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海镇六乡村民委员会位于平海镇西部,距镇中心约5千米,下辖张家墩、石桥头、葵坑、北寮、松坑、葫芦坑6个村民小组,六乡因此命名。六乡东与佛园村民委员会大林村民小组相连,西临咸台村民委员会门口村民小组,北与油麻园村民委员会老一村民小组、磜头村民委员会磜头村民小组、径口村民委员会大水坑村民小组接壤,南临大海,依山枕海,耕地面积两千余亩,山岭面积两万余亩,现以农业为主兼营渔业。[22]
据《平海镇志》记载,六乡有六乡河,“发源于轿岭西麓,流向南面,流经径口、佛岭、石桥头,从张家屯(作者注:屯即墩)村流入红海湾出口,全长14.5千米,河宽8~12米,集雨面积24.1平方千米,河道平均比降低13.6%,有4条支流,部分河段为鹅卵石与沙石河床。此河主要用于灌溉及生活用水,上流水小清澈见底,下游逐渐变浑浊,久经淤塞”。[23]今天这条名为六乡河的淡水河当地人仍然称葵坑河。据张家墩张氏族人说可能因为葵坑的人比较早来,所以如此命名。[24]北寮村陈伯告诉我们,葵坑河在今六乡小学、妈祖庙前有一个港口,叫葵坑港,现在还有刻着“葵坑港”的条石沉在港口河中央。[25]从地形来看,因为台风或涨潮海水沿着葵坑河倒灌进六乡的话,葵坑位于六乡最北边,确实不容易被海水浸没。明崇祯时期府志可见关于葵坑最早的记载:“(归善县)内外管社曰梁化,下田坑,上田坑,六田,河峒,平山,下黄森,上黄森,平政,大坑,沙桥,洋洲,葵坑,磜头,碧甲,鹧鸪”。[26]此后历修府志、县志也仅见葵坑之名,乾隆《归善县志》始见张家墩、北寮、葵坑厂、松坑、石桥头等地名,除葫芦坑村,其余六乡各村村名已全部见于乾隆县志。[27]
葵坑村现有在籍村民70余户,主要有崔、张、钟、杨等几姓,崔姓最多,有40多户,其他姓都是几户或一二户,算是六乡的杂姓村。葵坑村小组党支部崔书记说,崔氏主要从福建迁来,说莆田也有个平海,他们崔氏打仗失败后从福建平海流放过来的。钟家也是福建迁来的。葵坑原来分上、下葵坑,下葵坑的都搬走了,只剩下钟家一户,其余都住在上葵坑。钟家有族谱,其他姓没有族谱。[28]70多岁的崔姨说张家也是从福建迁来,是葵坑第二大姓,是最早来葵坑的,后来都搬到张家墩去了,现在村里只有9户张姓。村里只有崔、张、钟有祖公堂,其他姓没有。崔姨说六乡中有个凹背仔(音)的村,由于全部人都搬走了,地也被周边村子分了,后来才有石桥头,是从平海所城北门外搬过来的,姓冯。[29]崔姨的这一说法在乾隆《归善县志》找到部分证据,《舆图》中确实有“凹背子”的地名,但同时也有石桥头之名,故凹背子是否由石桥头取代无法由方志等文献证实。[30]
图5-12 北寮村陈伯指明葵坑港方位(2020年11月23日 段雪玉 摄)
20世纪50年代以前,六乡是平海经常被海水倒灌的地区,海水沿着六乡河(葵坑河)上浸到六乡各村,表明该地区不可能以农业为主。乾隆《归善县志·舆图》提供了线索:“葵坑厂。”[31]这一地名表明此处有盐田。调研也发现,六乡张家墩、北寮、松坑三个村民小组六七十岁村民回忆父、祖辈时都说有耙盐的历史。
北寮、松坑村民都姓陈,北寮村小组党支部陈书记说北寮和松坑两个村的祖先是兄弟,原来是陈姓三兄弟,从福建来,两个兄弟留在北寮、松坑,另一个兄弟去了稔山芙蓉。[32]北寮陈伯说陈家从福建迁来,与稔山白云、范和陈氏是同一个祖先。他是第17世,现在村里最小的已经到第21世了。从第13世起,陈家后代姓名中有一个字是按“兆、克、文、学、必”排辈的。[33]但对于北寮和松坑两村陈氏祖公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两个村村民说法不一。询问村民,都说没有族谱。考《惠东县稔山芙蓉陈氏族谱》与《惠东县稔山长排大墩陈氏族谱》,稔山两个祖源不同的陈氏都有三兄弟开基的故事,如芙蓉陈氏始祖陈从周元末任官博罗,“生三子,长子获位公,奉命侍母携妹归闽成婚,留守原籍继承祖业”,“带次子获禄(浩公)、三子获寿(洋公)定居于广东惠东,为芙蓉、范和罗冈围陈氏肇基祖”。[34]长排、大墩陈氏“始祖是沁泉公(即燕山公),澄海沟下池家族称七世三房沁泉公。平洲公、易洲公称为一世祖”,“一无传讳(交洲公移民东莞桥头乡),于明嘉靖末年(约1566年)由潮州澄海沟下池挈家移居归善县平政司海洲角村(今惠东县稔山镇海洲村),创业垂统,世代繁衍,发展成为稔山一大陈氏家族”。[35]北寮、松坑陈氏记忆中的三兄弟迁来的故事与长排大墩陈氏三兄弟开基的故事显然更为吻合,不过长排大墩陈氏族谱并未记载三位一世祖中有位兄弟来平海六乡,而是去了东莞,其在长排、大墩定居的两位一世祖兄弟平洲公、易洲公后代也无迁移平海六乡的记载,因而可疑之处颇多。重要的是,稔山范和、长排两个陈氏正是通过盐田开垦奠定明清时期家族扩张的基础,这一点北寮、松坑陈氏的历史与之颇为相似。北寮、松坑耙盐的历史,两个村村民都有记忆。北寮陈伯说北寮、松坑以前都耙盐,小孩子也去耙盐,1958年以后就不耙了。目前仍有三大块盐田,但都荒废了。松坑村小组党支部陈书记带我们看烂盐田,说是五六十年代不产盐,以前的盐由葵坑港口下船出海,50年代葵坑河出海口修了闸,海水进不来了,就逐渐不产盐了。[36]
张家墩是六乡户口最多的自然村,现有240余户,1000余人,全部姓张。该村张理事召集了几位男性长辈和我们座谈。他们拿出了薄薄的打印本《张家墩张氏族谱》,谱载:“张家墩是张氏族人聚居之地,是张古墓(悦平公)后裔繁衍生息的地方”,“张家墩中间稍高,四周稍低,呈一墩形,四面被水包围,但从未被水淹没过,是一块捕鱼宝地”,“先祖在洪武之初从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东门内桃源树下珠玑巷迁居至此,已有数百年历史,现有一千多人口,说黏米方言”。“张家墩东面有一条港(以前叫葵坑港),自东北向西南流经港门直到大海,这条港把吾村与‘五山五坑’(东水坑山、大龙头山、龙头仔山、洪屋环册、吉水岭山、东水坑、大针坑、陈屋坑、旱坑、利坑)隔开,‘五山’从东向西很有气势”。“张家墩西面,从王爷公走过是一个有水的沙滩,再过一渡水就是阿妈埔,阿妈庙建在那里。邻里乡亲经常去那里敬香祈求庇佑。农历五月做大戏,松坑、北寮、葵坑等的乡亲们来阿妈埔热闹热闹。1958年,政府组织平海人民在沙滩筑好一条堤坝,在港边做一个双孙关。族人去阿妈庙供神,妇女去咸台港割草就方便多了。1991年,由张氏十七世后裔张何钦捐资,在阿妈庙东面新建一座六乡小学,六乡孩子都进这所学校接受教育”[37]。张氏族人介绍张家祖公从福建迁来,村里分三大房。与葵坑张姓说法不同的是,张家墩张氏族人认为张姓是从张家墩分去葵坑的,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大澳、东洲、四围等村张氏也都是张家墩大房分出去的。以前张家墩村民祖父辈都耙盐,张家墩有很多盐田,比北寮、松坑多,是六乡盐田最多、人口最多的村,我们座谈地点所在的张叔家房基就是盐田。村里人以前讨海、耙盐。[38]《张氏族谱》载:“张家墩北面有一片盐田,那时先祖也有的靠耙盐为生,到20世纪30年代末才没有耙盐。过了盐田那边就是张家塭,明清时期那洋田是张家墩族人的征常田(编者注:蒸尝田),族中的一切公用开支靠那洋田的出租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洋田成了族人的主要产粮区。”“张家墩四面被水围困,民(明)清时期,港门关未做,农田和盐田经常被咸水浸,耕种失收,族人苦不堪言。因此筑堤坝修水利,是那时族人终年的主要工作。族人修筑的堤坝太多了,有村边的盐田坝,东面的新田坝,大针坑水坑坝,咸塘坝,上塘坝,陈屋坑水坑坝,利坑水坑坝,珠兰围坝,烂盐田坝,张家塭四周围的坝等。”[39]
北寮、松坑、张家墩是六乡各村对盐田、耙盐有共同记忆的三个村,不过,村民记忆中并无葵坑厂之名。结合乾隆县志记载,可知地图中“葵坑厂”确实是盐田区,属于淡水场。《粤鹾辑要》载淡水场方位仍保留葵坑之名:“淡水场坐落惠阳县平海城,距县城一百六十里,盐田区域分东西二处,东路在葫芦潭过港,周围合计一十五方里,距场署约一时许。西路在葵坑,周围合计五方里,距场署约十七里。东路向分四厂,曰东洲厂、四围厂、黄甲厂、港尾厂。西路厂因年久荒芜,今不可考。此外,新增应归围田系于民国二年(1913)侨商张振勋集款筑,故不在东、西路范围之内。”[40]清末淡水场西路葵坑已是年久荒芜,表明20世纪以来六乡盐田区生产逐渐式微,农业生产逐渐取代盐业成为六乡的主业,这正是50年代后期葵坑河出海口修建水闸的重要原因。
图5-13 六乡河(葵坑河)出海口水闸(建于2019年)
(2020年11月25日 段雪玉 摄)
图5-14 六乡妈祖庙
(2020年11月23日 段雪玉 摄)
今天六乡各村的联系体现在共同的妈祖信仰。六乡各村都有庙宇,包括谭公爷、水仙爷、三山国王、伯公等,而葵坑港前小学旁边的妈祖庙是六乡各村最重要的庙宇。妈祖生日这天六乡各村都要去拜妈祖。张家墩张氏族人告诉我们,妈祖是葵坑的姑娘成的仙,也叫葵坑阿妈(或叫六乡阿妈),阿妈有三位:大娘,二娘和三娘,要分别办生。[41]六乡与平海的联系则体现在六乡各村的上帝公信仰。我们走访六乡各村,发现各村村民说村里的上帝公是从平海北门上帝公分香来的,而平海北门上帝公他们都要去拜,是最灵验的。
平海镇六乡的盐业历史迄今仍然保留在张家墩、北寮、松坑等三村村民的记忆里,他们关于祖父辈耙盐的故事仍然清晰,对六乡盐田方位至今仍能指明,有关祖先耙盐的口述记忆与族谱、地方志记载亦多能吻合,这些都表明盐业在六乡历史上曾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在官史志书中以“葵坑厂”之名构成淡水场的西路,自明清至20世纪30年代是六乡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六乡之张家墩、北寮、松坑村民的祖先迁居故事都与耙盐有关,可以说六乡的形成与盐业生产密不可分。六乡的盐业记忆正是淡水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一个缩影。
(段雪玉 汪 洁)
【注释】
[1]2019年1月21日,在西园村访谈,受访人:王爷爷一家。
[2]2019年1月21日,在西园村访谈,受访人:王爷爷一家。
[3]2019年1月21日,在西园村访谈,受访人:王爷爷一家。
[4]康熙《归善县志》卷3,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第7册,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5]2019年1月20日,在西园村访谈,受访人:邓伯一家。
[6]2019年1月20日,在西园村访谈,受访人:邓伯一家。
[7]平海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平海镇志》,岭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162页。
[8]平海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平海镇志》,岭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408页。
[9]这是一种道士设坛为人做法事,求福禳灾的民俗活动。一般举办在农事结束的秋季,农民为了感谢神灵带来一年的收获,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举办这种祭祀活动。以此来消灾免难、祈求上苍的赐福与庇佑。
[10]2019年1月22日,在上中村访谈,受访人:陈伯。
[11]平海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平海镇志》,岭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222页。(www.xing528.com)
[12]2019年1月21日,在上中村访谈,受访人:郑伯。
[13]2019年1月22日,在上中村访谈,受访人:上中村理事会会长陈伯。
[14]平海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平海镇志》,岭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239页。
[15]2019年1月21日,在上中村访谈,受访人:欧伯。
[16]2019年1月21日,在上中村访谈,受访人:郑伯。
[17]平海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平海镇志》,岭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248~249页。
[18]平海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平海镇志》,岭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244页。
[19]平海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平海镇志》,岭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418页。
[20]汪洁:《惠州文脉〈平海挖出六角古井,梦回清代商贸繁荣 〉》,《羊城晚报》2021年1月8日。
[21]2020年11日23—26日,笔者和朱晓恩、李明两位研究生,对六乡村民委员会6个村民小组进行了调研,初步梳理了六乡历史上作为淡水场之“葵坑厂”盐田区盐业生产的历史。
[22]平海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平海镇志》,岭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47页。
[23]平海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平海镇志》,岭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55~56页。
[24]2020年11月25日,在张家墩村访谈,受访人:张氏族人。
[25]2020年11月23日,在北寮村访谈,受访人:陈伯。
[26]崇祯《惠州府志》卷7《都里》,第426页。同见康熙《惠州府志》卷4《都里》,第53页。康熙《归善县志》卷7《都里志》,第94页。雍正《归善县志》卷7《都里》,第478页。
[27]乾隆《归善县志》卷首,《舆图》,第23页。
[28]2020年11月23日,在葵坑村访谈,受访人:葵坑村小组党支部崔书记。
[29]2020年11月23日,在葵坑村访谈,受访人:崔姨。
[30]乾隆《归善县志》卷首,《舆图》,第23页。
[31]乾隆《归善县志》卷首,《舆图》,第23页。
[32]2020年11月24日,在松坑村访谈,受访人:松坑村小组党支部陈书记。
[33]2020年11月23日,在北寮村访谈,受访人:陈伯。
[34]《惠东县稔山芙蓉陈氏族谱》,2015年,第26~28页。
[35]《惠东县稔山长排大墩陈氏族谱》,1992年,第6、10页。
[36]2020年11月23、24日,在北寮村、松坑村访谈,受访人:陈伯、松坑村小组党支部陈书记。
[37]《张家墩张氏族谱》(打印本),2020年11月25日张家墩村张理事提供。拍摄:朱晓恩,李明。
[38]2020年11月25日,在张家墩村访谈,受访人:张氏族人。
[39]《张家墩张氏族谱》(打印本)。
[40]两广盐运使公署编:《粤鹾辑要》,第95~96页。
[41]2020年11月25日,在张家墩村访谈,受访人:张氏族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