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末盐法志书记载:“碧甲场坐落惠阳县属范和冈乡,离县城一百二十里,管理盐田分三厂,左循海坝经芙蓉乡、圆墩乡至红石湾、大石湾等处约二十里归范和厂;右循海坝经大墩、稔山、王公前等处直至崩山地方约八里有奇,并大墩隔海之蟹洲、黄施洲、三连洲三处归稔山厂;又离场西向八十里之盐田归麻田厂,东西约八九十里,均距县城一百二十里。”[41]这条史料提供了清末民国时期碧甲场地理方位的详细信息,即位于今惠东县稔山镇范和村、大墩、芙蓉村和长排村等村。[42]
稔山镇位于大亚湾区稔平半岛西北部,依山傍海。明代设内外管巡检司于饭罗冈。清同治年间改归平政巡检司管辖(驻范和冈)。[43]碧甲场委员署在范和冈。[44]今稔山镇从事盐业的村落主要有稔山社区、大埔屯社区、范和村、芙蓉村、长排村和大墩村,各村姓氏族群对定居于此的最早记忆始自宋代。以渔业为主的船澳村地处大亚湾亚婆角海岸,相传南宋末代皇帝赵昺逃亡时避难于此。文天祥也曾于此地练兵五个月。[45]规模最大的范和村,明洪武元年(1368),潮州潮阳县一带渔民因年关躲债漂泊来到范和。后又有部分人从粤东兴梅地区迁来。高、王、郭姓相传于宋末元初落籍范和,陈姓于元末明初迁入罗冈围,钟姓于清初迁入吉塘围,欧姓和吴姓都是明末清初分别迁入山顶下和关帝父。1704—1715年,有大鹏守备协标右营官兵548人进驻饭罗冈。[46]不过,这些以盐业为主的村落有的杂姓多至五十余个,陈姓始终是各村大姓,这一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2019年1月18—24日,笔者带领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5位本科学生在稔山范和村和长排村展开调研。其间搜集到两种共计五本陈氏族谱:一是范和村、芙蓉村陈氏,有《福建莆田浮山陈氏族谱》(2013年修)、《惠东稔山芙蓉陈氏族谱》(2015年修)、《诒远堂陈氏三房族谱》;二是长排村、大墩村的陈氏,有《稔山长排大墩陈氏族谱》(1992年修)、《广东省澄海县澄城沟下池陈氏族谱》(1991年修)。根据族谱记载,两个陈氏并不同宗,各有渊源。
范和村、芙蓉村《福建莆田浮山陈氏族谱》《惠东稔山芙蓉陈氏族谱》记载,其先世出自河南淮阳,唐陈遇后裔举家渡江南,后入闽居住于莆田,成为陈氏浮山派入莆田始迁祖。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入迁稔山开基祖第一世陈从仕(陈从周)获赐进士,派任循州郑,后迁任候补博罗县正堂。洪武元年(1368)明朝张寒判占领博罗县城,从周公因此自解弃之,回闽时经过稔山,爱其山水形势,遂定居于此,成为范和、芙蓉陈氏始祖。从周公生三子:获位、获禄、获寿。长子奉命与母亲携妹妹回原籍继承祖业,次子获禄到“箩冈围”(罗冈围)定居,从仕公与三子到芙蓉立业。后四世祖隆基公携家眷在罗冈围外东山边下一处地方分居立业,取名“三角聚”(三角市)。故范和、芙蓉陈氏自元末明初以来发展为一祖三地:芙蓉陈氏“雍熙堂”,范和南门罗冈围陈氏“诒远堂”,范和三角市陈氏“锡庆堂”,传至今已有二十四代。[47]
获禄公与获寿公定居稔山范和、芙蓉时,“兄弟勤苦儒业,(从仕)公躬率工人辟地开荒,有良田千余亩,盐町二百余,遵承咸淡粮课注册输纳,编户名陈从周,奏米若干石”。陈氏定居范和、芙蓉,并非佣耕或贸易之无名之辈,谱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辛酉春三月,朝编赋役黄册,秋七月奉谕举孝弟力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获禄公遂偕弟获寿公同擢南京贡士。获禄公为人敦诚友爱,好善乐施,闾里乐其惠,故以乐字冠诸子侄也。”[48]陈氏由元入明,开基祖陈从仕以弃官身份入稔山定居,奠定了明以降稔山陈氏掌控渔盐等丰富资源的大族地位。(www.xing528.com)
不仅陈氏开基祖积攒了良田、盐町等财富,其房系后代利用王朝鼎革之机,终扩张为清代碧甲栅的大盐主。芙蓉三房后代珠古石公后裔十世祖第三支房自得公,外号“大头公”,生于清康熙九年(1670),公胆识过人,有远见,拥有巨额家财。康熙年间带领族人集资围海建造盐田,从“烧灰港”海滩围至“大围港”一带,共筑海堤三千多米,可用地三四千亩,给族人后人用作建造盐田和开垦农田发展。同时还在村东边建造一座大书房,供族中子孙们读书,当地人称“芙蓉有个大目易,胜过他乡三个举”。凤地公后裔作求堂第一支房十一世祖英毅公,生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经商四方,善通官府。雍正年间,英毅公按当时势道,结交清廷各级官员,将站在芙蓉村放眼能看清的海滩、农地、山岭都圈起来,办“田契证”,交“税赋”,对外乡人凡务耕、探海者都实行按地收租。外乡人有意见,告到惠州府。公以田契证、税单为凭据,赢得官司。五房公后裔妈地公支房十五世祖路稳公,人称“大路稳”,生于清咸丰七年(1857),家庭富裕,住在大路小乡围屋,在归善地区可算是富甲一方,拥有盐田七十二,年产量二万多担,属惠州府纳盐大税户之一。[49]以上陈氏扩张盐业的事迹,与乾隆时期碧甲栅因产量大增,由淡水场分出独立成栅的历史同步,乾隆时期碧甲栅场产达到58900余包。[50]道光时期增产达68900余包。[51]民国时期产量高达32万余石,合8万余包(1包200千克,每50千克1石)。[52]可见,碧甲栅的盐田主主要由范和、芙蓉陈氏的祠堂祖尝或后代子孙掌控。
长排、大墩陈氏追溯自己的祖先来自福建莆田,元末明初迁至潮州澄海,做小生意维持生计。传至八世祖时居住县城沟下池一带,长房八世祖元勋公中进士,修进士第,宅第前有池塘环绕,名沟下池。《广东省惠东县稔山长排、大墩陈氏族谱》追溯其在稔山开基祖陈氏三兄弟,“一世祖平洲公、易洲公、一五传讳(交洲公移居东莞桥头乡),于明嘉靖末年(约1566)由潮州澄海县沟下池,挈家移居归善县平政司海洲角村(今惠东县稔山镇海洲村),创业垂统,世代繁衍,发展成为稔山一大陈氏家族”[53]。留在稔山开基并繁衍后代的实际是平洲公、易洲公两兄弟,其中平洲公传至三世祖居伍公为清康熙初年,“康熙元年(1662),始自海洲角约林、李、洪、潘、苏、黎诸亲,共买长排围地,安土敦仁始基于此,围地载米八升,县在里一四甲陈从周户下,康熙三十年(1691)收入里六四甲房癸孙户内”[54]。这段记载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长排、大墩陈氏与范和陈氏并非同祖,但在开基入籍时,将税粮登记在了范和、芙蓉陈从周户名之下。从州县的户籍登记来看,稔山范和、芙蓉、长排、大墩陈氏合用一个“陈从周”户名,为同一个陈氏。但在稔山各村陈氏后代来看,他们是不同宗的两个陈氏,二陈泾渭分明。明嘉靖时期入籍的长排、大墩陈氏,借助入籍范和、芙蓉陈氏从而获得了在稔山合法居住权。从族谱来看,长排、大墩陈氏的扩张过程并不清晰,盐田的买卖事迹记载不详。不过,方志中有一段民国长排填海造盐田的记载,侧面反映了长排的盐业扩张比范和、芙蓉陈氏来得要晚:“民国时期,由于盐田有限,盐民为了生计,土法上马填海造盐田。当年,长排村的陈氏主,在稔山沿海一带填海造田,填海近100亩(630公亩)”[55]。
综上所述,碧甲栅所在稔山范和、芙蓉、长排、大墩等盐业村落陈氏大族,利用王朝鼎革时机,通过户籍登记等手段,获得对盐田的合法所有权力。同时通过入籍本地同姓大族,取得合法居住权,并联合他姓合力开垦大围,从而奠定地方大族的地位。手段各异,但都实现了对富饶的渔盐资源的控制和垄断,成为富甲一方的大主。稔山碧甲栅的陈氏呈现不同于平海淡水场的历史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