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 海[1]
“南部非洲的工业化”是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热切期望,也是“非洲复兴”的必由之路。如此宏观的发展规划,需要更多细节的思考与讨论。在此背景下,作为南部非洲华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机遇,还有更多的挑战。在非华商经年的累积,可以辅助对非投资进入相关领域挖渠引水。我们对“南部非洲工业化”的落地实施有更多政策性和专业性的解读需求。在此,就在非华侨华人对“南部非洲工业化”的理解,谈一些我们的观点。
一、谁将是“南部非洲工业化”的投资者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经济面临升级转型,发展速度放缓的“新常态”下究竟应是哪些主体来参与“南部非洲工业化”的建设,实际上还有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
(1)我们理解“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战略,但不能主要由中国政府提供资金,各国应该平等合作,而且要设计合理的政府与市场合作机制。比如建设基础设施,最好是由东道国提出,通过国际合作机制来安排。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的体会是非洲各国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缺乏长期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案,由于是所谓民主国家的体制,非洲国家的大部分政府忙于选举和权力斗争,对于经济发展的具体实施既缺乏资金和推动手段,也常常由于政府或政党更迭而夭折,失败和停顿的案例往往多于实施和成功的案例,其直接结果是投资者缺乏信心。
(2)谈到中国企业参与“非洲工业化”的进程,由于主要是由当地政府的政策决定和推动作用,因此中国企业的参与“非洲工业化”进程也缺乏长期性和本土化的打算。很多国有企业对非投资主要着眼于政府优惠和扶持政策,这样要获得好的投资回报风险就比较大。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失败的案例也很多,但它们投资的是自己的钱,会很快地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中国企业对在非投资的失败或是成功案例的分析和经验分享都是不够的。中国企业和在非华人社区应该尽量分享投资信息和服务,降低投资企业犯错的概率。
(3)中国在非洲的国家战略,无论是基础设施也好,促进贸易也好,主要设计的参与者都是国有企业,这种现象不利于帮助非洲“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和推广,应该有所侧重。一些重大的具体项目上是否考虑有中国国有、民营企业的参与,也可以邀请东道国国有或民营企业的参与,这样在资金来源和与当地社会的沟通、协调方面的作用和效果都会有很大不同,有利于项目的推进和实施。总之,我们在参与“非洲工业化”的战略参与者方面应考虑参与方的多元化和本土化,以利项目的实施。
(4)中国政府或是中国企业参与“非洲工业化”进程的角色定位要清晰。我们是领导者,援助者还是参与者?从在非华人华侨的角度来看,中国不太可能是“非洲工业化”的领导者,因为这容易成为“殖民者”的形象而被人攻击,而完全的援助者也不可能,因此我们愿意看到是成为稳定而长期的参与者。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要对最终的非洲工业化市场的形成掌握一定的市场话语权和市场份额,在这方面我们过去可能比较模糊了一点,是不是今后在“非洲工业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是值得探讨的。
二、“南部非洲工业化”的主要内容
我们觉得“南部非洲工业化”应该注意这么几个内容:
(1)“非洲工业化”应该多注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引进,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顺应全球化分工的发展趋势,不要贪大贪全,这样对于取得成果并非有利。
(2)“非洲工业化”需要考虑产业链的问题,单靠引进一两个企业或是产业链生产中的某一段并不能降低成本,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非洲工业化”需要从非洲市场的需求入手,先解决有市场、有需要的产品和领域,这样可以比较快地见到成果和效益,如能源、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和发展。
(4)“南部非洲工业化”可以从非洲具有优势的产业开始,例如可以从矿产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入手,这样能较快建立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产品或产业优势。
(5)注重“工业园区”的建设应该是聚集投资的好途径。前10年在非华人华侨花了大力气发展华商聚集的“中国城”商贸模式,现在这类商城虽然遇见一定困难,但从发展效果来看也还是好的,至少是有需求的。目前,在南部非洲的单纯商贸往来模式正在降温,或者是已趋于饱和,与此对应的工厂密集的“工业园区”建设还是有其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的。我们认为这类模式在促进“非洲工业化”的过程中是有其合理性的。
三、“南部非洲工业化”的困难
在“工业化”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对非洲各国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和偿还金融债务的意愿存在疑虑。在我们看来,非洲“工业化”进程的推广和实施,风险还是很大的。
(1)在非洲投资政治风险高。在非洲,无论过去还是未来,由于长期处于发展过程的状态,非洲人民对摆脱贫困的迫切要求,决定了政治风险始终是在非洲投资的主要顾虑。
(2)投资环境差。投资环境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非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多数非洲国家的电力供应、电信服务和交通运输也不尽如人意,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极大增加了运营成本。
②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健全。非洲的问题不是没有法律体系,而是有法不依。非洲各国政府为了照顾自身政党或是族群利益而在选用官员上任人唯亲,造成了政府人员的执政能力,尤其是促进经济发展上的能力缺乏。
③政策缺乏连续性,腐败问题严重。作为世界上最后一个实现政治独立的洲,非洲的政治局势在21世纪已趋于稳定。不过由于种族和宗教信仰造成的地区冲突和内战在部分国家依然存在,投资非洲仍有一定风险。另一方面,非洲国家政府普遍效率低下,腐败问题严重,这也是我国企业在非经营不得不面对的又一难题。
④高素质劳动力匮乏。由于教育落后和自然条件优越养成的惰性等原因,非洲缺乏高素质的劳动力,甚至一些基本的技工在当地也很难聘到,只能从别的国家招聘。
⑤安全问题突出。非洲属于流行病高发地区,多种致命传染病盛行,外加防治不利,每年有数百万人口因此丧失性命。
(3)存在多种形式的贸易壁垒。为保护本国商品和工业,许多非洲国家都设置了多种贸易壁垒,这些贸易壁垒主要有:
①非洲各国一般都存在关税高峰和关税升级现象,如南非对糖类产品、羊肉、牛奶和玉米征收较高的进口关税。(www.xing528.com)
②通关环节壁垒。由于部分非洲国家办事效率低下,政府部门之间协调性差,通关环节壁垒成为中非贸易一大障碍。
③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些国家为保护其国内产业和市场,对进口产品和企业设置的技术性壁垒。
④贸易救济措施。截至2006年底,南非针对中方发起的反倾销调查达37起,成为对中方发起反倾销调查较多的非洲国家。
(4)西方国家对非洲市场影响深远。非洲多数国家以前是英法的殖民地,官方语言基本为英语和法语,文化和诸多行业标准也深受西方国家的影响。在南部非洲许多行业中原殖民宗主国或者是它们的经济势力已经在当地形成了产业垄断,例如南非的英美公司、戴比尔斯钻石公司、SAMANCOR矿业集团等矿业公司,在南非建筑市场上的BIG 5企业等,中国企业要在这类垄断性很强的行业分一杯羹确实不太容易。
(5)中国企业的自身能力不足。我国在走进非洲过程中还面对一些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许多非洲国家的国情和信息了解不足;2.我们企业自身的“走出去”能力不足。
(6)中国企业对“非洲工业化”技术标准的影响力较低。许多非洲国家独立几十年了,它们由于自身工业化水平低,也没有能力形成完整的工业化标准制定,只能继续依靠原殖民宗主国的工业技术标准,而这些技术标准反过来也制约了中国企业在非洲工业化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技术壁垒标准。如何打破这类的技术壁垒对中国企业是一个适应和检验的过程。
除以上问题外,部分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过于单一,缺乏稳定性,外汇管制严格,以及高通胀率引发的货币贬值风险也是我国企业走进非洲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南部非洲工业化”的民间参与
在非华人华侨是中非合作的先行者,如果能够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好,让他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人力资源,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在所在国的“工业化”战略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也更能够使这一非洲发展战略为海外华人华侨所用,对他们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也是一个新的商机。我们认为在非华侨华人有以下一些参与的优势。
(1)华侨华人拥有独特关系资源。海外华人华侨是中国发展的独特资源,他们不仅熟悉住在国的社会、法律、文化环境与风土人情,还十分熟悉中国和家乡情况,是连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天然桥梁和纽带”。在非华侨华人参与非洲“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也为在非华侨华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南部非洲也有部分国家与中国的互信度还是不够,有些甚至还没有建交。如果能够把在非华人华侨用好,可以通过在非华侨华人在当地政商界的影响力去动员他们住在国政府,也能够在与政府的合作中减少一些障碍和困难。
(2)华侨华人拥有对所在国法律法规和部分技术规范了解的专业人才。许多在非华人华侨他们自身由于语言能力和来非洲时的条件所限,对所在国的法律法规也未必了解许多,但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些家庭的第二代在非洲接受了教育,而且海外华人华侨普遍对子女的教育比较重视,这样使在非华人华侨逐渐对非洲各国的法律法规有所了解,甚至是熟悉的程度。
(3)华侨华人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效地、本土化的经销网络。在非华人大多数是白手起家而来,无论是他们开展贸易往来,还是投资小企业工厂,由于华人普遍的吃苦耐劳,勤俭创业,通过多年的发展再加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有力支持,使在非华人华侨能逐步站稳脚跟,突破所在国的贸易垄断,逐步拥有了一个相对完整、有效和本土化的营销网络。而这些网络可以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国内企业家们创造快速进入当地市场的渠道。
(4)华侨华人拥有在非洲国家用工、管理的初步经验。非洲经济发展落后,老百姓的失业率普遍高达30%以上,人民生活处于较低水平,老百姓对就业的需求比较高。如果中国劳工大量进入,当地政府和民间对中国企业的看法难免增加猜测和偏见,非洲地区普遍存在这种抵制外来劳工输入的现象,政府和民间都表现出一些类似的现象。非洲当地政府亟待通过几个大项目的实施来提高当地的就业水平,但在实际操作中,当地雇员也存在大量的问题。因此,想在非洲顺利实施项目,如何有效对当地员工加强管理和使用一直是一个对外来投资者的课题考验。在这些问题上,在非华人华侨还是有一些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分享的。
(5)在非华侨华人可以促进中国软实力的扩展。在非华侨华人可致力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作为历史上少数几个从未间断过的伟大文明,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并非仅仅局限于中国国内,而是通过人文交流、贸易、移民等方式传播于海外,并对世界其他文明产生影响。海外华侨华人能够以国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来介绍和推广中华文化。而国外民众也常常会通过华侨华人来观察中国。因此,一个文明、自信、开放、包容与和谐的海外华侨华人群体在客观上有助于中国形象、中国精神的弘扬。
虽然看上去中华文化和“非洲工业化”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工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文明进步的过程,没有文明进步的“工业化”过程是无法想象和顺利实施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此总结几条结论:
(1)我们强调细化分析和操作。非洲有54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其政治制度、文化语言、经济发展水平的自身特点,需要我们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强调“一对一”的讨论和实施,而不是在大的政策框架下概念性讨论。因此我们特别强调在帮助“非洲工业化”的过程中对不同国家需要有一个细化和可行的“工业化”发展策划。
(2)在推动这些措施的过程中要有前瞻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准备。“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战略,实施起来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应该有推进二三十年,为非洲国家今后四五十年的经济发展服务的打算,因此“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长期性和系统性是需要规划者们事先准备的。而新科技、新技术的革命也在日新月异,在非洲推广的新“工业化”发展既不能太超前,也需要一定的前瞻性,否则若干年后这些项目就会成为落后工艺。
(3)坚持创新和中国特色。非洲的“工业化”是非洲发展的希望。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建议要注重中国特色的创新和挖掘。例如,在项目设计和建设中注重发挥中国标准的融入;最近建成的肯尼亚蒙内铁路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在项目实施中注意发挥所在国华人华侨的参与和作用;项目结束后应该考虑中资或是华人华侨参与今后的维护和继续运营。
以上观点,是在非华侨华人对非洲“工业化”发展的一些思考和想法,总体上我们是乐见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稳步和积极推进非洲“工业化”发展的。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