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择围肚创世业
长排陈氏在明末清初迁居长排,并定居围肚至今。我们不由得问——长排陈氏从何而来?并且如何建立围肚?定居后怎么繁衍生息?接下来就来探寻长排历史源头,也是其盐业历史的开端。对陈氏族谱的解读与研究,也是对于长排历史及其盐业历史的探寻。我们本次调研收集到长排的陈氏族谱有两本:《广东省澄海县澄城沟下池陈氏族谱》[31]和《广东省惠东县稔山长排大墩陈氏族谱》[32]。其中《沟下池陈氏族谱》是追溯长排陈氏始祖的迁入前,陈氏在澄海沟下池的世系的记载。《稔山陈氏族谱》则是对陈氏支系迁入稔山长排、大墩后发展世系的详细记载。
溯其源流,长排的陈氏始祖沁泉公来自于澄海县澄城沟下池:
三房祖辛塘公之子沁泉公(七世)出任云南巡遣司。家族从八至十世为兴盛时期,人口已多,人物辈出开始登科出仕,家业发达,先后中举入贡,为世誉称“九举十八贡,成为澄城一大家族”。[33]
并且三房祖七世沁泉公出任云南巡遣司,开始步入官场,陈氏家族由此开始发展壮大。其中沁泉公之子平洲公等迁居至稔山,我们可以从《沟下池陈氏族谱》《稔山陈氏族谱》找到关于陈氏三房八世从沟下池迁入稔山的记载:
三房祖辛塘公的裔孙,已从八世移居惠州归善县平政司海洲角村(今惠东稔山镇海洲村),三房七世祖沁泉公之三子,平洲公,易洲公,一公无传详(以具东莞桥头乡)。平洲公的裔孙已传至二十五世,易洲公的裔孙已传至二十二世,如今人口众多,成为稔山一大家族。[34]
我稔山长排、大墩陈氏家族,一世祖平洲公、易洲公、一无传讳(交洲公移居东莞桥头乡),于明嘉靖末年(约1566)由潮州澄海县沟下池,挈家移居归善县平政司海洲角村(今惠东县稔山镇海洲村),创业垂统,世代繁衍,发展成为稔山一大陈氏家族。[35]
由上述记载可知,澄海沟下池陈氏三房七世祖沁泉公之子——平洲公、易洲公移居到惠东稔山。当稔山陈氏传至三世祖居伍公时,从稔山海洲角移居稔山长排。“壬寅康熙元年(1662),始自海洲角约林、李、洪、潘、苏、黎诸亲,共买长排围地,安土敦仁始基于此……围地载米八升,县在里一四甲陈从周户下,康熙三十年(1691)收入里六四甲房癸孙户内。”[36]三世祖居伍公于康熙元年与乡亲邻里共同买下长排围地,其名为“围肚”,也称寨内肚,总建筑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在基建时,为了居住安全,防贼、防盗、防匪,把整个围肚四周垒建高大墙体,墙高达10米,只在东南面开一大门,以便于守管。陈氏家族由此开始定居长排围肚,并且拥有合法户籍。族谱中对于三世祖居伍公事迹的记载,不仅探寻了陈氏定居长排的源头,更阐明了其宗族发展的合法性。
图7-4 长排村围肚正门
(2019年1月22日 邓滢滢 摄)
稔山陈氏家族于明嘉靖末年(约1566)从沟下池迁入海洲角,一世祖平洲公的具体事迹因年代久远不能记叙,但其“择腹地创世业,遗阴后裔俾成一族”[37]。这里的“世业”指什么呢?我们认为是盐业。海洲村有着靠海的独特地理位置。“靠海吃海”从而形成相对应的独特经济结构,沿海的居民以渔盐业为生。海洲村始建于明代,由人口迁入而形成。因历史上曾是孤岛,四周是浅海而取名为海洲村。该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此外因为此村靠海,村民世代靠晒盐、捕鱼为生,直至约2000年以前,盐民耙盐是长排村民的主要生活来源。海洲村世代以盐业为主,辅以农业和渔业,陈氏始祖明末从澄海迁入海洲村,也离不开盐业,因此,我们认为此处的“世业”应是盐业。平洲公迁入海洲村后不仅奠定了基业,而且“遗阴后裔俾成一族”,稔山陈氏开始繁衍生息,其传至三世祖居伍公时,从海洲角移居长排。同时有个细节值得注意,三世祖居伍公生有2女1男,其2女分别嫁到盐洲翁甲寮和范和,这两个村一直以来都以盐业为主要的生产活动,陈氏之女嫁于以盐业生产为主的村中,同时也会以劳动力的身份加入盐业生产活动之中,也可印证陈氏的“世业”是盐业一说。
2.宗族壮大盐业兴
陈氏宗族与长排盐业是密切相关的,宗族发展壮大的同时,作为宗族“世业”的盐业也随之发展。清代是长排陈氏宗族从动荡走向安定的重要时期,他们是如何在动乱中坚守长排?随后的发展是怎样?并且宗族与盐业的联系体现在哪里?接下来我们就来解开谜团:
陈氏在三世祖定居长排“围肚”后,陈氏由此开始发展壮大。四世祖和五世祖在动乱中坚守,推动宗族发展壮大。
族谱中以四世祖艺甫公的事迹记叙最为详细,“纪艺甫公”在《沟下池陈氏族谱》和《稔山陈氏族谱》中均有抄录原族谱记载。四世祖艺甫公生于明末清初,其主要事迹是在乱世之中带着家人不断迁居。
明末清初郑成功在东南沿海抗清,东南沿海社会动荡,地方山贼海盗趁机作乱,艺甫公等人“曾避居于望尧岭旧寨,不得已又暂迁于平海城中”[38]。之后又恰逢东南沿海迁界:“至甲辰康熙三年移界迁于大寨居住,公行年三十四,三世祖居伍公卒于斯,卜葬于大埔后螺山。又移于白芒花围内,至己酉康熙八年蒙总督金,巡抚王奏准复界,至于辛亥康熙十年合家回稔,约诸邻旧戚复将围基筑成居住。”[39]艺甫公在动荡之中带着族人不断迁居的陈氏宗族历史中,反映的正是康熙年间东南沿海迁界的历史背景——福建总督李率泰于康熙三年(1664)三月听闻郑经退归台湾,下令沿海与各岛屿的居民,全部迁入内地。修建“界沟”“界墙”,沿海各地皆如此,当时的归善县也不例外,《归善县志》记载了康熙年间迁界与复界的事纪:
(康熙三年)五月,郭华二大人奉旨勘县迁界。八月石伊二大人临县迁界:时迁里排业户郑兆亨利荣等七百一十七户,共迁天地山塘一千三百五十顷四十七亩七分零一毫二丝科,官民僧道夏税鱼课等米共二千零三石八斗一升一合九勺四抄五撮。
(康熙)八年夏四月,迁界展复:奉旨展界招迁民复业,时田庐荒废已久,民不乐赴者两阅月府县详请。两院疏题合民垦荒三年始起科民乃渐赴,共计垦开天地山塘税二千一百四十六顷五十九亩三分二厘九丝六忽四微。
(康熙)九年,里排复。[40]
康熙三年(1664)归善县迁界,其中就提到里排(即长排),与族谱中艺甫公的记叙遭迁界并迁于大寨居住时间相吻合。康熙八年(1669)开始复界,并招迁民垦荒,直到康熙九年(1670)里排复界。艺甫公于康熙十年(1671)合家回稔山,并联合邻里亲戚回到长排“围肚”居住,亦符合复界迁民的政策。
《归善县志》记载康熙三年迁界到康熙九年复界之事,陈氏艺甫公刚从不断迁居得以复界回到稔山,可好景不长:“罔料于长毛郑贼于丙辰康熙十五年正月骤哨至稔,公被所执。”[41]艺甫公被郑贼捉走,他的儿子元集公,年少胆识过人,冒充贼的装束,深入贼营,陈情哀怨并贿赂其统领,才将艺甫公救出。后郑经战败,退踞台湾,战乱得以平息,稔山才开始安定,陈氏家族才继续发展壮大。
五世祖元集公在族谱中的记载中提到:“公进广东王府恩录门生周旋无事,不幸修短有数,齐志以没,未获发展于仕途。”[42]“进广东王府”的时间大概从解救其父亲的康熙十五年(1676)到其逝世的康熙十七年(1678)之间,这段时间正是尚之信夺取其父尚可喜平南王之位而拥粤自重的时候。广东王府是否具体指尚之信的平南王府,尚无更多史料可以佐证。但陈氏五世祖元集公将其父从贼营解救出,还够进入广东王府门下,证明其聪慧并且胆识过人,陈氏后世才会如此重视元集公,并修建陈元公祠纪念他。
(www.xing528.com)
图7-5 长排村陈元公祠[43]
(2019年1月21日 邓滢滢 摄)
陈元公祠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是长排最早建立的祠堂,1996年重修。众所周知,修建祠堂是非常耗时耗力并且需要大量资金筹建及占用村中土地,而能在康熙年间就建立起这么大的公祠,可以推断出当时的陈氏宗族力量壮大,宗族团结并且资金丰厚,在长排中占有相对多的土地,并有一定的话语权。长排目前仍然保留了36座宗祠,其中主要以陈氏祠堂为主,分别有德庆堂、集庆堂、善丰堂、两丰堂、雍集堂、怡兴堂等24座宗祠,辉煌之势仍历历在目。
我们思考陈氏宗族何来有如此多的土地和资金建立这么多的祠堂呢?也就是追问陈氏家族何以发展壮大?相信与陈氏在清代发展壮大并且人才辈出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从陈氏族谱中的历代功名(见下表)和陈氏祖祠的4块匾额中看出:
表7-2 陈氏宗族历代功名表
数据来源:《广东省惠东县稔山长排大墩陈氏族谱》,邓滢滢整理。
陈氏后代步入仕途并且担任各任官职,有通奉大夫、奉直大夫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担任盐课大使的长房十二世其金公的记载:
其金公(长房十二世)号湛如,讳大恩,诰授中宪大夫,候补福建道。道光二十八年(1848)捐九龙炮台军输,议叙盐课司大使分发福建,二十九年(1849)往闽候补,历署前江场、下里场大使,咸丰三年(1853)补授西河关大使,咸丰四年(1854)调署石马场大使兼理诏安场大使,又代理漳州军民府,六年捐道员,奉旨准其离任以道员留闽补用,不幸于咸丰八年(1858)六月二十日卒于闽省公寓,享年三十一岁。[44]
记载所得:其金公陈大恩在道光二十八年成为盐课司大使分发福建,并且随后担任不同地方的盐场大使。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在陈氏宗祠内有4块匾额:“外翰第”、道光二十八年立的“鹾使第”、光绪二十四年(1898)立的“州司马”和道光十七年(1837)立的“州司马”。其中道光二十八年所立的“鹾使第”匾额与其金公陈大恩盐课司大使的时间相吻合,并且匾额左侧落款显示:“道光二十八年岁次戊申季春之月分发福建盐课大使陈大恩立”“鹾使第”正是指盐课司大使。可知陈氏宗族在长排定居后发展壮大,并且子孙后代人才辈出,渐入仕途。长房十二世其金公陈大恩担任盐课大使,并留下牌匾供后人敬仰。长排陈氏世代以盐业为生,并且后世子孙担任盐官,管理盐场的事迹,再次印证长排陈氏家族与盐业息息相关。
图7-6 陈氏祖祠道光二十八年所立“鹾使第”匾额
(2019年1月 邓滢滢 摄)
清代陈氏宗族的壮大正是依靠着长排盐业的发展。长排陈氏家族从始祖沁泉公迁居稔山海洲村,到一世祖平洲公奠定陈氏耙盐的基业,直至三世祖迁居长排,买下“围肚”并购买合法户籍;后来四世祖在清初的动乱中不断迁徙,最后依然回到长排“围肚”定居。在世代的发展中都没有离开过盐业,从穷苦的盐民,到依靠盐业富裕壮大的宗族,直至清代中后期子孙成为了盐课司大使,进入官方盐政系统,更留下匾额使后人纪念,将此基业发扬光大。并且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通过修建祠堂、宗族活动等,使宗族财产(特别是盐田、土地等)能以祖先名义而不被分散,在世代变迁中得到稳定发展。
3.盐业垄断与盘剥
民国时期的盐业生产中,有两大主体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首先是盐田的所有者——主,另外是生产者——盐民。主是如何获得盐田的?主与盐民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民国时期盐民的生活景象如何?长排的主和盐民有何特点?
民国初期,盐业管理机构仍沿袭晚清时期体制,盐课司大使改称知事。民国十五年(1926)五月,设东江盐务局,碧甲盐场属其管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东江盐务局改称惠阳盐场公署,稔山设置碧甲分署。民国二十九年(1940),碧甲分署改称为稔山分署。民国时期盐田私有化程度加深,70%以上的盐田掌握在地主、主、恶霸、官僚等手中。《惠州(东江)盐务志》提到:“稔山盐田12个自然村,662户,其中地富131户,占总户数的20%,为地主占有的盐田574亩,农田5675亩,开设商店186间,其中有盐馆多间,专门垄断盐斤买卖。”[45]其中稔山以广惠丰盐馆、丰记盐馆、俊兴盐馆、德记盐馆等盐馆垄断盐的购销,其中散盐多由盐民自行挑运至平山销售。由于年代较为久远,盐馆的历史无法在田野中得知更多。不过在采访大部分盐民的时候,盐民自行挑运至平山的销售行为可以得到证实,并且这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长排陈氏与长排盐业密不可分,那掌握盐田和垄断盐业的“主”是否与陈氏家族有关呢?我们在资料中发现陈氏主填海造盐田:“民国时期,由于盐田有限,盐民为了生计,土法上马填海造盐田。当年,长排的陈氏“主”在稔山沿海一带填海造盐田,填海近10亩(630公亩)。后各地盐民纷纷效仿联合填海造盐田。填海造盐田发展扩大至稔山镇9个自然村,1300多人参与盐业生产,造盐田面积2万多公亩(约合200公顷)。”[46]从清代开始发展壮大的陈氏家族,始终将盐业的话语权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世代延续。民国时期依然不懈努力,通过填海造近10亩盐田,并且带动了附近的村民填海造盐田,增加了投入盐业生产的生产力。可见陈氏宗族资金实力之雄厚和对盐业生产的热情高涨,并且对整个稔山盐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除了主以外,我们更要关注广大的盐业劳动者——盐民。那盐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稔山镇志》中提到主盘剥盐民:
主所设盐馆实行“专利统管”,垄断盐区盐斤买卖,盘剥盐民,盐民生活没有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和课税沉重,境内盐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和妨碍。民国三十五年(1946),稔山盐场产盐仅14万担(7000吨)。[47]
我们在田野对盐民采访中可以了解并证实相关情况。其中有一位80多岁的老盐民陈来华[48],据其自述,他是陈氏第十四代子孙,13岁开始耙盐。他提到长排盐田的主比较多,其中以陈氏的主较多。关于盐产量分配上交主40%,自留60%。另外还采访到一位70多岁的老盐民庄爷爷[49],他不仅是盐民,还是长排传统技艺——盖子狮的继承人。他的父亲10岁开始做盐,他14岁开始做盐,做盐的传统代代相传。他的父亲从小开始耙盐,正好处于民国时期,父亲3兄弟一家耙盐3,平均每人1盐田。在其父亲耙盐的时代(民国时期),主根据盐民耙盐表现每一两年与盐民签订合同。他同样提到:盐民租用本村主的盐田后,生产所出的盐由主规定上交的产量,大概40%交主,60%自留。他认为民国时期盐民生活很辛苦,普通盐民受到主的剥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进行所有制改革、实行“公收”制度并且对盐民按劳动力分配棉衣、棉被、大米、蚊帐等生活用品的补贴后,盐民生活水平才得以提高。
陈氏家族中不仅有占有大量盐田和垄断盐斤买卖的主,而且还有以此谋生,受尽压迫的盐民。《惠州(东江)盐务志》中所记载的典型调查表明:“长排村盐民陈观容,解放前耙地主陈瑞德盐田,年产量600担,折谷100担,其中付出地租50担,押金3担,年节送礼2担,生产工具4担,实收入37担。”[50]这里的记载就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耙地主(即盐主)陈瑞德和盐民陈观容,他们都是陈氏宗族的子孙,却拥有着主与盐民两种不同身份,并且盐民耙盐年产量600担,因受主在经济上的各种压迫,实际的所得才约为总产量的6%(37担)。此例活灵活现地证明了即使同是陈氏子孙,也会有着不同的身份。盐主对盐民的经济压迫巨大,盐民即使努力产盐,但依然生活艰难。
由此可知,惠东稔山镇长排的盐业历史与平海镇的盐业村落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盐业历史的书写者一直是陈氏宗族,他们之间不仅有拥有盐田的大“主”,也有以此为生的小盐民。陈氏宗族中以盐业为宗族基业,但内部交织着主与盐民、贫富差距、压迫与反压迫等复杂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