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

中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随着中国政府的推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仍然在继续加快。这说明,中国明显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在1978年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一直很低,维持在17%到19%的水平。从2002年到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以平均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2 096万人。到2011年年底,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同时意味着能源消耗的增加。中国经济发展目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阶段,电力消费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将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比例。

中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

城市化也称城镇化。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城市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经过的发展阶段。中国历来是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长期以来,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比重一直居高不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剧,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笔者一般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2010年年末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9.95%,城市人口接近6.7亿。2010年全部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市辖区400万人口以上城市14座,100万至400万人口城市110座[2]。而随着中国政府的推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仍然在继续加快。

目前,全球大约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化是一国或一地区经济由贫困向中等收入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准。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率从20%到70%左右的转变同时,产业结构经历了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转变。当城市化完成以后,产业结构转为以第三产业为主。以2007年为例,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6%左右,而钢材消费量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以上,水泥消耗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5%。这说明,中国明显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

在1978年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率一直很低,维持在17%到19%的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小城市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加快,城市需求增加,到199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26.41%。之后,农民工大量进城,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世代居住的乡村进入城市,逐渐成为市民,随着大城市的不断扩张,更多的农村人涌入小城市,小城市人口也逐渐转入大城市,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1998年,中国市辖区总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城市有20个,而到2010年增至44个,翻了1倍还多。从2002年到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以平均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2 096万人。到2011年年底,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见表3-1)。

表3-1 中国城市化进程

(www.xing528.com)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

城市具有多方面的优势,由于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活环境等优势,其在工作效率、舒适度等方面大大优于农村的分布式生活方式。同时,城市大力发展服务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城镇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能够很好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这个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从政府的角度,它明确了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意义,政府决心通过顶层设计进一步推动城市化。

林伯强(2009)[96]认为,城市人口的人均能源消耗是农村人口的3.5~4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带来更大规模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等,从而进一步带动水泥和钢材的生产,即使能源效率的提高能够降低部分能源消耗,其总量仍将呈现大幅的增加,以保证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同时意味着能源消耗的增加。城市人口的平均能源消耗远高于农村人口,1亿人进城将带来更多的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带来城市化,同时也带来更多的能源消耗。中国经济发展目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阶段,电力消费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将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比例。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工业化阶段时也曾经出现过。比如,在工业化阶段,日本和美国的电力消费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基本上都是1∶1的关系。城市化、工业化阶段的高能源消费增长基本不受资源禀赋不同的影响。尽管日本能源极度匮乏,日本的工业化速度比美国快3倍,其工业化阶段的能源消费增长也比美国快了3倍多,工业化时间缩短只是意味着能源集中消费,无法回避能源消费的刚性问题。所以,不可避免地,城市化进程也是能源需求刚性增长的历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