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两大文化特别耀眼:一是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楚文化,恢弘壮丽;二是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吴文化,精深秀丽。两种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相互碰撞、融合,形成吴中有楚、楚中有吴的吴楚文化,影响了吴国和楚国统治范围内的所有地区,并逐渐演变进而影响全中国。当时,地处吴国和楚国行政边界、号称“吴头楚尾”的高淳,成为两种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深深打下了吴楚文化的烙印。
(1)高淳是吴楚相争之地
从地理位置看,高淳区地处江苏省西南端,古属“吴头楚尾”,历来是吴楚相争之地。西周时,封周章于吴地,国号吴,今高淳区域属吴(图5-50)。景王四年(前541),吴筑固城为濑渚邑,在今区中部偏南。现固城镇东新建村留有固城遗址,桠溪镇南城村留有南城遗址。五年迁邑陵平山,称陵平。春秋时期,公元前538年,楚伐吴,占固城,今区地属楚。公元前506年,吴王命伍子胥伐楚,烧固城,地复归于吴。据清光绪《高淳县志》记载:“胥河,吴王阖闾伐楚,伍员开之,以通松道。”现留有胥河古道。胥河是我国第一条人工开凿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它为下游苏锡常地区的水患治理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战国初期,越灭吴,地遂入越。公元前333年,楚败越,尽取吴故地,改陵平为平陵邑,高淳地域再属楚(图5-51—图5-54)。
图5-50 沿江文化示意图
图片来源:自绘
(2)吴楚文化特性及演变历程
先秦时期的吴、楚文化相距甚远,形成过程却颇为相似。楚公室于商末周初来自中原,在长江中游的荆蛮之地建立了楚国;商末周初太伯为让王位于弟,出奔百越群聚之地,开创了吴国。
先秦时期的吴、楚文化是不能等量齐观的,从数量上看,楚文化是一种占优势的文化。楚文化是以中国汉水流域和长江中游流域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其主源是中原文化,现今的湖北大部、河南西南部和南部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湖南、江西也是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的中心地区;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北部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就整体而言,楚文化特色体现为破格争先的进取精神、富民强国的爱国精神、众采博纳的开放精神、刻意求新的创造精神。其主要特征有:①崇尚巫神。楚文化崇火尚凤、亲鬼好巫、天人合一、力求浪漫,与中原文化尚土崇龙、敬鬼远神、天人相分、力主现实形成鲜明对照。②水利工程发达。由于楚地水患频繁,楚文化在水利科学上有巨大成就。大型水利工程芍陂,周长二三百里,灌田万余顷,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芍陂不仅代表了楚国在水利科学上的最高水平,在中国水利科学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③音乐与舞蹈。楚人习俗喜歌善舞,无论是婚丧嫁娶、节日喜庆、祭祀天地、行军作战都要起奏音乐。此外,由于楚人信鬼神、好祭祀,因而祭歌和巫歌巫舞在那时的流布相当广泛。
与楚文化相比,吴文化是一种后熟文化,流布区域主要是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其主要特征为:①以水为本。吴地人民生活在水环境之中,创造了独特的水文化。吴地先民创造稻作文化、船文化、渔文化、蚕桑文化、陶瓷文化等物质文化;也孕育和滋养了吴语文化、吴歌文化、吴俗文化、吴门画派、昆曲、评弹、锡剧等精神文化。②工商文化。吴地先民适应当时的地理环境条件,很早就有较为发达的手工业生产。为了物物交换的需要,发展了水陆运输业,通过摊贩、庙会、集市等多种方式推动了乡村贸易的兴盛,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③市民的礼乐文化。吴地在书画、戏曲、吴歌、工艺、刺绣方面成就突出,且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较早,吴地较早地形成了市民阶层,大多数吴地艺术家都注意接近市民大众,因此,吴文化大多都产生于市民之中,深受普通百姓喜爱。
先秦时期,楚文化顺江而下,覆盖吴越地区。秦汉以后,受到楚文化东渐的影响。战火交锋推动了吴楚两国在生产活动上的交流,同时也促进了生活习俗的相互影响,吴文化与楚文化相互吸收,逐渐形成了吴楚文化。也是在这时,吴文化的地方性才更加凸现出来。到了三国时期,形式发生了逆转,曹魏占据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蜀汉偏据荆州以西地域,东吴虎踞荆州以东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文化甚至影响到了荆州西南面的宜昌宜都、清江的入江口,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此时的吴文化向长江中游地区呈“倒灌”趋势。三国纷争北方人口为避战乱大量涌入吴地区,吴地区的文化、经济地位上升了,但吴文化地区的社会风气也由尚武向崇文转化。
(3)吴、楚文化对高淳文化的影响
文学创作是楚文化引以为傲的一个重要方面。楚辞的二号人物宋玉随楚王东移吴地,并终老于斯,对于楚风骚韵的东传可谓身体力行,楚霸王项羽与虞姬诀别用的就是楚歌,刘邦衣锦还乡所唱的《大风歌》楚韵十足。在高淳的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文学是所占比重最大的一类,可谓古风犹存;而高淳人民对民间文学热情非常高,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说上几个,这从侧面说明了高淳与楚文化的联系。戏剧是楚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又一巨大贡献。高淳高腔大量采用秦腔技巧,这又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高淳与楚文化的联系。东晋定都南京后,高淳开始受到金陵文化(亦是汉文化的一支)的影响,在南宋之后,徽商通过胥河和杭州等地进行通商贸易,高淳受到徽文化的影响。
总的来说,高淳在春秋时期受吴、楚文化影响,在东晋至南朝时期受金陵文化影响,在南宋后受徽文化影响。追根溯源,吴楚文化奠定了高淳文化的基础。
下面列举出受吴楚文化影响较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①高淳方言:属古吴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保留了古吴语很多特征。在夏商周时代,高淳曾经以水道与吴地互通有无,因此受吴语影响形成了高淳的早期语言。高淳话在东周,即距今约4000年时基本形成,一直延续到今天。由于长期的闭塞和高淳人对自己的语言的独尊、固守的情结,高淳方言保留至今。②民间音乐:高淳民歌、田歌、牧歌、劳动号子等是吴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淳,最早流行的情歌是南朝时期的《华山畿》,载入《吴歌》,《华山畿》在高淳长期的流行过程中,演变成高淳民歌《十月陈梅》《十二月望郎》,世代相传。③民间舞蹈:桠溪跳五猖、古柏跳八恺起源于春秋时代,原为古代宫廷傩舞,为楚国祭祀巫舞演变而来,流入民间演化成民间舞蹈。④民间传说:伍子胥与浣纱女的故事源于伍子胥奔吴的真实事件,这说明高淳的文化可追溯到春秋时代,现固城镇留有黄金港的遗址。卞和献玉的故事源于卞和将在桠溪荆山发现的和氏璧献给楚王,却不受信任的事件。据清嘉庆《高淳县志》记载,“和氏璧出自桠溪”,现留有荆山、卞和墓等遗存。左伯桃与羊角哀的传说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主要源于左伯桃与羊角哀在投奔楚王时有情有义的故事。
2)村俗文化是高淳文化主要表现形式
高淳区地处苏皖边陲,是江苏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文化区域。(www.xing528.com)
高淳区设134个行政村,1032个自然村,区内有非物质文化遗产500多项,每个行政村具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自然村都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1)宗族体系
高淳以姓氏为主体的自然村落形成了庞大的宗族关系。漆桥镇孔家是除曲阜外中国第二大孔氏族人聚居地,整个孔家在漆桥镇有700多年的历史,族人遍布70多个村,现大约有2万人。砖墙周氏为三国周瑜后裔、双塔李氏为唐代帝王后裔、薛城杨氏为北宋杨家将后裔、河城赵氏为南宋皇帝后裔、高淳陈氏是南宋丞相后裔等。很多高淳村俗文化都是靠宗族体系传承,例如,东坝大马灯由东坝村汤氏家族传承、淳溪镇杨家抬龙由杨氏家族传承、薛城花台会由邢氏家族传承、砖墙叠罗汉由洪户村王氏家族传承、阳江镇小花打水浒由刘氏家族传承。高淳谱牒文化历史悠久,一姓一谱,重视谱牒。区内陈姓、王姓、李姓等人数较多,现留有多本姓氏家谱。
(2)民间信仰
在高淳的村俗文化中,民间信仰方面是高淳不同于江南其他地区的重要特色之一。高淳的民间信仰以村为单位,只要是对高淳有杰出贡献的人,无论是医生、工匠,还是英雄都会被高淳人民信仰,立庙纪念,演变成“神”。如众多的祠山庙会,开展祭祠山活动,是为了纪念治水英雄张渤,他被高淳人民称为“祠山大帝”;固城镇的白莲庙会,是为了纪念白莲神,白莲神是很久之前固城镇的一名医生,传说他妙手回春,治好了很多疑难杂症,因此被人们称为“白莲神”。高淳独特的民间信仰对高淳的社会稳定和和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形成了村民自我约束的“良序公则”。
3)民间传承是高淳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
(1)在生产中传承
高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南稻作文化的生动体现。例如高淳民歌很多内容都体现了本地区的生产活动,如栽秧时唱栽秧歌、采菱时唱采菱歌、打夯时唱打夯号子、车水劳动时唱车水号子、划船时唱划船号子。讲故事、田间游艺活动是农闲时最为方便的娱乐项目。传统手工技艺更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连。高淳传统手工技艺形成了一系列生产作坊,如高淳老街有马家糕作坊、张家糕作坊、陈记羽毛扇作坊、邢记羽毛扇作坊、梅家布鞋作坊,东坝镇有王记豆腐作坊,固城镇有孔记酱菜作坊,等等,这些生产作坊使传统手工技艺得到有效传承。
(2)在生活中传承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高淳众多的村俗文化基本上是在日常生活中传承的。例如婚丧嫁娶、盖房乔迁、四时八节,都有丰富的村俗文化活动。
(3)在节庆中传承
在高淳村俗文化活动中,各类民间舞蹈和民间祭祀活动都是在节庆中传承的。在高淳农村,每逢新春佳节,一直到三月中旬,普遍搭建草台,邀班唱戏。同时,各地还要开展龙灯、马灯、跳五猖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活动,端午节、六月六、中秋节等节日,同样开展各种民间艺术表演活动。
高淳庙会从农历正月开始,一直延续到十一月份,基本上每个镇都有庙会。在庙会期间总会邀班唱戏,并安排祭祀活动和民间文化表演活动,同时举办农副产品交流会,赶庙会的每天都有近万人次。因此,庙会也构成高淳村俗文化传承形态。
图5-55 高淳阳腔目连戏手本
图片来源:高淳县文化广电局
高淳阳腔目连戏是高淳独特的文化之一,其已流行700年之久,与徽文化有联系,起源于元,发展于明,盛行于清,衰落于上世纪40年代。目连戏是我国重要的历史宗教戏,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徽剧、京剧都受目连戏的影响。高淳阳腔目连戏在民俗活动中演出,通过传统节庆传承,是高淳村俗文化重要的体现(图5-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