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洲村,位于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东南部,坐落于制盐填海所形成陆地的东边,据称“东洲”一名正是因此而得。目前东洲村在村人数为878人,人口数量在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自然村落里最多,其村民的主要来源具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其直接迁入地可以准确地分为平海所城和福建两个地方,另一方面村民的迁移来源在不同的时间段上有所区别。
根据东洲村民口述和部分族谱,那些非政府或官方因素迁至平海所城的祖先,大多可追溯到福建一带。据张伯说,现在东洲内已知的张氏实际上分先后来到东洲的两家人,属于不同的两脉。其中一脉到东洲大概只有6代人左右的历史,张伯属于另一脉,他们的祖先更早来到东洲,也是我们主要讨论的对象。[30]相传他们的祖先最早应属山东籍,撰于大清乾隆九年(1744)的族谱,序言记载张氏一百二十二祖化公孙(后文亦将其写为“化孙公”)南宋时在福建莆田做官:“南宋淳熙二年至咸淳三年,公元二七五至三六七年官居中宪大夫,正四品。”[31]明洪武时又迁至平海张家墩:“访族中一二齿危发秃之辈,谓吾辈祖自闽中越兴化府莆田县东门城内珠玑巷,大明洪武之初始迁广东惠州归善县,平海司方建之始也”[32],此为东洲张氏一脉的一世祖,后“十世祖,讳道明公,字敬宗,号大德……六房迁高公迁居平海上渡东洲乡”。[33]根据同代“四房迁禄公字拱清,秀才。五房迁位公,字拱宸,康熙壬申年(康熙三十一年,1692)中一名,到榜”猜测出六房也应该就是17世纪末左右迁至东洲,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到张伯孙子这一代已经是20世了,现在东洲村内张氏已经有500多人,是村内的大姓。
而据李伯回忆以往家中长辈的叙述,最早的祖先从甘肃陇西堂迁出,先到河南,后来不知为何又迁至福建莆田,而今东洲一脉则正是由一对夫妻在明朝末年从福建莆田迁至东洲并定居后繁衍发展而来。定居后建家族祠堂[34],相传至今已有大约400年历史。而李伯家族的墓地上,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墓碑,最早可追溯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季春吉旦重修”,至少也有200多年的历史,加之是为重修,故而定居东洲的历史还可由此向前追溯。[35]
图6-11 《张氏族谱·序》
(2018年11月22日 邓惠之 摄)
图6-12 《张氏族谱》十世祖六房始定居东洲
(2018年11月22日 邓惠之 摄)
图6-13 东洲盐田
(2018年11月21日 伍欣仪 摄)
林叔叔听闻自己的祖先来东洲大概有600多年的历史,从福建到海丰,然后从海丰到东洲。[36]村内另一位林家人却告诉我们,林家来到东洲应有四五百年的历史。[37]另一家的林爷爷也说到自己的祖先是从福建搬到海丰继而到了东洲,这些在祭祖所拜的墓碑上都有所记录,但和前面两位同族人认为林氏在东洲有600多年或者四五百年的历史不同,他强调说祭祖时曾专门在墓碑上看过,林氏应是乾隆年间来到东洲的,也就是至今将近300年的历史,这种说法既有真实的依据,且更接近村内其他姓氏所述来到东洲的大致时间,也更有可能。[38]
同村的叶爷爷称现在东洲的位置在以前是一片大海,无人定居,是后来的人逐渐流动至此,慢慢有人以耙盐为生定居下来,至于叶氏来到东洲定居的时间,叶爷爷则听闻是“100多年不到200年前”。[39]但叶爷爷表示他家现在并无存放族谱等相关佐证,这些信息都是自己从长辈处听闻得来的。而同姓的叶村长提供的族谱中,关于东洲祖先来到东洲之前的事情则有比较清晰的叙述:“老谱记载:‘先祖考内阁中讳提岭公太,官寓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珠赛街,由闽官游广东惠州府海丰县,后又官为闽疆府治莆田、仙游二县。’”[40]据叶村长所述,明朝初期,现东洲一脉的祖先“提岭公太出生于福建;由闽官游广东惠州府海丰县剿海盗,定居于道山乡”。[41]提岭公下有三房,四世之后便散落各处,而东洲的祖先属二房。祖先从福建莆田的叶县迁往海丰的谢道山后第四世又迁至海丰步霞村,到十四世可春公时,来到东洲,叶村长为十九世。[42]在叶氏定居东洲的时间上,叶爷爷和叶村长的说法相差不远,据此推测即很有可能大概200年前,也就是道光年间,叶氏开始在东洲定居。
上述几个姓氏张、李、林皆是东洲大姓,占村内人口数较多,他们迁来东洲的历史较确定地集中在300年左右,村内的小姓叶氏却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我们猜测,除去后文会提到的王、罗、钟等较早定居却人口较少的家族外,东洲现有姓氏发展和其定居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大姓早定居,小姓迟定居”的关系。根据我们所收集现有族谱和村民的祖先回忆来看,目前东洲村落大致的形成时间较为集中地追溯到清中期左右。
除了通过个别姓氏的发展史推断东洲大部分人群的定居时间,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还发现,关于村内最早定居的人家出现了四种不同的说法。其一,最早来到东洲的应是从福建过来的王、罗两家,且据采访到的张伯所言,两家自来到东洲就住在现东洲王爷庙[43]后面的巷内,[44]但这种说法的明显漏洞在于,暂无任何材料说明在此两姓到来之前的王爷庙是何人建立。其二,最早来到东洲的应是钟氏,李伯称听闻长辈说过自家应是第二来到东洲的,而钟氏虽然来得更早,但因房屋风水不行,繁衍子孙不多,现在已没有钟氏在村内居住了,[45]林叔叔也表示确实听说过最早来到东洲的是钟氏,但或许是因为钟氏繁衍不多又早就离村,[46]村内稍年轻一点的人,如叶村长等甚至已经表示不知道村内有过钟氏一族,故而这种说法的也难以考究。其三,最早到东洲的是张、林两姓,这种说法也是在调研中得到最多认可的,因为普遍认为村内的大姓就是较早来到东洲的姓氏,所以人口繁衍得也比较多。其四,据李伯伯回忆以前家里老人所提,东洲的祖先最早是明朝末年的时候两夫妻,“村里的大祠堂”[47]也是在那里开始盖起的,但具体是哪个姓氏已不可考。[48](www.xing528.com)
关于最早来到东洲的究竟是哪个姓氏、哪个朝代等问题在我们的调研中并没有得到解决。族谱的缺失一方面既是盐民其历史话语权不足的体现,另一方面则与“文革”期间资料的大量丢失、毁坏有关。上述所提的林氏族谱并不是东洲林氏一脉所修,而是2006年起由海丰县的族人将各地林氏的族谱合在一起所成,至于原来的各宗族的族谱,和村内其他家族的情况一样——“因历受兵灾匪犯被毁被焚,或‘文革’时期被毁”,[49]故而这份后来修纂的族谱也“只限于吾祖南阳公部分世系,不甚完整”[50]。实际上,据张伯所说,“文革”时期村内的族谱基本上都被毁掉,但张伯当时提前得知搜寻的消息后便将自己家的族谱藏在祠堂的暗格里,所以才得以保留下来。但现在张伯持有的族谱已不是那一份的原件,而是1998年前后张氏各家将祠堂的族谱合在一起后所成的,张氏各家自行影印保存一份,原件据称保存在张家墩村的祠堂处。[5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洲的人群更加稳定,主要有嫁入东洲和被分配到此处工作两种比较常见的迁入来源,不再有大规模的迁入。叶村长还提到,到50年代土地革命前,叶氏是东洲当地最大的一个地主,叶村长的爷爷曾经做生意做到了广州,平海也有自己的产业,但在斗地主之后,叶氏便随之失去优势了。[52]叶氏在村中一直是小姓,叶村长还提到,“文革”以前,村中的大姓普遍都是很穷的,相反小姓却是当地比较有钱的,往往都是地主,但也因为小姓大多是后来者,故而在东洲就会陷入“有钱没人”的窘境,而大姓虽然普遍没钱,但作为先来者,他们人多势众,故而大小姓之间难免会有矛盾,而通常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就是联姻,[53]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内人口内部流动的主要形式。
既有这些不同来源、不同时期的人定居东洲村,便形成了东洲如今人口众多且杂姓聚居的村落格局。目前东洲的主要姓氏有张、林、李、叶、崔、黄、谢、周、曾、郭、罗、徐、杨,其中张、林、李为大姓。根据走访,我们共发现有17座姓氏祠堂设立在村内各条街巷中,有一些比较显眼,但有一些设在民居房屋内,并不能从外观上直接辨认,其中西河堂最多,共有4座,为林氏祠堂;2座陇西堂,为李氏祠堂;2座清河堂,为张氏祠堂;2座颍川堂,为陈氏祠堂;1座太原堂,为郭氏祠堂;1座弘农堂,为杨氏祠堂;1座南阳堂,为叶氏祠堂;1座钟家祠;1座罗家祠;1座鲁国堂;1座龙西堂。和其他村落相比,东洲村人口较多,姓氏较杂,祠堂分布较多。当地村民,包括近两任村长在内,此前都没有对村内所有祠堂姓氏及数量进行过统计,17座祠堂也是考察时走访得知,恐有更多祠堂由于过偏未被纳入也未可知,可想而知东洲村历史之渊源与丰富。
除了历史积累,东洲的建筑还显示出了其特有的地理性质。东洲海洋性气候显著,常年多雨,且夏季多暴雨,9、10月份时有台风登陆,受此气候影响,该地传统民居多为小面积长方形的低矮瓦房。房屋低矮为抵抗台风,而常年多雨故而屋顶坡度较大,外观方正如印,符合中国传统审美和思想。
村内各处散布着3个王公神位,都属露天摆放,形制不统一,为村民日常祈求风调雨顺所祭拜,当地的盐业和小面积的农业生产都极大地依靠天气,像王公这类的土地神是保佑他们祖祖辈辈生产的重要依靠,据悉目前村内最大的王公神位也是最早的王公神位,是村内最早的建筑,当东洲还全是海的时候,神位底下有大石头一直连到海边。[54]村内较大的寺庙目前只有武帝庙和三官庙。其中武帝庙始建于清代,供奉神灵为关武帝,庙正门上方有一匾额:武帝殿,两旁有楹联:义存汉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书。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帝诞,村民都到庙里开展祭拜活动,逢初一、十五会打开中门,意为迎神。村民印象中,20世纪60年代及千禧年前后翻新过,都是原址不变,规格不变,只翻新了花纹装饰。[55]庙前有一片大空地,村民多聚集在此进行晒东西、聊天等活动。三官庙在武帝庙后大约几十米的地方,最近一次重修于2006年,修复款项为村民集资所得。庙正门上方悬有匾额:三官庙,门前设贡案香炉,供信客供奉祭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原居民区扩大,村内主干道一侧为传统民居,另一侧则为后建的新式楼房,已无明显的地方区域特色。村口前有一小学,除东洲的孩子外,附近较小村落的适龄儿童也会在内就读,村口走进30米左右是东洲村民小组办公楼,楼前有少量娱乐活动器材,沿村内主干道继续步行大概100米处有诊所一座,只能简单诊看村民的日常小病。
图6-14 村内最大的王公神位
(2018年11月21日 邓惠之 摄)
图6-15 武帝庙
(2018年11月21日 伍欣仪 摄)
(图片来源:惠州市盐务局编《惠州(东江)盐务志·图片页》,第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