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淳区的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

高淳区的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5-43物质文化遗产落点图 图片来源:自绘1)历史文化名城高淳区2009年11月9日被江苏省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现有省、市级文保单位14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分别为:①回峰山神仙洞;②薛城遗址;③固城;④濑渚邑;⑤高淳区。2)历史文化名镇与古镇高淳区域乡土建筑遗产量大面广,主要集中分布在古镇古村之中。淳溪镇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厚。

高淳区的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

高淳山清水秀,地势东高西低。高淳区境古时地处古丹阳湖之滨,距今1.5万年左右,皖南山地的洪水孕育了古丹阳湖,也带来大量泥沙在此沉积。斗转星移,古丹阳湖逐步切割、分化出固城、丹阳、石臼三湖。高淳区域东部是蜿蜒起伏的低山丘陵,茅山天目山余脉在此衔接,游山、花山等山峰尽管海拔高度仅有百余米,但山形峻美,临湖而立,美不胜收;高淳区域西部是一望无垠的湖盆平原,为固城、丹阳、石臼三湖环绕,地面高程在5~7m(图5-42)。

图5-42 名城山水格局图
图片来源:高淳规划局

高淳独特的自然山水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约6000年前,境内就出现原始村落。古固城为南京地区最早的城邑;相国圩为全省最古老的圩围;古胥河是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四方宝塔一字街,倒栽柏树白牡丹”被称为“高淳四宝”;“固城烟雨、石臼渔歌、丹阳秋月、保圣晨钟、官河夜泊、东坝晴岚、花山樵唱、龙潭春涨”为古时境内著名的“八景”。中国历史上一些杰出人物如伍子胥周瑜李白白居易韩世忠吴敬梓等,以及韩国新罗时代的著名学者和诗人崔致远,都在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留下了美丽的传说。高淳区淳溪镇高淳老街基本保持着明清传统风貌,文物古迹丰富多彩,传统文化内蕴深厚。2007年6月淳溪镇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11月高淳区被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图5-43)。

图5-43 物质文化遗产落点图
图片来源:自绘

1)历史文化名城

高淳区2009年11月9日被江苏省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现有省、市级文保单位14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分别为:①回峰山神仙洞(1.2万年的人类活动史);②薛城遗址(63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③固城(2500多年的建城史);④濑渚邑(2500多年的建置史);⑤高淳区(500多年的建置史)。

高淳区近500年的建城史,给名城高淳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人文景观,留下了众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1)历史沿革

高淳区域历史上有固城、开化城、高淳县3座主要城池,除高淳县城沿用至今外,其余城池仅余遗址,失去城市功能。根据城池保存现状,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05)的相关规定,本规划将能体现高淳明清、民国时期历史风貌,目前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原高淳区作为高淳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水患和更新改造,原高淳区城墙城门今已不复存在,但城池格局从今高淳历史城区的道路格局中仍依稀可见,历史城区街巷基本保持传统格局(图5-44),历史城区传统的空间形态和建筑风貌保持较好。经过现代地形图与明清县志、1980年历史地图(图5-45)的比对,古城墙大体走向为:东沿今淳中路、小河路一线;西沿今天河路、官溪路一线;南沿今官溪路;北沿今镇兴路。7座城门中,南门迎薰门在近年高淳老街地区的整治改造工程中曾经发现城门遗址,确切位置在今迎薰门巷南段;其余城门仅能确定大体方位:东门宾阳门约在今东风桥西侧,西门留晖门约在今中山大街与镇兴路交叉口南侧,北门拱极门约在今张家巷与淳中路交叉口西侧,东北门通贤门约在今红宝丽广场西南角,东南门望洋门约在今高淳老街民俗表演馆西南侧,西南门襟湖门约在今褒贬街西端。

原高淳区东南西三面以水环绕,除官溪河外,其余城壕建国后均被填塞,但今天仍能结合现存水系和道路格局进行分辨。天河路西侧、淳西路南侧现存水面为护城河遗迹,历史上与官溪河连通。小河路为原小河填埋盖板形成,小河原为连接文庙泮池(现为泮池公园)与官溪河的河道。

(2)历史文化价值

高淳因其所处的独特自然地理区位,决定了其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千百年来的治水工程造就了特色独具的水工遗产;伴随着水运的发展,高淳滨湖沿河地区逐步兴起了一大批古镇古村;水运的发展,“七省通衢”的经济区位带来了文化的交融,诞生了南北交融、丰富多彩的乡土建筑;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也造就了高淳的地域文化。

(3)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高淳历史城区是目前高淳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中、格局与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区域。历史城区内明清风貌尚存、河流水系丰富、历史街巷肌理清晰,具有高淳地方特色,建筑风貌特色鲜明,文物古迹集中成片(图5-46、5-47)。

(4)保护范围

图5-48 地理区位图
图片来源:自绘

保护范围为高淳区历史城区范围,历史城区范围北至镇兴路,西到天河路,东至淳中路、小河路一线,南至官溪路,总面积约360000m2,是高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地区(图5-48)。

(5)保护工作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

2002年,编制完成《高淳老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对高淳老街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空间高度、广场、建筑等作了专题研究与规划,有效指导了高淳老街的整治改造工作。2005年,编制完成《高淳保圣寺塔环境整治规划》,确定了高淳博物馆、文化购物休闲街、保圣寺的总体布局,保圣寺也由此成为收集展示高淳各类碑刻的专门场馆。2007年淳溪镇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后,编制完成了《高淳县淳溪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规划主要内容包括:①保护淳溪古镇传统历史格局、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②重点保护古镇官溪河、固城湖水系格局,城门遗址、县衙遗址和城址格局;③重点保护老街历史街区;④重点保护薛城遗址、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保圣寺塔等16处文物保护单位。《高淳县淳溪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全面保护历史城区历史文化奠定了基础。

2)历史文化名镇与古镇

高淳区域乡土建筑遗产量大面广,主要集中分布在古镇古村之中。高淳区域古镇主要分布在河湖水系沿岸。2007年6月,淳溪镇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东坝镇、阳江镇、固城镇为南京市重要古镇[33]

(1)淳溪镇

淳溪镇位于高淳区境中部偏西处,东北部与古柏镇交界,西南部与阳江镇接壤,南滨固城湖,北倚石臼湖。明弘治四年(1491年)高淳建县以来,淳溪镇一直是县治所所在地,是高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淳溪镇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厚。主要有双进、长丰、河城3处古村落,老街历史街区1处,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文保单位4处、市级1处、区级11处)。

淳溪镇,古名濑水洲,又名高淳镇。因地处丹阳大泽东北高阜的镇山上,山下有一条名淳溪的溪流,自北向东环山一周,于是取高阜、淳溪首字命名,为“高淳”。历史上曾隶属过丹阳郡、宣州郡、江宁郡、金陵府。明弘治四年(1491年)建县,县名“初拟淳化,钦定高淳”,县治一直设在淳溪镇,镇名始改以“淳溪”冠之。淳溪镇因水运而兴,到明万历年间,淳溪镇已经是“依湖通商,一市镇耳”“买纱络绎向城来,千人坐待城门开”,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与芜湖无锡齐名的米市之一。清朝后期,因水运衰弱而逐渐萧条。清咸丰、道光年间,高淳县城街道大部分建筑毁于兵火与水灾,镇民继而又在原基修造。延至本世纪50年代,原有城门被全部拆除,明清时街道多数随城建规划而拓宽成马路。“金陵第一古街”声名远扬:淳溪镇拥有南京地区城镇风貌唯一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和文化街区。高淳老街风貌保存完整,一字布局,傍水而列,明清店铺、民居宅院犹存,被誉为“金陵第一古街”。其兴盛到衰落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淳溪镇因水而兴、因水而衰的历程。明清建筑特色显著:淳溪古镇的明清建筑特色显著,是徽州苏南过渡的建筑类型。建筑风格略带有徽派特色,但又不同于徽派特色,而是皖南徽派与苏南香山派的融合。其古朴的风格与别致的造型反映了淳溪镇当年作为沟通苏皖两省主要经济走廊的风貌,也是淳溪古镇居民生活的一个缩影。历史悠久绵长:淳溪境内的薛城遗址是距今63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南京地区已知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填补了长江下游苏、皖、浙交汇地带史前考古的空白。苏皖文化交融:淳溪镇是由水运而昌盛起来的滨河古镇,地处苏皖交界处,是沟通苏皖两省的主要经济走廊;镇内文物古迹众多,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苏皖文化相交相融的特色在江南水乡古镇中独树一帜。滨水古镇格局别致:古镇布局上表现了典型的滨水特征,古镇选址背山面水,沿官溪河形成传统商业街,沿老街主要道路与老街垂直,和官溪河形成对景和联通关系。

自然格局上,选址背山面水。建城格局上,古县城的路网主要由平行于和垂直于河道的道路交织而成。保护范围为淳溪镇区。目前,固城镇保护工作有序进行,通过3方面的保护来建设历史文化名镇。一是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通过充分整合生态环境、历史人文等资源要素,对固城遗址、双女坟、玉泉寺等遗址进行保护;加快蒋山村历史文化名村建设步伐,加大跳五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力度,进一步传承优秀文化。二是充分弘扬现代文化,启动村文化室达标改造和“农家书屋”示范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向公众开放,着力打造覆盖农村、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三是致力提升群众文化,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各种广场文化以及送电影下乡活动,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镇内的精神文明面貌。

(2)东坝镇

东坝镇,南京市重要古镇。文保单位有稻春季食品店旧址、潘中和药店旧址、魏氏染坊旧址、永盛布店旧址、周和昌面粉店旧址、陈光达炒货店旧址、汪士清布店旧址、杨金记广货店旧址、陶春全香店旧址、王宝生茶馆旧址、邢氏豆腐店旧址、白桦荣豆腐店旧址、中村圩、章天泰茶叶店旧址。

东坝,古称银林、广通、上坝、银墅。自明洪武二十五年建广通镇,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就有“七省通忂”之称。明弘治四年(1491),高淳区建县时为七乡之一的游山乡。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在东坝东十里许再筑一坝,名为下坝,故东坝又名上坝。清时仍为游山乡,民国时期属高淳县第六区、第四区。1949年建东坝区,成立东坝镇人民政府。1957年撤区并乡,镇内设有东坝、镇南两乡。1958年9月撤乡建制,成立东坝人民公社。1962年建立青山人民公社,下坝人民公社。1968年建立革命委员会。1983年实行政社乡治,恢复乡建制,分别设立东坝乡、青山乡和下坝乡人民政府。1988年东坝撤乡建镇,1999年12月行政区划调整,撤销青山乡人民政府,并入东坝镇;撤销下坝乡人民政府,并入定埠镇。2005年3月,原定埠镇下坝片(除新墙村外)全部划为东坝镇管辖。东坝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是古代车马驿站,旧时商贾云集,双望公路南北向穿境而过,芜太公路沿古胥河东西向穿镇而行,境内的下坝船闸是水上运输西进长江、东达太湖的必经之路,是沟通苏南、皖南的经济走廊。旅游业是东坝镇的特色产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南京市旅游部门就将游子山风景区和下坝船闸风景区定为高淳一日游范围,银林山庄的建成营业将加快东坝镇旅游业的发展。东坝镇古戏台、太平天国遗址、胥河闻名于全中国,是江苏省“百家名镇”之一,被省政府列为江苏省小城镇建设重点中心镇。

在自然格局上,选址因河而建。在建城格局上,古县城的路网主要由平行和垂直于河道的道路交织而成。保护范围为东坝镇区。东坝镇资源丰富,但保护管理、内涵挖掘、资源整合有待提高,目前已编制专门的古镇古村保护名录以复兴古镇。对物质文化遗产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制定了保护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立保护宣传意识,鼓励和保障传习活动,组织传统文化交流和特色民间节庆活动。以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保护利用,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和传统手工业,与旅游项目开发相结合。保护工作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保护的重点是街巷整治、民居修缮、环境改善,旅游开发强调保持传统特色,以增加文化内涵,提升环境品质,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品牌商业街;同时鼓励恢复原有老字号,开设食品专卖、特色餐饮、手工艺品、古玩、茶吧,鼓励文化团体入驻。

(3)阳江镇

阳江镇,南京市重要古镇。文保单位有沧溪戏楼、张氏石湖公祠、谷家祠堂。阳江镇辖区主要部分永丰圩,明弘治四年设高淳县时的永丰乡。民国初年设区后属高淳县第三区、第二区。新中国成立后撤区并乡,设沧溪、狮树、丹湖3个乡。1958年3乡合并建立永丰人民公社,1960年增设丹湖农场。1983年政社分设,复名沧溪、狮树、丹湖3个乡。1993年沧溪乡撤乡建镇。1996年10月,西莲乡并入丹湖乡。1999年12月,沧溪镇与丹湖、狮树二乡合并建立阳江镇。境内有长江支流水阳江穿境而过,东临石臼湖,南倚固城湖,属典型的水网圩区。农业已形成以特种水产生态养殖为主的发展特色,阳江镇水产养殖面积6.2万亩(41km2)。造船是阳江镇的特色,为高淳赢得了“中华水运第一县”的称号,“迎湖桃源”是阳江镇利用自然风光开发的旅游景点,集观光旅游、垂钓游乐、休闲度假于一体。阳江镇历史文化价值浓厚。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周瑜曾在此操练水兵。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吴大帝孙权为纪念大都督周瑜于此兴建三元殿。唐代诗人李白曾多次泛舟丹阳湖,公元755年左右,写下了《游高淳丹阳湖》的不朽诗篇。公元1115年(宋政和五年),祖先在此围湖造田,辛勤创业,筑成了美丽富饶的永丰圩,描绘了“白鹿遗踪”的千古佳境。古代高淳八景中“丹阳秋月”“官溪夜泊”“龙潭春涨”三景均出自阳江镇。20世纪60年代《三十里荷花香》走上银幕,闻名全国。

在自然格局上,选址因圩区而建。在建城格局上,古县城的路网随圩区的走向自由而成。保护范围为阳江镇区(历史镇区)。阳江镇非常注重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当地居民也有较强的文物保护意识,距今上千年历史的沧溪老街保护较好,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的三元殿古戏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较为完好。同时,阳江镇镇政府还注重将保护与利用结合,建设了国家2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迎湖桃源。

(4)固城镇

固城镇,南京市重要古镇。文保单位有固城遗址、固城汉墓、限马宕村大门宕、孔令海民居、张春玉民居;非物质文化有伍子胥和浣纱女的故事等。该镇已经列入新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保护名录。

固城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周景王五年(公元前541年)吴筑固城为濑渚邑,今人俗称“子罗城”,东汉时的溧阳县治就在固城。明弘治四年(1491)设高淳县时,固城属七乡之一的游山乡,明清时期仍属游山乡。民国先后属第五区、第三区。1949年5月2日高淳解放属于漆桥区,9月设置固城区。1954年10月固城区撤销,境内分属东坝区、漆桥区。1956年2月属东坝区。1957年,撤区并乡,分别设立固城乡、漕塘乡。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复名固城乡、漕塘乡。1989年12月撤乡建立固城镇。1989年12月漕塘乡并入固城镇。固城境内山清水秀,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胥河横贯东西,秀山与游山、禅林山隔河相望,连绵数百里的花山山脉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石灰石、紫砂石、红土、焦宝石、大理石,还有铅、锰等稀有金属矿藏。境内的固城湖盛产螃蟹、鳜鱼、青虾等特种水产。联合国资助的2814项目渔场年产成鱼100万斤,白果、板栗、茶叶、桃、梨、柿、桔等经济林果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优质大米和油菜子运销省内外,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固城境内文物古迹甚多,有春秋时期的楚王城址,有唐代创建的禅林寺,元代的赵家塞遗址、刘家垄戏楼,宋代的玉泉寺等,“固城烟雨”“花山樵唱”等名景为历代文人雅士所颂咏。

在自然格局上,选址背山面水。在建城格局上,古城的路网随胥河走向而成。保护范围为固城镇区。固城遗址被纳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多数文物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目前固城镇正在规划实施以保护好花山、九龙山、游子山及玉泉寺、双女坟、固城遗址等沿固城湖自然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遗存的旅游业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一个集人文历史和生态文化旅游、现代观光农业为一体的固城湖湖滨风光带和历史文化长廊。

3)历史文化名村与古村

高淳区现有古村13个,分别为淳溪镇史家村、河城村,漆桥镇界墟村、漆桥村,固城镇小墙屋村、庙岗村、何家村、檀村,砖墙镇中和村,桠溪镇胥溪村,古柏镇郭村,淳溪镇长芦村、臼湖村。

(1)淳溪镇史家村

史家村的由来有个美丽的传说。古时,村上有位史姓男子的老婆,怀胎3年后,产下一条小蛇,家人认为很不吉利,就将其倒入门前小河中。该女产后到河边洗衣淘米时,这条小蛇经常游过来看望。小蛇长得很快,不到一年时间,已经长到一丈多长。后来,妇女的事被婆婆知道了,要求其断绝来往,于是,在妇女再次与小蛇相遇时,该妇女拿起镰刀,一下子将小蛇的尾巴砍了,小蛇痛得含泪腾空离去,离去时还头朝妇女,一步三拜的,倒着离开,村民见了,都说是龙,故该村就改名为倒骑龙村。文保单位有崇仁局、史家村史家祠堂、湖口头村井、芮家祠堂、崇仁局旧址。该村已经列入新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保护名录。

(2)淳溪镇河城村

河城村由河城、唐家、管家、夏家、魏家、松园村、咀头、东边8个自然村构成。从外面看,河城村与普通村落没什么不同,但实际上,村子里每个岔路口都有很多的分支,而且巷子连巷子,不仅如此,这个村落近千户人家,全部姓赵,他们的始祖是宋太宗赵光义,用当地的话说“他们是皇室后裔”,这些都让这个村落充满了神秘色彩。一座老祠堂是村内最神圣的建筑,还供奉着宋太宗赵光义的遗像。在河城村人的心中,赵氏祠堂也让他们引以为豪,旧时当地人遇到困难时总会说这样一句话“本想寻个死,恐怕今后有好处。本想出家做和尚,舍不得河城花祠堂”。祠堂和家谱是这个家族最深的印记。虽然经过了很多的变迁和事故,但是赵氏家谱仍然保存了下来。93卷厚厚的家谱详细记载了赵氏家族的起源和发展。据介绍,赵氏起源于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的子孙造父,他善于驾驭。周穆王封他赵城,所以就以赵作为家族姓。河城村有文保单位赵梅魁民居、赵士昆民居、赵建民民居、赵东阳民居、赵遇时民居。该村已经列入新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保护名录。

(3)漆桥镇界墟村(www.xing528.com)

界墟村位于游山脚下,是一个上千年的古村落。据当地村民说,追根溯源,春秋时代有个叫介子推的人死后埋葬在这里,介墟村因介子推墓而得名。如今在村东农田里站立着千年石像,有关介子推墓及他的传说故事被村民口口相传。介墟村现有村民350多户,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据说东周列国时这里是吴楚交界点。界墟村有文保单位介子推墓武士石像、孔德禄民宅、孔详木民宅、孔南山民宅、孔令湖民宅、孔玉清民宅、孔五头民宅、孔德凤民宅。

(4)漆桥镇漆桥村

漆桥集镇漆桥村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漆桥集镇,有6个自然村,33个村民小组。这里也被称为“世界第二大孔子后裔聚集地”。这里的房屋大多是青砖灰瓦,典型的南京建筑风格。木雕随处可见,很多商铺的木头门楣上雕刻着牡丹、如意、凤凰等各种浮雕,而且不带重样的,非常有韵味。漆桥村文保单位有漆桥东王圩、漆桥马家圩、孔新保民宅、戴老美民宅、孔德宽民宅、孔秋华民宅、孔详福民宅、孔新龙民宅、孔德胜民宅、孔年伢民宅、孔瑞玉民宅、孔兴正民宅、孔令炳民宅、孔德秋民宅、孔广金民宅、孔老头民宅、孔详侃民宅、孔详锦民宅、漆桥、漆桥村389号干货铺、漆桥村218号民宅、孔万辉民宅、孔庆秀民宅、保平井、永昌杂货铺、孔详玉民宅、漆桥村豆腐铺、吕来建民宅、孔德义民宅、夏国金民宅、孔来金民宅、程启玉民宅、孔氏迎六公祠、孔详强民宅、孔天寿民宅、梅村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荡旱船等。该村已经列入新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保护名录。

(5)固城镇小墙屋村

小墙屋村文保单位有孔德柱民居、孔祥亮民居、孔令涛民居、孔令新民居、孔祥华民居、孔令勤民居、孔令四民居、浮山圩。

(6)固城镇庙岗村

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庙岗村都会举行庙会,纪念白莲和尚。庙岗村文保单位有孔三英民居、张旺财民居、孔三多民居、李先才民居。

(7)固城镇何家村

何家村文保单位有保贤局旧址、何广诗民居、李武乡民居、何氏宗祠、何家公堂屋、李氏宗祠;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崔致远与双女坟的故事等。

(8)固城镇檀村

檀村文保单位有朝墩头遗址、议事堂墩遗址、程中启民居、程家祠堂、赵六顺民居、程海洲民居、程腊兵民居。

(9)砖墙镇中和村

中和村文保单位有三和村石狮、周和井、惠二公屋、周氏宗祠、周询坤民居、梅盛古涵、周典旺民居、周福和民居、周全海民居;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砖墙打罗汉等。

(10)桠溪镇胥溪村

胥溪村文保单位有王仁宁民居、芮定生民居、吕黑皮民居、吕和平民居、胡玉贵民居。

(11)古柏镇郭村

郭村文保单位有高渐平民居、吴定鹤民居、夏纬荣民居、柳氏贞节坊、谏笔堂。

(12)淳溪镇长芦村

在高淳区淳溪镇杨家村,不少村民称他们是杨家将的后裔。杨氏后人表示,他们不但把杨氏的族谱代代相传了800年,每逢节日,都会摆谱祭奠杨家将。长芦村文保单位有勒禁永遵碑、长乐杨家龙王庙、龙潭亭碑记、赫大老爷恩批碑、井巷5号民居、长二村三益堂、祈丰观音会碑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梁氏骨科等。该村已经列入新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保护名录。

(13)淳溪镇臼湖村

臼湖村文保单位有邢光荣民宅、邢兆行民居、邢氏启后祠、邢光中民宅、邢香头民宅、邢东柱民居、邢精运民宅、墁巷碑记、邢青松民宅、陈宝头民居、陈荣华民宅。

4)历史文化街区

高淳现有历史文化街区两处,分别为高淳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七家村历史文化街区。

高淳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中山大街南段,整体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整,文物古迹众多,商贸、饮食、风俗等颇具江南水乡特色,街区内的高淳老街有“金陵第一古街”之誉。街区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街区内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登记保护文物49处、推荐历史建筑56处。街区内仍保存有中山大街、河滨街、当铺巷、江南圣地等16条历史街巷。中山大街两侧大部分为经营羽毛扇、布鞋、糕点等的传统商业店面,传统生活氛围浓郁。

七家村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中山大街北段,街巷格局清晰,为高淳历史城区发展建设的源头,尚存一定量的明清民居宅院,仍基本保持居住功能。街区内现有登记保护文物12处、推荐历史建筑16处,历史上还有城隍庙、赞化宫、陈家祠堂等古迹,基本位于中山大街沿线。中山大街与镇兴路交叉口处为历史城区北入口留晖门遗址所在地。街区内还保存有中山大街、蒋家巷等风貌较好的历史街巷。街区基本保持传统居住功能,中山大街沿线有部分商铺,街区整体活力一般。街区由于长期未能得到较好的保护修缮,居民基本上进行自我更新,后期搭建较多,现状建筑保存状况整体一般。

(1)高淳老街

公元前535年,楚克固城,楚平王在此大建行宫。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采纳伍子胥的建议,开凿胥溪河以运粮,大破楚国,重夺固城。吴楚相争的历史,清楚表明了高淳东来西往、兵家必争的重要地位。淳溪于宋代建镇,逐渐兴盛。明代将县治设于此,正式确立它在这一东西交流孔道上新中心的地位。依靠便利的水运系统,城镇建设自然地沿河而兴。据史料记载,明代首先沿官溪河产生了官溪路,进而逐步向内推进,产生了陈家巷、傅家巷等与官溪路垂直分布的小巷;再进一步,著名的高淳老街应运而生,成为这一街区的中心街道。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知县刘启东以老街为中心,以官溪河为城濠修建城垣,立七门,东宾阳,南迎薰,西留晖,北拱极,另外还开有通贤、望洋、襟湖三门。因此在高淳有所谓“先有老街,后有县城”的说法。淳溪明清老街为苏南地区保存不多的古街道之一,建筑为皖南徽派与苏南香山派的过渡类型。其古朴的风格与别致的造型反映了淳溪镇当年作为沟通苏皖两省主要经济走廊的风貌,也是高淳古镇居民生活的一个缩影。同时它也是陈毅开辟茅山根据地抵达江苏境内的第一站。

高淳老街在形成之际便为商业街区,因此在平面布局上体现了敛财的思想。其平面形状近似于钱兜状。在11条街巷中,老街、河滨街、当铺巷和官溪路是基本平行于官溪河的街巷,也是较为主要的街道;而陈家巷、傅家巷等其他6条小巷,都基本垂直于官溪河分布,与4条主干道相互交错。在每个小区内,房屋布局大体纵向以五进延伸,横向也以五组排成,五五之间,即宽为1.4~2.2m左右的纵深小巷。在巷口探首凝望,别有一番“合面店房两人沾,纵深小巷一线天”的古韵情趣。老街的商家主要来自皖南徽州地区和太湖流域,因此这里的建筑风格既带有徽派特色,又带有苏南建筑的特点;既呈现徽派的古朴典雅,又体现香山派的通透轻盈,古建专家将其称为“皖南徽派与苏南香山派的过渡类型”。从老街的建筑风格上,亦反映出它作为沟通苏、皖经济与文化走廊的历史定位。保护范围为高淳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东至小河沿、仓巷一线,西南至官溪路,北至通贤街、区府街,总面积约93600m2。高淳区建设局编制高淳老街保护规划,开发高淳老街商业文化价值,促进旅游发展;保护传统店宅居住形态,改善居住环境。

(2)七家村历史文化街区

北宋年间,北方遭受外侵,中原人南下逃生,“江南人口骤增,无田可种”。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宋徽宗命将军张抗率众筑永丰圩,今高淳区所在地的七家村一带就成了开发永丰圩的基地而兴旺起来。七家村原是七户人家的一个小渔村,是淳溪镇上最为原始古老的“村落”,至今有七家村地名存在,后来逐步有了“蒋氏”“陆氏”的落户,形成了蒋家巷,筑起了陆家圩,逐步形成城镇。七家村传统民居区为高淳区建设的源头。街区内现有登记保护文物12处,街区内还保存有中山大街、蒋家巷等风貌较好的历史街巷6条,街巷格局清晰,尚存一定量的明清民居宅院。七家村传统民居区由于以往重视不够,较为破败,但经过深入地调查分析,对于研究地方传统民居特色,仍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街区由中山大街串联,沿线有部分商铺,整个街区呈块状,建筑大部分保持传统民居风貌。建筑质量相对较差,设施较为陈旧,但整体格局基本保持,需要与高淳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一起进行保护性更新改造,完善设施,适度引入现代休闲服务功能,提升活力。保护范围为七家村历史文化街区:东至城墙遗址、原区图书馆、城隍庙遗址一线,南至镇北路,西至中山大街、印染厂南侧小巷、天河路一线,北至镇兴路,总面积约38300m2。保护传统店宅居住形态,改善居住环境。

5)文物古迹

高淳区域文物古迹众多,特色鲜明。目前已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

(1)类型与分布特点

高淳区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分为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

古遗址主要为薛城遗址、固城遗址、南城遗址、朝头遗址、东坝古城址等,主要分布在淳溪镇、固城镇、东坝镇,年代多为新石器时代与春秋战国时代。古建筑主要为保圣寺塔、玉泉寺、永庆庵等寺塔建筑,主要分布在固城镇、淳溪镇;何氏宗祠、李氏宗祠、柳氏贞节坊等宗祠建筑,主要分布在固城镇;东坝戏楼、刘家垅戏楼、沧溪戏楼等戏楼建筑,主要分布在东坝镇、淳溪镇;相国圩、永丰圩、南荡圩等古圩区,主要分布在东坝镇、阳江镇。古墓葬主要为蓝溪土墩墓群、遮军山土墩墓群、洪村土墩墓群、马墙里村土墩墓群、大坟山土墩墓群等,年代多为西周、东周,主要分布在桠溪镇、东坝镇。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主要为李家桥、新四军办事处旧址、大李家垾、四小垾、永定圩,民国时期居多,在全区范围内零散分布。石窟寺及石刻主要为介子推墓武士石像、奉县禁碑、赫大老爷恩批碑、两江总督刘定界碑记,主要分布在淳溪镇、漆桥镇,明清石刻居多。

(2)文物保护单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高淳区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面广量大,文物古迹众多,历代古遗址、古戏楼、古寺庙、古桥梁等,至今还保存完好。高淳区文物古迹是承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情况直接关系到非物质文化空间的传承状态,如胥河两岸,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产生了许多民间舞蹈,众多古戏台,都是开展戏曲活动的主要场所,古遗址、石刻承载着浪漫的民间传说或凄凉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文物保护单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互依存的。

(3)保护工作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

近年来,高淳区政府重视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工作,在淳溪镇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后,高淳区政府更是开展了大量的工作,重点对区内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

6)存在问题

部分物质文化遗产未能得到合理保护,破坏情况屡有发生。历史城区的保护与更新不够协调。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淳历史城区的整体格局和风貌受到不断影响。目前,历史风貌仍然面临进一步削弱的境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