环境支撑要素的破坏、难以形成战略优势、缺乏战略思想等一些战略问题是可持续供应链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带来机遇,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通过社会责任的履行,可以增加企业的信誉和品牌形象,从而增加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扩大了业务量,可以增加更多的收入。同时,软文化实力的提高,还可以帮助企业形成一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加大企业的创新力度,形成不断创新的氛围。
传统意义上,企业经营的目标就是股东利润最大化,但是,这种目标的存在,会使企业面对利润的诱惑时,不履行社会责任,以牺牲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为代价来进行企业的经营。但是,这种情况下,会使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最终阻碍自身的发展。但是,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下,企业在发展经济目标的同时,要考虑环境和社会等一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就需要不断地进行生产流程和生产技术的创新,管理流程和管理方法的创新等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促进其盈利方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增加了企业、政府、社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企业的经营生产不仅受到自身方面的影响,而且受到其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影响,所以,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兼顾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样,有利于企业增加自身的影响力和支持率,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Peter F.Drucker: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Practices.Pan Books Ltd,1979.
[2]Roberts S:Supply Chain Specific?Understanding the Patchy Success of Ethical Sourcing Initiatives.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3(44).
[3]Archie B.Carroll: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pp.497-505.
[5]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语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6]屈晓华:《企业社会责任演进与企业良性行为反应的互动研究》,载《管理现代化》2003年第5期。
[7]常凯:《经济全球化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载《工会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4期。(www.xing528.com)
[8]高尚全:《企业社会责任和法人治理结构》,载《中国集体经济》2005年第1期。
[9]郭洪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比较研究——基于不同所有制的视角》,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10]Carroll,Archie B,Buchholtz,Ann K:Business and Society:Ethics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2000.
[11]陈志昂、陆伟:《企业社会责任三角模型》,载《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11期。
[12]Abbott,Monsen:On the Measuremen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Self-Reported Disclosures as a Method of Measuring Corporate Social Involvement.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9(3),pp.501-515.
[13]Pava Moses L,Krausz Joshua:Criteria for Evaluating the Legitimacy of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pp.497-505.
[14]R.Edward Freeman: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15]Frederick W.C:The Moral Authority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e Codes.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1(10),pp.165-177.
[16]Charkham J:Corporate Governance:Lessons from Abroad.European Business Journal,1992(4),p.816.
[17]Clarkson M:A Risk-Based Model of Stakeholder Theory.Proceeding of the Toronto Conference,1994.
[18]大卫·威勒、玛丽亚·锡兰帕:《利益相关者公司: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之蓝图》,张丽华译,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19]Carroll,Aichie B,Buchholtz,Ann K:Business and Society:Ethics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2000.
[20]Elkington J:Cannibals with Forks: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21st Century Business.New Society Publishers:Vancouver,BC,Canada,1997.
[21]Elkington J:Cannibals with Forks: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21st Century Business.New Society Publishers:Vancouver,BC,Canada,1997.
[22]Oliver Sheldon: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Management.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London,Sir Isaac Pitman and Sons Ltd.,first published 1924,reprinted 1965,pp.70-99.
[23]Akerlof: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The Quarter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3),pp.488-5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