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产业碳排放因素分解的研究直接关系到碳排放量的估计和碳减排潜力,同时对碳减排措施的提出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研究碳排放因素分解,意义重大。
早在1998年,Ang等(1998)[75]就提出了应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对中国工业部门的碳排放进行研究,将工业部门的碳排放按照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使用LMDI方法按不同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进行分解,能够很好地解决碳排放分解过程中的剩余项问题。在此之后,众多学者采用LMDI方法对工业部门的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研究。Liu等(2007)[76]运用LMDI分解法对中国工业的36个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了因素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终端能源强度增加以及工业整体经济增长是导致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陈诗一(2011)[77]为解决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变化问题,采用LMDI方法对1978年之后的工业下属两位数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分解,结果表明,能源强度下降、能源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增加和工业结构调整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除使用LMDI分解法对中国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影响因素研究外,还有很多文献使用LMDI分解法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进行因素分解研究。Wang等(2005)[78]采用LMDI分解法对中国1957年至2000年的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进行了因素分解,结果表明,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对中国碳减排的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在这段时间内,中国整体的能源强度下降以及非化石能源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的上升,贡献了二氧化碳减排量的主要部分。宋德勇和卢忠宝(2009)[79]基于“两阶段”LMDI对中国整体二氧化碳排放及周期波动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会显著影响二氧化碳的排放水平。Liu和He(2010)[80]基于LMDI分解法,使用1980年至2007年三次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数据进行因素分解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排放系数及人口因素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影响因素。王锋等(2010)[81]运用LMDI分解法对中国1995年到2007年的二氧化碳碳排放增长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发达程度、收入状况等因素对全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贡献,而能源强度、交通工具、运输距离等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具有一定的负向贡献。(www.xing528.com)
LMDI还广泛应用在能源消耗及能源强度的因素分解研究中。现有的文献中,Huang(1993)[82]利用LMDI方法对中国工业部门能源强度变化进行了因素分解,Huang通过将工业部门细分为造纸、化学、钢铁、电子设备以及其他部门等六个行业,研究了1980—1988年工业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结构变动以及能源强度改进效应是造成工业部门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Zhang(2003)[84]利用改进的拉氏指数对中国工业部门1990—1997年的能源消费情况进行因素分解,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是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变动的主要因素,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等因素的作用则相对较弱。Fisher Vanden(2004)[85]利用乘法代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对近2 500家中国工业企业1997—1999年的能源消耗水平及能源强度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耗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企业产出比例的变动是工业部门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Chunbo Ma、David I.Stern(2006)[86]利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方法对中国1980—2003年的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且首次引入能源之间的替代作用作为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增添了能源之间的替代因素之后,这种替代作用对能源强度的作用并不显著,技术进步仍然是能源强度变动的主要因素,研究区间内的能源强度增加主要是负向的技术进步造成。国内使用LMDI方法对能源消耗及能源强度进行分析的文献也有很多。吴巧生、成金华(2006)[87]运用LMDI方法对中国能源强度进行因素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各产业能源使用效率提高是1980年之后中国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而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则相对较小,且从影响方向上看,研究区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了能源强度的增加,这表明这段时间内中国高耗能产业比重在不断上升。齐志新、陈文颖(2006)[88]基于1980—2003年的中国整体能源消费及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数据进行LMDI因素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这段时间整体能源效率及工业部门能源效率增加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对能源效率增加的影响相对较小。李国璋等(2008)[89]利用LMDI方法对1995—2005年中国的能源强度进行影响因素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内技术进步是对能源强度变动最有影响力的因素。
从现有文献来看,还有一些学者采用其他方法研究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张友国(2010)[90]、郭朝先(2010)[91]分别利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和基于双层嵌套结构式的结构分解法,对中国贸易二氧化碳含量及中国整体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林伯强(2010)[92]通过引入城市化因素对Kaya恒等式进行了修正,并对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此外还通过协整方法研究了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但从整体上看,采用LMDI分解法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仍是主流研究方向,但目前针对中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具体行业展开分析的文献较少,对采掘业的碳排放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案例分析上,如王文娟(2011)[93],以兖矿集团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煤业集团低碳发展决策的实例研究,在对兖矿集团主要的碳排放元素碳、硫和氟进行元素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影响识别和碳源分析,甄别出企业现有产业链中存在的高碳环节。目前尚无针对采掘业整体的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