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大村的盐田和盐业历史与现状简述

应大村的盐田和盐业历史与现状简述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大村现有8个单位的盐田,约260公亩。[24]据应大村村民林伯的介绍,盐田的制造大多为原地取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盐田主与盐工的签约是一年签一次。图6-8应大村盐田一角当时盐的运输方式是依靠人力担运为主的,需要将东海的盐运送到港口。应大村自建村以来的主要经营方式以制盐为主,在集体化时期属于东海大队。罗段、应大、东洲3个村专门生产盐,不产粮食。

应大村的盐田和盐业历史与现状简述

应大村最开始时下面都是海,人们将海围起来做盐田,所以我们现在踩着的这片土地下面都是之前的盐田。据村里一位林老书记介绍,民国二十六年(1937)有一次新建盐田的运动,大家一起出力建盐田,新建的盐田上原刻有1937的数字,可惜我们去看的时候该盐田已被破坏掉了。应大村现有8个单位的盐田,约260公亩。[23]2018年夏季,出现了台风彩虹”,给靠天吃饭的盐民们带来巨大损失。据刘叔介绍,台风后,盐田遭严重破坏,受破坏的盐田面积大,修复耗费的工作繁琐,入不敷出,导致刘叔无法再像台风前一样,利用大面积的盐田耙盐,天气因素导致刘叔损失了数十万。[24]

据应大村村民林伯的介绍,盐田的制造大多为原地取材。盐工用黄泥、海泥、粗砂等材料围建成盐田。地主知道海盐的价格高,会用钱雇用劳工围海造田或将海水引流进盐田。盐田造好,地主会请盐民耙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盐田主与盐工的签约是一年签一次。地主与盐民的分成通常是四六分或三七分。每到十二月,盐工就会买鸡鸭到地主家里,讨好地主,希望明年能继续耙田。双方都以口头签约为主。这种口头签约的方式已是东海盐田普遍现象,在东海的村落访谈中,大多数村都是以口头签约的方式存在,依靠信任。地主多以平海人为主。盐民则不限村耙盐,看地主的分配,东洲、罗段村的人也可来应大村耙盐。基于某种利益关系上,盐工则要讨好地主。在租赁期间,地主会时不时过来田地里走一下监察一下盐民的耙盐情况。

图6-8 应大村盐田一角

(2018年11月21日 张梅 摄)

当时盐的运输方式是依靠人力担运为主的,需要将东海的盐运送到港口。港口到东海的距离约10千米。商人会开船过来收盐,通常用箩筐来装盐,每船每次收20~50担,并会一一记录下来。商人所收的盐不一定只是一位地主的,会收其他地主或者一些盐工担运过来的盐。商人只要每次收购的盐装满船,就可以运往大海了。商人会按记录盐的担数把钱给地主,盐工则要到地主家拿钱分成。有时,盐工会偷偷私自运盐,将盐卖给商人。因为地主若知道盐工偷卖盐给商人的话,所得的钱财要与他共分,如果能瞒住地主,则盐工会将偷卖的盐钱据为己有,不必将私卖的盐与地主分成。但严重的是,盐工偷卖盐,地主会回收盐田,不租给盐工,盐工则无田可耙。地主与盐民因为盐田这一中介有了一层微妙的关系。

应大村林伯在访谈中给我们提起了一个商人捉弄盐工的小故事:盐工将盐千里迢迢地挑到港口商人那里的时候,盐民已又累又渴,商人会将地瓜给饥饿的盐工吃,刚开始盐民们饥肠辘辘,已无暇顾及其他,便大口大口吃了起来。商人趁盐工吃饱后,再炒一锅香喷喷的炒粉给盐工,虽然盐工已很饱,但还是会抵制不住诱惑吃起美味的炒粉。最后,商人会将更美味的鸡、鸭端上给盐民,此时的盐民只能垂涎欲滴,撑得无法吃下,错失美味。[25]

林冯发,原佛山人,8岁被卖到平海。原姓陈,后改为林姓,14岁开始耙盐。1953—1964年在东海村民委员会担任治保主任,管东海15个村的盐田生产、安保。1964—1988年,任东海村民委员会党总支书记,主任。在1953—1988年,管整个东海3.3万公亩的盐田。林冯发在担任治保主任和党总支书记期间,会记录下各单位的盐田大小、生产情况、人口数量等。在和林冯发的访谈中,林冯发还将保留的部分手记记录进行了展示。[26]

图6-9 林冯发收藏的部分手稿(www.xing528.com)

(2018年11月22日 张梅 摄)

图6-10 林冯发收藏的部分手稿

(2018年11月22日 张梅 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盐田的更替形态是谁有钱谁去买,谁就能成为地主。地主大多数是平海人。在访谈中,林冯发回忆当时有一个地主的名字为:陈永海,稔山范和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约有6000亩盐田,后打土豪被没收了,此人逃掉去了香港地区。林冯发还在访谈中提到:国民党政府特设平海盐务所专门管盐,专门建红楼(盐警办公室)抓走私盐,置一个排的人在红楼设炮台管整个平海的盐田。一个工作组3至4人拿枪拿炮去管理各个村一整天产盐,到晚上5点左右会收盐盖印以防走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都是各自靠盐田吃饭,集体化以后,大家的积极性降低,有时候甚至连10万担都没有。

在村民访谈的过程中,应大村林叔还提到了一个老一辈的故事:1979年曾有一个日本人到应大村见朋友,听说惠东的海盐特别好,就想和领导协商收购惠东3个盐区(东海,稔山、大洲)的海盐到日本,用3~4毛钱的高价收购,当时盐区的统一收购价为3分。但是受于种种原因影响,领导没有同意此高价的生意。

应大村自建村以来的主要经营方式以制盐为主,在集体化时期属于东海大队。罗段、应大、东洲3个村专门生产盐,不产粮食。由生产大队每月发粮食给盐村的村民。盐民每月30斤粮食,小孩12斤粮食。专门生产盐的盐村专吃国家粮,生产模式单一。[27]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人工盐业已慢慢落后于时代,生产方式开始趋于多元化方向发展,以盐为主,发展多样化方针。应大村开始跟上步伐。惠东县于1953年5月上旬到10月进行渔业民主改革,根据惠阳区档案中的渔盐工委档案,关于1955年惠阳渔盐业生产合作社的基本情况调查报告中应大属于第二类型社,生产比较好,经营管理逐步走上轨道,应大目前进行包工工作,社员思想比较稳定,社内的问题能较好解决。[28]该档案也提到应大村学习罗段村的三包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时会出现大村欺负小村的现象:如东洲村欺负应大村,时常有隔壁村的人过来偷抢应大村的地瓜、菜等。最大规模冲突的时候有1000人对架400人的情况。曾在一次矛盾中,应大村的兄弟村三洲村有1000多人来声援应大村,打算帮忙抵抗东洲村人的欺负,后来有人通风报信,东洲就不敢再造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加强管理、教育,这些现象渐渐减少、消失。

今位于平海上中村上村街与葫角村石角街交界处的洪圣古庙,是当年淡水场盐民祀奉的盐业祖师。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为祖师诞辰,盐民捐款祀祭,古庙门前曾设有石斗,为盐斤买卖较量的公斗。通常,一个围的盐田会有一个水闸,水闸通常一年会修一次(水闸的作用是用于盐田的排放水)。在旧时,每次修闸的时候地主会率领他的盐民们去洪圣公庙祭拜洪圣公。谁的盐田比较大,该地主一般会牵头,而其他地主会出钱,盐民则出力。在拜完洪圣公后,用于祭拜的红色大包子会分给大家一起吃。祭拜洪圣公庙不仅仅能保佑人们出海平安,也是保佑当地人们生产顺利的一种信仰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