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利益保障与社会影响分析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利益保障与社会影响分析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中,社会和环境的标准是以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为基础而实现的。关于可持续供应链的研究,目前更多的是定性的研究。他通过调查发现了公司信誉、可持续性问题的管理与供应网络的社会影响之间的关系。文章指出较大范围的多种思想因素能够影响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而同时研究还要考虑一些其他相关因素。[34]周鲜成等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利益保障与社会影响分析

(一)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模式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是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发展而来,由于出现时间比较短,研究内容比较新,相关文献并不多,大多数停留在定性研究上。

索拉旺·威(2008)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研究,认为闭合式供应链模式能够使废弃物得到再利用和最终处理,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更大,能提高生态效率[13]

周鲜成和贺彩虹(2013)研究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驱动和制约因素,构建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驱动和制约因素概念模型,按照内部驱动因素、外部驱动因素、内部制约因素和外部制约因素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归类。[14]

(二)基于可持续供应链绩效指标的研究

Elkington(1997)认为可以从三重底线理论入手衡量可持续供应链的绩效,分别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维度去考察目标的平衡。其中三重底线是指从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方面考察,组织在进行经营活动追求经济目标时,不影响自然环境和社会,还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和经济收益。[15]

Stenfan(2007)认为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企业以经济、环境、社会为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的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综合管理。顾客和社会最关注的恰恰是这三个方面的需求。在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中,社会和环境的标准是以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为基础而实现的。[16]索拉旺·威提出企业的生态效率平衡点这一概念,认为一个企业在为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存在一个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污染最小化的平衡点,并称之为生态效益平衡点。在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中,使用闭环供应链管理方法,通过业务流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和最终处理,实现对自然环境的最佳保护。

我国学界在供应链绩效指标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可持续供应链绩效指标的研究直到2009年才出现,且寥寥无几。叶勇(2009)构建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的隶属度矩阵[17]

徐凯波(2011)设计、实施北京绿色物流的可持续供应链,为建立一个新的可持续供应链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18]

(三)基于可持续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的研究

Kempener(2009)等研究得出一个基于代理的模型和全局动态优化模型,从经济、社会、环境绩效三个方面提出一个衡量和分析可持续供应链的定量框架[19]Wiedmann(2008)等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三重底线绩效和。[20]Eroll(2011)等提出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关于TBL三个方面的多准则框架,采取多维标准框架测量企业的可持续供应链绩效。[21]这种方法可以使可持续供应链的多维评价估计值以某种方式转化为单一的一维标准。

Bai、Sarkis等人(2012)研究出一个新的衡量方法,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和SCOR模型来测量供应链的环境绩效。[22]Carbone等人(2012)提出在现有数据库中使用数据用于映射可持续供应链的环境和社会绩效的框架模型。[23](www.xing528.com)

Carter、Rogers(2008)运用概念理论建立了可持续供应链理论的基础,并提供了一个指导绩效评估的理论。[24]Sarkis等人(2005)提出了在社会维度衡量逆向物流运行的可持续发展框架[25]。Hassini等人(2012)提出一个广泛的衡量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标准和框架,其中包括一百多条指标。[26]Olugu等人(2009)开发了用于测量汽车行业供应链的环境可持续性的绩效评估集成系统。[27]

周章玉(2000)采用GP目标规划和AHP方法对工业过程中的可持续供应链绩效进行优化。GP目标规划是一种解决多目标决策的方法,而AHP方法是用来确定目标的优先次序和目标函数中目标偏差变量权重,二者相比使用并从中选出最合理的方法。[28]

王建华、杨静(2013)建立了基于生存能力、发展能力、适应自然环境和适应社会环境四方面的可持续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和算法。[29]

曹裕(2014)以TBL和平衡积分卡理论为基础,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可持续供应链评价模型。[30]

(四)可持续供应链的研究方法

关于可持续供应链的研究方法,在现有文献中严格采用归纳方法或依赖于基础理论技术、传统解释的研究都很少。访谈法和观察法并不是唯一用来发展某一个理论的方法,正如调查研究法不是唯一进行理论测试的方法。关于可持续供应链的研究,目前更多的是定性的研究。调查和问卷调查方法主要用于获取定性而非定量的数据,综述性的论文纯粹地用演绎法“测试”预先建立的理论是非常少的,一般分析可持续性是如何与供应链管理相整合的,或者研究与这个领域相关的理论是如何发展的。

Roberts(2003)指出,虽然许多学者意识到要将社会责任运用到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但文献中很少能提供达到这一目标的引导。如何让企业知道社会责任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合作者的重要性,是现代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他通过调查发现了公司信誉、可持续性问题的管理与供应网络的社会影响之间的关系。[31]

Ghoshal(2005)提出在当时可持续供应链的研究重点是理论发展和实践中的现象分析,概念性的理论建构方法可以创建归纳和演绎推理和研究之间的平衡,也可以帮助学者领导和指导管理实践。[32]但供应链管理是注重实践的科学理论,侧重于产品、链接、联系,而在当时的研究领域中,并没有进行实践。

Keating(2008)通过对西太平洋银行公司案例的研究来检验他们在供应链中是如何实现管理社会责任的。重点是对绩效评估和管理工具的讨论,一个实际的模型在讨论中被扩展,并指明其对企业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文章指出较大范围的多种思想因素能够影响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而同时研究还要考虑一些其他相关因素。[33]

Stefan Seuring、Martin Müller(2008)通过德尔菲法、专家会议法对可持续供应链进行研究,这些方法允许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观点进行结合,从而提出潜在的问题。[34]

周鲜成等(2013)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其中不仅对近年来可持续供应链的研究论文进行了描述分析,还采用分类编码方案,从研究主题、产业面向、理论视角和方法学等角度作出了整体评价。[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