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主创新理论的重要贡献与研究前景

自主创新理论的重要贡献与研究前景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学者认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提出了创新的含义,开创了创新经济学研究的先河。以上的自主创新内涵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主创新理论的重要贡献与研究前景

2.2.1 创新理论渊源

对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始于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对创新概念特征的解释。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的特征是“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也就是把一种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以获取潜在利润。这些新组合方式有很多,主要包括:引入新产品、采用新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料新来源和建立新组织。许多学者认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提出了创新的含义,开创了创新经济学研究的先河。创新的实质是企业创新,那么创新理论的实质是企业创新理论。

随后大量的学者开始围绕企业家性质、行为、职能和作用等来研究创新,因此,企业家创新理论的研究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们认为企业家作为一种变革的力量,在企业中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企业家为追求组织利润目标的实现,在组织中进行不同的新组合——创新,从而打破经济非均衡状态。这方面研究的重要结论是明确了企业家是管理者,其管理活动的核心是创新,企业家的创新产生了动态性的经济运动与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我国创新研究专家傅家骥给创新作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定义。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经济学中对创新的研究似乎推动了管理学中对创新研究的热情。而管理学中创新研究的重点已经开始由企业家转向整个组织。1954年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大胆地提出组织只有两个基本的功能——市场营销和创新,管理的两大职能是维持和创新。这种观点被许多学者认同。管理的维持职能保持组织顺利完成既定的目标,它通过一系列管理的子职能实现,这些子职能主要有计划、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管理的创新职能是随着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组织不断调整资源的整合方式,乃至不断调整组织目标以适应这些变化。由此可见,创新在管理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2.2.2 自主创新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西方经济学名词,而自主创新则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的词组,是我国在特定发展时期出现的新概念。以往研究对自主创新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陈劲(1994)提出,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终极目标应是,实现较多的自主技术创新。这篇文章对于我国自主创新的研究和实践起到了一定的开拓性作用。而陈劲提出的“自主创新”概念,其含义是“自主技术创新”。谢燮正(1995)不同意将自主创新等同于自主技术创新,认为自主创新包括了组织管理方面的创新,也包括选择发明和科技成果使之逐步成熟到适合于生产应用,并获得市场成功,还包括根据市场和生产需要去开发技术的各种努力。所谓自主,就是想方设法保持自己选择理念、目标、模式和过程的主动权,自主创新就是不要锁定在对手设定的创新轨道里。施培公(1996)指出:自主创新具有不同层次的含义,当用于表征企业创新活动时,它是指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攻破技术难关,形成有价值的研究开发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成果的商品化,获得商业利润的创新活动。当用于表征国家创新特征时,它是指一国不依赖他国技术,而依靠本国自身力量独立研究开发,进行创新的活动。杜谦、杨起全(2001)认为自主创新的概念包含两层含义:源于自主的研究开发基础上的创新;源于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是不要引进技术,而是要加强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赵玉林(2006)认为,企业自主创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技术上的内生性、技术与市场的率先性、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生性。温瑞裙(2006)认为,企业自主创新应从5个方面把握,即系统性、开放性、内生性、不可模仿性、动态发展性。柳卸林、游光荣和王春法(2006)认为,自主创新具有以下特定内涵:主要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其中,原始性创新是指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而实现的创新,这种创新也可以说是一种突破性、破坏性的创新,它的出现可以引发出一个新产业,改变一个产业的发展模式。集成创新是指围绕特定市场需求,融合各种相关技术基础之上的创新。它也包括集成全球资源进行的创新,如委托他人进行研究开发的创新、合作的创新等。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开放式的全球创新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全球资源进行自主创新。因此,他们进一步提出,在面临国内外两种技术资源的前提下,从没有创新到完全自主创新,有以下五种情况:①完全自主的技术创新,这属于原始创新;②完全利用引进技术,没有创新;③在引进的基础上创新,它可能是重大创新,也可能是渐进创新,并且这种创新的程度取决于在最终产品的形成中自主技术的贡献程度;④先自主后借助引进技术的创新,这种创新的程度也取决于在最终产品的形成中自主技术的贡献程度;⑤在开始时就是将自主技术与引进技术进行集成的创新。吴贵生和刘建新(2006)进一步指出,自主创新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转型挑战的特定背景下提出的概念,对这个概念不仅要从学术上加以理解,而且要从战略上进行阐释。他们提出,关于自主创新的内涵,自主是前提。没有自主权,就谈不上创新。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应当具有创新投入、技术选择、创新活动、创新收入分配的自主权。自主创新的落脚点在创新,没有自主权不可能有创新,有了自主权如果不从事创新活动,当然也不存在自主创新。

综上所述,自主创新是我国在特定发展时期出现的新概念。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和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过程。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上的自主创新内涵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2.3 自主创新能力及其评价

1.国外学者对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研究

国外很多学者对创新能力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对创新能力的讨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对第三世界国家作为技术引进方如何获得自主技术的研究。Burgelinan &Maidigue(1988)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组织支持创新战略的一系列综合特征。它包括可利用资源及分配、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能力、对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结构和文化条件以及战略管理能力。Barton(1992)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及企业的价值观。这一定义揭示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但作为定义缺乏整合观点。Elson(2000)认为,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来满足市场需要而引起的创新的总体能力。克里斯托弗·梅耶(2003)指出,创新体系的核心因素由领导与管理、战略协调、过程、组织与人、衡量标准等5个相互依赖的因素构成。每个因素怎么起作用、各要素如何交互影响则是由第六个因素即企业文化所决定。Lau &Ngo(2004)强调了组织文化在联结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和产品创新中的重要作用。Lemon &Sahota(2004)指出:企业创新和组织文化不是孤立的,并把组织文化看作一个增加创新能力的知识库。Fan (2006)强调:为了提高创新能力,中国企业除了通过外部联盟,应当集中于内部研发。

2.国内学者对自主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研究(www.xing528.com)

国内学者关于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主要集中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上。魏江(1995)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以资金能力为支撑,为支持创新战略的实现,由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为主体并由此决定的系统整合功能。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从理论上探索自主创新能力及其指标体系的构成。温瑞裙、龚建立和王黎娜(2005)认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由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价值实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4个方面综合构成。温瑞裙(2006)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成5个维度,即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操龙灿(2006)提出了一个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结构模型,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竞争前阶段技术创新和竞争阶段技术创新。前者是指共性技术创新,后者包括内生创新、合作创新和引进创新。宋河发、穆荣平、任中保(2006)提出,可以从技术投入、知识产权和创新收益自主性三个方面进行企业、产业、区域和国家层次创新自主性的测度。国家统计局(2006)发布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①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包括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数、企业工业增加值、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等;②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包括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等;③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包括申请专利数量占全国专利申请量比例、拥有发明专利数量占全国拥有发明专利量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等;④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包括财政资金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金融机构贷款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等。

可见,很多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从不同方面发展了不同的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标准,并选取了不同的指标用以具体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由于关注的重点和考察的角度不同,导致了衡量标准的差异,但是用以体现不同标准的衡量指标主要集中在三大类:投入指标、过程指标、绩效指标[1]

(1)投入指标主要是对企业的创新资源投入进行评价。这些资源包括了创新中投入的资金和设备、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Leenders &Wierenga(2001)和Baruk(1997)认为企业研发资金、研发人员数量、R&D投入等构成投入指标用以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

(2)过程指标主要衡量企业对创新过程控制管理的评价(Baruk,1997;Leenders,2001)。比如,Subramanian(1996)使用管理创新费用、信息分享、员工凝聚力、规章制度规范程度、企业分权程度等指标对管理创新过程控制管理进行评价。

(3)绩效指标是对企业创新结果进行评价的指标。对于企业的创新结果的评价由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两类组成。直接指标是衡量企业创新收益方面的指标,例如企业的专利数目和增长率、专利的引用、新产品的数量以及创新产品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等一系列的指标(Baruk,1997;Michael,2001)。而间接指标则是衡量企业创新活动为企业所带来的效益和社会影响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例如公司市场份额、带给用户的便利、低廉的价格、用户时间的节约及其他的社会进步

李龙筠、谢艺(2011)从投入、过程、绩效三类指标对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其中投入评价指标与绩效评价指标使用的是量化指标,而过程评价指标使用的是非量化指标。

根据以往研究结果,结合创业板自身的特性,本研究认为创业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创业板企业在制订并实现其创新目标的过程中有效配置和使用各种资源、管理创新过程控制的能力,在结果上表现为形成自主研发、设计、生产或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并由此形成创业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业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于企业创新全过程中的系统整体能力,受到人力资源、物资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在Eliasg Carayannis等(2008)与李龙筠、谢艺(2011)从投入、过程、绩效三类指标对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创业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定义对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分为自主创新投入能力、自主创新过程控制能力与自主创新产出能力三大类。自主创新投入能力主要由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构成。自主创新过程控制能力主要指新项目立项后公司是否有严格的控制程序保证项目的过程质量,规范产品开发的全过程,提高开发质量与效率。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点是创新性与成长性,其在上市之前就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产品,否则不予上市,因此,在评价其产出能力时既要评价其核心技术产品的产出又要评价其新产品(新服务)的产出。此外,由于净利润率是毛利润率减去固定费用,为了更好地了解核心技术产品和新产品(服务)的利润,我们采用毛利润率评价自主创新产出能力。自主创新产出能力主要由核心技术产品的毛利润率和新产品(服务)的毛利润率两个方面构成。然而这只是一个理论命题,还需要得到后续研究的验证。

[1] Browne,M.W.,Arminger,G.,Handbook of Statistical Modeling for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NY:Plenum Press.1995,pp.185-24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