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

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类型繁多,具有很高社会文化价值。截至2012年,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共有国家级名录1项,省级以上名录13项,市级以上名录24项,区级名录99项。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国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大类。目前有5个项目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基地,分别为:东坝大马灯、桠溪跳五猖、长芦杨家抬龙、高淳羽毛扇、梁氏骨科。

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

高淳区域内,依托绝佳自然生态环境存在的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资源,如淳溪老街、古村落等,而且还有丰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5-2),如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类型繁多,具有很高社会文化价值。截至2012年,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共有国家级名录1项,省级以上名录13项,市级以上名录24项,区级名录99项。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国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大类。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传承人和传承基地建设方面已初具规模,高淳区现有1个国家级传承人,6个省级传承人,17个市级传承人,45个区级传承人。目前有5个项目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基地,分别为:东坝大马灯、桠溪跳五猖、长芦杨家抬龙、高淳羽毛扇、梁氏骨科。

图5-2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资源分布图
图片来源:自绘

1)民间文学

(1)保护名录

高淳区民间文学(图5-3)有省级名录3项,分别是崔致远与双女坟的故事(图5-4)、伍子胥与浣纱女的故事(图5-5)、卞和献玉的传说;市级名录2项,分别是脱尾龙的传说、白鹿行踪的传说;区级名录31项,分别是高淳“四宝”的来历、高淳方言、左伯桃和羊角哀的故事、孔子与游子山的传说、齐泰削藩的故事、双桥渡的传说、杨家四知堂、邢鹤的故事、魏泽救孤的传说、曹村五家头古柏的传说、介子推的传说、平丞相造漆桥的传说、十二月望郎(歌谣)、雌雄狮子山的传说、花山“年成树”的传说、九龙山的传说、破坝的传说、清水塘与浊水塘的传说、秀山的传说、禅林轶事、大官塘和腾龙山的传说、华山梁祝传说、马步桥的来历、神话石臼湖、龟山蛇山的传说、韩门三进士的故事、杨鸣忠打虎、十月陈梅、魏良臣的故事、甘霖的故事、高淳民间谚语。

图5-3 民间文学现状分布图
图片来源:自绘

(2)类型特点

高淳民间文学大致分为4类:歌谣、谚语、故事和传说、其他类。歌谣类型的民间文学有《十二月望郎》《十月陈梅》。谚语类民间文学有:古柏民间谚语、固城民间谚语、阳江民间谚语、漆桥民间谚语、砖墙民间谚语。故事和传说类民间文学有:崔致远与双女坟的故事、伍子胥与浣纱女的故事、卞和献玉的传说、脱尾龙的传说、左伯桃和羊角哀的故事、孔子与游子山的传说、齐泰削藩的故事、白鹿行踪的传说、双桥渡的传说、杨家四知堂、邢鹤的故事、魏泽救孤的传说、曹村五家头古柏的传说、介子推的传说、平丞相造漆桥的传说、雌雄狮子山的传说、花山“年成树”的传说、九龙山的传说、破坝的传说、清水塘与浊水塘的传说、秀山的传说、禅林轶事、大官塘和腾龙山的传说、华山梁祝传说、马步桥的来历、神话石臼湖、龟山蛇山的传说、韩门三进士的故事、杨鸣忠打虎、魏良臣的故事、甘霖的故事。其他类民间文学为高淳方言。共同反映了高淳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是高淳社会民间生活的鲜活见证,广泛分布于整个文化生态实验区内。因为各区民间文学类别不同,各有自己的特点。此类文学依托各地方言口头传播,很大程度上保持着文化形态的原生性。

(3)存续现状

民间文学的传承人较为广泛,基本以口述者为主,也包括一部分收集整理者(当地的退休教师、乡镇村干或文化爱好者)和高校研究者。近年来,经过当地文化部门多次组织普查,已经将相关普查成果汇编成书。但实际口述者,特别是用纯正方言讲述的越来越少,少数讲述人年岁已高,受众面越来越窄,口头传承面临很大的困难。

(4)区级及以上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其中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崔致远与双女坟的故事、伍子胥与浣纱女的故事、卞和献玉的传说、脱尾龙的传说均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图5-6),崔致远与双女坟的故事传承人为农民孔令铨、何财喜(曾经担任村支书);伍子胥与浣纱女的故事传承人为胡海伢(干部);卞和献玉的传说传承人为教师赵肖放(执教于高淳区桠溪镇桠溪中学);脱尾龙的传说传承人为教师何裕仁(曾担任固城乡文化站站长)、工人李代胜。另外,白鹿行踪的传说传承人为教师吴高化,他在担任中小学教师期间,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学生讲故事,并协同区文化部门,收集整理了很多民间故事。

图5-6 民间文学现状传承人分布图
图片来源:自绘

(5)区级及以上保护名录展示体系

对区级及以上保护名录结合相关场所进行展示。崔致远与双女坟的故事——结合花山双女坟遗址进行展示。崔致远与双女坟的故事被编入《高淳文史资料》第十四辑专刊《双女坟与崔致远》,高淳区文化局并将该故事收编入《高淳民间故事集成》。伍子胥与浣纱女的故事——结合固城镇伍子胥塑像、固城遗址进行展示。高淳区文化局将该故事收编入《高淳民间故事集成》及《高淳文史资料》第十四辑专刊《双女坟与崔致远》。卞和献玉的传说——结合“瑶池生态之旅”十八景之一荆山进行展示。收集整理的多篇民间传说故事已编入《桠溪传闻轶事》、编写了《高淳民间故事集成》专辑,将桠溪卞和献玉的传说列入其中。脱尾龙的传说——结合龙墩水库进行展示。该故事被收入《高淳县志》《漆桥乡志》。白鹿行踪的传说则结合永丰圩遗址进行展示。将军庙遗址今在东湖村,三元观及张自超的对联仍在,该故事被收入《高淳县志》。

(6)保护利用

对民间文学进行保护利用。就崔致远与双女坟的故事而言,进行崔致远与双女坟的故事的收集整理工作。韩国友人多次来高淳实地考察,区政府构建中韩文化交流的桥梁。高淳区在对民间故事员、老艺人进行普查的基础上,建立传承人档案。当地政府已对双女坟采取保护措施,树立了墓碑,铺设了道路。就伍子胥与浣纱女的故事而言,高淳区对民间文学采取了积极的保护措施。同样在对民间故事员、老艺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传承人档案;还举办民间故事员培训班,开展民间故事会活动,扩大影响。就卞和献玉的传说而言,高淳区已对桠溪卞和献玉的传说进行收集、整理,寻访了民间故事员,并对该项目的音像图文资料进行建档,在省、市有关新闻媒体上进行宣传,以提高全社会对这一珍贵“非遗”的重视。对卞和献玉的出处——荆山采石场采取停工,对望玉山进行了植被造林,保护原生态,与桠溪镇生态之旅旅游项目进行结合,拟筹建卞和纪念馆。就脱尾龙的传说而言,高淳区已对脱尾龙传说的传承人进行摸底调查,着手编写谱系;举办了民间故事会,把脱尾龙的传说作为故事会的必选项目;组织专门人员,收集、整理声像资料。同时,漆桥镇把脱尾龙的传说演变成“脱尾龙灯”,这更有利于该项目的传承与保护。

(7)存在问题

整体而言,目前在对高淳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有如下几点:①谚语、传说、故事、歌谣、方言等属于口头遗产,其表现形式具有极端的不稳定性,随着交流方式多样化、信息传递快速化,这种口传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很大的挤压。由于交通闭塞,使高淳方言成为吴语伸向江淮“官话”的一座“孤岛”。②存在着代表性传承人难以确定的问题,阻碍了此类文化的有效传承。③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一批批知晓生活类文学的老人相继离世,而年轻一辈又缺乏学习传统文化和方言的意识,这类“流动记忆”正面临消失。④因为文化媒体的多样化,以及广大青少年欣赏心理与兴趣的转移,真正懂得欣赏这种口碑流传的人文类文学的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⑤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传统民间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的改变,使非物质文化空间也发生着改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存在不利影响,文化生态保护受到侵蚀。

2)民间音乐

(1)保护名录

高淳民间音乐(图5-7)有省级名录1项,为高淳民歌;市级名录1项,为十番锣鼓;区级名录15项,分别是五月插秧、新四军歌曲——石臼渔歌、田歌:采菱角、田歌:一粒下土万担粮、习俗歌:哭嫁、龙船号子拨开龙头摆开梢、龙船号子、乘风破浪冲向前、春歌:杨柳青青江水平、高淳高拨子、故事传说歌:十字喜、劳动号子:要把圩堤修得好、车水号子一串香袋串姐头、田歌:风吹杨柳绿沉沉、牧歌:放牛哥哥苦哀哀、丝弦锣鼓。

图5-7 民间音乐现状分布图
图片来源:自绘

(2)类型特点

图5-8 高淳民歌——五月插秧
图片来源:高淳县文化广电局

高淳民间音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的民歌、歌谣、劳动号子、故事传说等生活类音乐;一类是与游艺活动相关的音乐,为器乐、戏曲音乐。生活类音乐民歌类为高淳民歌(图5-8)、采菱角、杨柳青青江水平、龙船号子:乘风破浪冲向前、牧歌:放牛哥哥苦哀哀、田歌:一粒下土万担粮、五月插秧歌、习俗歌:哭嫁、风吹杨柳绿沉沉、车水号子:一串香袋串姐头、劳动号子:要把圩堤修得好。生活类音乐歌谣表现力也十分丰富,有的直爽畅快,有的哀怨凄楚,有的嬉笑逗闹。高淳民歌,形式多样,曲调丰富,内容广泛。从音乐的角度看,高淳民歌是以五声调式构成旋律。游艺类音乐有器乐类和戏曲音乐及其他,器乐类包括十番锣鼓、丝弦锣鼓等,这类音乐大多与游艺活动结合;戏曲音乐类为高拨子;其他类为石臼渔歌(新四军抗日歌),有些还结合民间小调加以改动创新。目前此类音乐既能作为游艺活动的伴奏,也可在固定场所单独演奏。

(3)存续现状

高淳民歌是劳动人民在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物的基础上,通过自由想象,把情感形象带入其中,从而达到情真意切、声情并茂的效果。高淳民歌来自田野,劳动过程中和劳动之余,人们即兴演唱,愉悦身心。尤其是劳动号子,节奏欢快,一唱众和,既可以缓解体力疲劳,又可以增强劳动的合力,提高干活效率。由于年轻人大多追求城市化的生活,生活类音乐缺乏新一代、有影响力的传承人。游艺类音乐沿用至今,深受当地农民喜爱,但近年来呈萎缩之势,只能在少数保留有业余剧团的乡村或举办民俗活动时才有演奏。

(4)区级及以上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区级以上的保护名录均有认定传承人(图5-9),以下从高淳民歌、十番锣鼓、丝弦锣鼓、新四军歌曲及龙船号子5方面分别进行介绍。

图5-9 民间音乐现状传承人分布图
图片来源:自绘

高淳民歌的传承人为夏晓玲、陈九林等。夏晓玲从小爱好文艺,16岁开始参加各种文艺活动,擅长演唱高淳民歌,近十多年来经常参加省、市、区各类民歌、戏曲的比赛活动,多次获奖。2008年,夏晓玲和高淳其他几位民歌手所唱的高淳民歌,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非遗项目专场演出。陈九林自幼爱好文艺,曾是高淳区文化馆馆长,现住高淳区文化艺术中心四楼,擅长演唱高淳民歌,近十多年来经常参加省、市、区各类民歌、戏曲的比赛活动,多次获奖。

十番锣鼓的传承人为吴四头。吴四头自小喜爱民间音乐,长大后参加民间乐队,每逢新春佳节参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熟练掌握十番锣鼓的打击技巧,并带徒传艺,为十番锣鼓的传承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丝弦锣鼓的传承人为赵老虎,农民,爱好民间文艺,他的祖父首创丝弦锣鼓,

他继承了这一技艺,并记谱传承将之发扬光大,还培训了好几个民间乐队,都成为很有特色的民间器乐队。

新四军歌曲——石臼渔歌的传承人为陈九林,其爱好音乐,曾任高淳区锡剧团乐队队长、区文化馆馆长,积极开展对高淳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为传承高淳民歌作出积极贡献。

龙船号子:乘风破浪冲向前、拨开龙头摆开梢的传承人为查育辉,教师,出生在一个民间艺人家庭,对高淳的民歌更是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自己也从事了音乐教育工作,在工作期间曾多次随高淳文化局下乡演出。

(5)区级及以上保护名录展示体系

对区级及以上保护名录结合相关场所进行展示。高淳民歌——通过文化馆培训学员的方式予以展示。高淳的《华山畿》载入南朝的《乐府诗集》中,高淳民歌五月栽秧原歌曾被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作为教材。编创的《五月栽秧》后来列为历次江苏声乐比赛民族唱法必唱曲目。十番锣鼓——于新春佳节在村头开阔地演奏,打击乐用双大锣、双大铙、双小钹、双小锣、一大鼓,已收入文献资料《高淳县志》。丝弦锣鼓——于庆典、结婚、丧事庙会等时节演出,演员头扎白巾,穿白对襟大褂,红灯笼裤,进行打击乐表演,已收入文献资料《高淳县志》。新四军歌曲——石臼渔歌于1991年获南京市文艺调演音乐创作一等奖;2008年,在第九届“文艺之春”中荣获“中国民歌十大金曲金奖”,已收入文献资料《高淳县志》《战斗在石臼湖上》及《从硝烟中走来》。龙船号子:乘风破浪冲向前、拨开龙头摆开梢——在龙舟竞渡时演唱,主要曲目《拨开龙头摆开梢》《花号子》,收入文献资料《高淳民歌》。

(6)保护利用

对民间音乐进行保护利用。就高淳民歌而言,具体措施为:一是民歌资料收集整理,不断深入民间调查,获得大量口述、声像等原始资料。二是举办民歌大赛、参加文化旅游表演。1986年在上海举办的华东六省一市民歌比赛中,《五月栽秧》获民歌改编二等奖。这首歌曲曾被许多歌唱家录成唱片和录制成盒带面世。《五月栽秧》已成为国内有影响的民歌,曾在中央和省人民广播台播放。三是文化培训课程,已对部分民歌手进行录音、录像,建立了艺术档案;举办高淳民歌手培训班,培养传承人。就十番锣鼓而言,固城镇蒋山村吴家仍保留一支十番锣鼓表演队,每逢重大节日,都为当地村民进行表演,传承人年事已高,区政府采取措施培养传承人;就丝弦锣鼓而言,桠溪镇有三个乐队:赵村乐队、西庄里乐队、桠溪乐队,经常演出,赵老虎是代表性传承人;就新四军歌曲——石臼渔歌而言,石臼渔歌的展览、播放、普及,培养了新一批传承人;就龙船号子:乘风破浪冲向前、拨开龙头摆开梢而言,对龙船号子进行展览、播放、普及,培养新一批传承人。

(7)存在问题

整体而言,目前在对高淳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有如下几点:①诸如民歌、小曲小调的生活类音乐的产生,通常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渐变积累过程,并随着时代的进步产生新的曲调和唱词。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会唱原生态民歌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甚至不知道当地有民歌,更无法创造新时代的高淳民歌。②游艺类音乐大多是农民闲时自发进行排练和表演的,缺乏专项经费支持,影响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③目前只有文化部门少数单位进行高淳民歌的收集整理,缺乏相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很少有部门长期不间断地整理、研究和传播,民众关注度不高。④年轻人对民歌失去兴趣,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网络的发展,年轻人追潮流,都爱上了流行歌曲、网络歌曲,劲爆的音乐加上适应现代社会的歌词,他们对本地的民歌失去了兴趣,使民歌遭到冷落,让民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3)民间舞蹈

(1)保护名录

图5-10 东坝大马灯
图片来源:高淳县文化广电局

高淳民间舞蹈有国家级名录1项,为东坝大马灯(图5-10)。省级名录5项,分别是长芦杨家抬龙、沛桥高跷、砖墙打罗汉、长乐龙吟车、桠溪跳五猖。市级名录3项,分别是桠溪小马灯、阳江打水浒、古柏跳八恺。区级名录10项,分别是古柏打莲湘、淳溪荡旱船、固城荡旱船、固城大马灯、固城高跷、桠溪陈家打叉、桠溪狮子灯、砖墙打水浒、砖墙中马灯、固城武五猖(图5-11)。

图5-11 民间舞蹈现状分布图
图片来源:自绘

(2)类型特点

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岁时节令习俗舞蹈、宗教信仰舞蹈和生活习俗舞蹈。

岁时节令习俗舞蹈有东坝大马灯、沛桥高跷、砖墙打罗汉(图5-12)、桠溪小马灯、长芦杨家抬龙(图5-13)、阳江打水浒、固城大马灯、固城高跷、桠溪陈家打叉、桠溪狮子灯、桠溪永庆马灯、砖墙打水浒、砖墙中马灯、长乐龙吟车出游(图5-14)、古柏跳八恺、阳江板龙。在这些活动中,叠罗汉、打水浒自南宋以来,世代相传;东坝大马灯以其规模宏大、形式独特而著称,在全国已有一定的知名度。

图5-14 长乐龙吟车出游
图片来源:高淳县文化广电局

宗教信仰舞蹈有桠溪跳五猖、固城武五猖,起源于西周,属古代祭祀舞蹈。原为古代宫廷傩舞,后传入民间,演化成“跳五猖”活动。跳五猖由5个人戴猖神面具,着神袍,扮5位猖神,掺入土地、城隍、僧、道、役卒多人组成。五猖神手执刀、剑、鞭、锤、叉器械,作巡视状出场,随后是朝拜四方、布列方阵、踩碎步、跑穿插,展臂跷腿,前倾后仰,跑圆场。黑面猖神居中,青、赤、黄、白四猖神团聚收场。舞蹈动作粗犷狂放,配以浑厚凝重的大锣大鼓大喇叭,气氛极其热烈。

生活习俗舞蹈有淳溪荡旱船、固城荡旱船,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上述这些民间舞蹈,深深扎根于高淳民间,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它既彰显了高淳民间舞蹈的独特风格,也反映了高淳地区的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3)存续现状

近年来,各类民间舞蹈和民间祭祀活动都是在传统节日中传承的,一些民间舞蹈为满足旅游市场需要陆续被复活,但渐渐远离其初始目的,渐变成一种热闹的娱乐活动

(4)区级及以上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区级以上的保护名录均有认定传承人(图5-16),以下分别对不同的民间舞蹈名录进行介绍。

图5-16 民间舞蹈现状传承人分布图
图片来源:自绘

图5-15 传承人收藏行当图
图片来源:高淳文化广电局

东坝大马灯的传承人为汤春山和汤裕道。汤春山(图5-15)是东坝大马灯领队、东坝镇东坝村主任,自小参加东坝大马灯表演活动,1985年起成为东坝大马灯表演队的主力队员。他虚心向老艺人学习,积极探索大马灯的舞蹈技艺、起源、竹马制作等,已成为东坝大马灯的新一代传承人。汤裕道为农民,大马灯核心人物,自小参加东坝大马灯表演活动。改革开放后,成为东坝大马灯表演队的主力队员。长芦杨家抬龙传承人为杨茂萱,农民,自小喜爱民间艺术,8岁就随大人学习舞龙,长大后积极参与当地的舞龙活动,并注意收集龙灯的文物资料,从1998年起担任龙会主任至今。沛桥高跷传承人为陈方年和杨克鼎。陈方年是农民,24岁起参与高跷表演,参与表演时间长,经验丰富,60岁以后还能上跷、唢呐配乐等,近年来主要担任高跷技艺指导和配乐。杨克鼎,农民,1947年(18岁)开始参与高跷活动,后来上跷跑灯,高跷技艺熟练,现在主要担任高跷技艺指导工作。砖墙打罗汉传承人为王身辉,农民,从10岁起喜爱习武,长大后在当地老师傅的传教下,从不间断武术训练,成为叠罗汉的教练和骨干。长乐龙吟车传承人为夏定龙,农民,经常观看龙吟车表演,1988年开始师承吴灵富学习龙吟车制作与表演技巧,现为长乐龙吟车主要技术指导之一,授徒夏双根、夏友图。桠溪跳五猖传承人为杨保头,农民,年轻时就是“跳五猖”主要演员,对“跳五猖”的曲牌、表演程式、队形布阵、场记熟谙于心,参加过镇地区、南京市民间文艺表演,有一定的组织传授能力,对传承这一活动起了一定的作用,现为韩城村“五猖会”会长。桠溪小马灯传承人为肖德平,农民,喜爱文艺活动,小时参加过跳“小马灯”,对“小马灯”的跳法、程式、服装、竹马的制作等比较精通,对培训跳“小马灯”的儿童,做了大量的指导工作。阳江打水浒传承人为刘维清,农民,自幼酷爱武术,受家族影响,从小便随父亲练习打水浒,对打水浒的各种招式、表现方法及器具的制作应用和锣鼓陈式的传承和推广延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古柏跳八恺传承人其一为马永福,农民,跳八怪的表演者,经常参加跳八怪的表演活动,现在是村上举办跳八怪的主持人之一;其二为马永德,农民,担任过跳八怪的表演者,现为村上举行跳八怪活动的教练。

(5)区级及以上保护名录传习所

对区级及以上保护名录建立传习所。就东坝大马灯而言,现已建立传习基地,已组建了一支稳定的表演队伍,开辟了表演基地,建立了陈列馆,常年可以开展表演活动,经常赴全国各地表演。这些基地使高淳瑰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海内外。就桠溪跳五猖而言,稳定了演出队伍,添置了活动设备,安排了固定的排练场所,并在韩城村设立传习基地,桠溪镇韩城村,被誉为“傩舞第一村”。就长芦杨家抬龙而言,长芦杨家村自发成立长芦抬龙灯会,并于2006年兴建了表演基地,为长芦抬龙的传承打下了基础。

(6)区级及以上保护名录展示体系

对区级及以上保护名录结合相关场所进行展示。东坝大马灯——东坝大马灯已组建了一支稳定的表演队伍,常年可以开展表演活动,经常赴全国各地表演并获奖,现已收入文献资料《高淳县志》。长芦杨家抬龙——采用边行边舞、沿村巡游形式,现已收入文献资料《高淳县志》。沛桥高跷——春节期间在农村广场予以展示,高淳区重视对东坝沛桥高跷的挖掘,整理,现已收入文献资料《高淳县志》。砖墙打罗汉——利用农村公屋及户外空地作训练和表演场所,亦应邀赴各处社戏的台上表演,常于社戏演出前登台,表演时间长约一小时左右。长乐龙吟车——在新春佳节期间举办龙吟车巡游活动,表演场地是本村的村巷和广场,现已收入文献资料《高淳县志》。桠溪跳五猖——乾隆年间传下来的《跳五猖》行当图,目前仍保存在桠溪镇韩城村,图上清楚地描绘出五猖神群舞的阵势以及所祭祀的57位神灵。区文化部门将桠溪跳五猖列入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普查重点,整理了桠溪跳五猖的有关资料,并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后又列入《中华舞蹈志·江苏卷》。桠溪跳五猖丰富了农村庙会、节日文化活动,推动了农村文化旅游。桠溪小马灯——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出场,正月十八罢灯,广场巡演,现已收入文献资料《高淳县志》。阳江打水浒——于新春佳节期间在阳江各村搭台巡回表演,现已收入文献资料《高淳县志》。古柏跳八恺——在村上开阔地带或村间路上巡游展示。

(7)保护利用

对民间舞蹈进行合理保护利用。东坝大马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高淳区政府把抢救、保护东坝大马灯列为工作重点,在财力、物力上给予必要支持。目前,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捐资等途径,已经先后有40万元用于对该项目的保护,包括恢复性排演、演出改进、道具更新及传承人的培养等。东坝大马灯也走出了高淳区域,先后到南京、沈阳、广州、北京、上海、大连、杭州等地进行演出,将影响扩大到了全国范围。近年来,东坝镇又成立了大马灯协会,在东坝村建立了大马灯陈列馆和大马灯培训基地,配备了专、兼职人员,专项保护经费已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同时制订了切实有效的保护计划,保证了东坝大马灯常年演出活动的进行与传承发展。长芦杨家抬龙——1980年以来,长芦杨家村自发成立了长芦抬龙灯会。1985年参加全区民间文艺调演。1997年春节参加南京“台城杯”舞龙大赛,荣获“最佳造型奖”“精神文明建设奖”二项大奖。2006年,杨家村兴建了表演基地,为长芦抬龙的传承打下了坚实基础。沛桥高跷——地方政府和区文化部门实施抢救性保护,把抢救、保护东坝沛桥高跷列入工作重点。2002年以来,东坝镇成立了东坝沛桥高跷协会及其常务理事会,制订了五年保护计划并采取相应措施,使东坝沛桥高跷得到传承发展。砖墙打罗汉——当地政府已组织有关人员全面收集、整理砖墙打罗汉的有关资料,对民间艺人进行调查摸底,开办砖墙打罗汉培训班,组建砖墙打罗汉表演队,培养新的传承人。长乐龙吟车——政府进行抢救保护下,使中断40年的龙吟车巡游表演于1988年再次兴起。近年来,村里成立了保护组织,组建了表演队伍,制订了相关保护计划。高淳区文化部门通过“非遗”普查,建立了龙吟车文字档案,收集了龙吟车巡游表演的音像资料。同时,当地政府认真做好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桠溪跳五猖——高淳区对桠溪跳五猖采取了许多保护措施,加强了组织领导,稳定了演出队伍,添置了活动设备,并安排了固定的排练场所。桠溪跳五猖多次参加省、市表演,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演出活动资料。桠溪小马灯——政府重视定埠小马灯的保护工作,对现有艺人进行排查,收集、整理了小马灯“九阵图”、16个脸谱等相关资料,组建了小马灯表演队伍。同时,把该项目纳入当地中小学文体活动课程。阳江打水浒——高淳区重视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阳江镇通过对现有艺人进行排查,整理了打水浒传承谱系,收集了打水浒传统套路阵式,编写了有关资料,组建了打水浒表演队伍,安排了专门的场地,进行常年训练。并把项目在当地中小学学生中进行传习,让这一传统艺术发扬光大。古柏跳八恺——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以便将这一古代傩舞流传下去。

(8)存在问题

整体而言,目前在对高淳民间舞蹈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有如下几点:①民间舞蹈原先都是农民闲暇时自发组织排练表演,缺乏专项经费扶持。同时随着农村劳力的对外输出,造成了民间舞蹈团体缺乏演出人员和后续传承人。此外,由于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务工,开展民间舞蹈、传统戏剧表演活动受到很大限制。②大部分舞蹈都缺乏生存土壤,尤其是祭祀类舞蹈,随着农村群众观念的变化,以及现代娱乐方式的影响,原来敬神祭祀、自娱自乐的功能与现代文明已不能相互融合,同样也失去了演出机会。③一些加工整理后获得演出机会的舞蹈,比如长芦杨家抬龙、砖墙打罗汉、桠溪小马灯等舞蹈,虽然能在各种表演与大赛中演出、获奖,但已经变成少数的专业团体的表演项目,人工加工痕迹明显,失去了民间舞蹈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

4)传统戏剧

(1)保护名录

高淳传统戏曲(图5-17)有省级名录1项,是高淳阳腔目连戏。区级名录2项,分别为高淳锡剧、高淳高腔。

图5-17 传统戏剧现状分布图
图片来源:自绘

(2)类型特点

高淳地区传统戏剧分为两类:曲牌体制的戏曲剧种类和民间小戏剧种类。曲牌体制的戏曲剧种类为高淳阳腔目连戏、高淳高腔;民间小戏剧种类为高淳锡剧。高淳阳腔目连戏(图5-18)又叫“太平戏”,由做法事发展成舞台演出,宗教色彩较浓。高淳还有木偶演出的目连戏,称为“小目连”,其剧本声腔与人演的相同。按唱腔划分,目连戏有东路腔、西路腔之分。西路腔又名南陵腔;东路腔又名水阳腔,简称阳腔。高淳阳腔目连戏属东路腔,它的最大特点是“一唱众和,锣鼓节音,不被管弦”。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高淳阳腔目连戏是在宋元杂剧的基础上,汲取道佛音乐和地方民歌而发展起来的独特剧种。从演员角色、舞台表演、唱腔设计、音乐伴奏等诸方面都为中国传统戏剧的发展铺垫了基础。高淳阳腔目连戏的舞台表演艺术、唱腔、曲牌,尤其是“武场”杂技,具有强烈的艺术性,既体现了南宋以后文人学者的创作结晶、成果,也包含了僧人、道士和民间艺人的心血和汗水。高淳阳腔目连戏中的“高腔”和“高拨子”分别被徽剧、京剧所吸收,其生、旦、净、末、丑诸多角色亦已成为中国传统戏剧的固定角色。高淳高腔戏说唱均采用高淳方言,在语调上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结合古中州韵。高淳高腔为“一唱众和”,“锣鼓节拍”,无管弦伴奏的徒歌。它的音乐是用曲牌联套兼以板式变化而构成。唱腔曲牌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现存曲牌45支(包括同名曲牌),是南北曲的“改调歌之”。唱腔旋律较平直,多口语化,保持了原始古朴面貌。高淳锡剧的曲调,旋律优美流畅,富有水乡特色,是素称“吴侬软语”的江南方言语调美化的结晶,长于抒情,偏于柔美,稍欠刚劲。主要曲调有“簧调”“大陆调”“铃铃调”和“南方调”等。它们的曲式都是上下句结构,都可在上下句间插入若干句“清板”。“清板”旋律简单,近似朗诵,是锡剧和滩簧系统各剧种共有的特点。

(3)存续现状

高淳戏曲活动日益频繁,徽戏、徽夹京、京戏、花鼓戏种类很多。1955年,高淳区锡剧团成立,锡剧很快在高淳流行,深受群众喜爱。可以说,高淳是传统戏曲之乡。戏台多、唱戏多是高淳的一大特色。高淳的古戏台遍布城乡。近年来,高淳农村不少地方又建起了新戏台,其规模不亚于古戏台。每年春天,高淳农村各地都要搭建草台唱戏,往往一唱就是三五天。据近几年统计,平均每年要唱300场戏左右。当地百姓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享受着丰盛的戏剧大餐。这种在其他地区不多见的场景,被新闻媒体称为“高淳文化现象”。高淳阳腔目连戏最后一次公开演出是在1947年,解放后就停止了公开演出。1958年10月,江苏省戏校举办目连班,1960年解散。如今老艺人已相继去世,原有的高淳阳腔目连戏史料零散、匮缺,收集、考证、整理工作难度大。相关原生态资料的音像、图片等现代化的留存,目前尚属空白。知情者甚少,其唱腔、舞台艺术濒临失传之危。“武场”特技表演已经基本失传。高淳区将保护高淳阳腔目连戏列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之一,已组织专门人员对有关史料进行收集。

图5-18 阳腔目连戏表演
图片来源:高淳县文化广电局

(4)传承人

区级以上的保护名录均有认定传承人(图5-19),以下分别对不同的传统戏剧名录进行介绍:

高淳阳腔目连戏传承人,其一为叶同春,民间艺人,年迈。在做道士期间,学唱阳腔目连戏,为众生做道场演唱。新中国成立后,在高淳区业余剧团打杂,协助乐队搞演奏。1956年进入区锡剧团从事器乐等工作。近几年,为抢救高淳阳腔目连戏,积极配合区文化部门,开展对剧本、唱腔和舞台表演的辅导工作。其二为赵仲珠,民间艺人,年迈。熟练演唱阳腔目连戏。20岁起在师傅赵瑞连的指导下,参加阳腔目连戏的演出活动,一直至解放初期。近几年,为抢救高淳阳腔目连戏,积极配合区文化部门,开展对阳腔目连戏的剧本、唱腔和舞台表演的辅导工作。

图5-19 传统戏剧现状传承人分布图
图片来源:自绘

高淳高腔的传承人为徐敦彩,教师。徐敦彩自幼喜爱民间传统戏剧,并跟长辈学会演唱高腔,长大后曾扮演高腔戏剧中的女角色,20世纪50年代末,多次参加乡里组织的文艺会演。

高淳锡剧的传承人为虞丽莉,高淳锡剧剧团演员,出身于锡剧世家,她30多年的舞台表演艺术,给高淳及周边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高淳的戏剧发展作出了贡献。1981年4月至1990年3月担任区政协第一、二、三届兼职副主席,直至退休。

(5)展示体系

对区级及以上保护名录结合相关场所进行展示。高淳阳腔目连戏——高淳阳腔目连戏以目连救母为主线,其剧本源于明代郑之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现存剧本有清末本地人僧超轮抄本《阳腔目连戏》。区文化部门组织专人开展对阳腔目连戏的项目普查、资料征集工作。高淳高腔——1988年以来,《南京戏曲志》编辑室的黄文虎等同志对高淳高腔进行调查收集,挖掘到了一些弥足珍贵的高淳高腔资料。高淳区文化部门,整理收入相关文献资料《南京戏曲资料汇编》《高淳县志》。高淳锡剧——各大戏楼组成“锡剧团”表演展示。

(6)保护利用

对传统戏剧进行合理保护利用。高淳阳腔目连戏——从清道光年间算起到现在已有五代传人。先后有近100个艺人分布在全区15个乡(镇)、村。由于高淳阳腔目连戏具有宗教色彩,新中国成立后,已停止公开演出。1958年江苏省戏曲学校开办了目连班,1960年停办。1986年,南京市文化局和高淳区文教局组织专人对高淳目连戏进行调查。收集到已故的老艺人僧超轮手抄的目连戏108折抄本。如今高淳阳腔目连戏正濒临失传之危。高淳区委、区政府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安排专项经费,抢救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区文化部门组织专人开展对阳腔目连戏的项目普查、资料征集工作,并对传承人采取保护措施。现已恢复部分阳腔目连戏的演出。高淳高腔——高腔戏老艺人目前已相继去世,其表演已失传,但它的唱腔在高淳阳腔目连戏、徽剧、京剧中被广泛采用,仍然延续着它的艺术生命。高淳锡剧——30多年来锡剧团在苏、浙、皖、沪三省一市部分地区演出,共上演大小剧目100多个,创作、改编传统剧、现代戏30个。其中最著名的演员虞丽莉、程凤池等功底深厚,演技娴熟,是群众非常熟悉和喜爱的演员。目前,他们大多数年事已高,有的已先后谢世。但是,他们传播的锡剧之声,依然回荡在高淳群众文艺舞台上,为高淳锡剧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7)存在问题

目前在对高淳传统戏剧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①阳腔目连戏已濒临失传,亟待抢救。②由于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务工,开展传统戏剧表演活动受到很大限制。③由于经费制约,目连戏缺乏后继演出人员队伍。再加上目连戏唱腔古老,难懂、难唱、难学,一般人也不愿意出演,仅有的少数目连戏演出队伍难以为继。④戏剧表演活动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农村唱戏活动从组织到经费筹集大都是在部分退休老干部和地方上有威望的老同志参与的老年会的领导下进行的。

5)曲艺

(1)保护名录

高淳曲艺(图5-20)有区级名录1项,为送春,包括淳溪送春、东坝送春、古柏送春。

图5-20 曲艺现状分布图
图片来源:自绘

(2)类型特点

图5-21 送春
图片来源:高淳县文化广电局

送春(图5-21)的形式很简易,一般是两人搭档,一鼓一锣,一唱一和。鼓手为大在左,锣手为小在右,称鼓槌为鼓鞭,锣槌为锣片。讲究的锣片两面是喷漆龙凤图饰;鼓鞭是用13节紫竹竿做成。每到一户,鼓弹13下,锣鼓9声,鼓手行腔起调,锣手接唱和应。送春一般要经过拜师挂名,有公认的师承关系。学会口子,否则在江湖上就行不通。送春常用的曲调有老调(又叫长调)和新调(又称短调)。老调章节婉转,清雅流畅。新调节奏明快,抑扬欢快。其他曲调有“惊喜调”“打牙调”“山歌调”等。送春在创作上体现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它用锣鼓伴奏来增强民歌的艺术效果。演唱形式生动,充分体现了民间文化艺术的特点。

(3)存续现状

送春在高淳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地不论男女老少都会哼几句春歌,田头场地也常有春歌声飞扬。每当新春之际,送春人敲锣打鼓给千家万户送去春天的颂歌,送去喜庆祥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送春的艺人因逐渐年高,不久将退出舞台,而青年一代传承这门技艺的逐渐稀少,新老艺人交替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随着文化娱乐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民间特色文化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送春这一门艺术形式的普及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传承人有张长锦、朱良宏、陈士江、唐三昌、杨善红、杨在斗等。

(4)区级及以上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区级及以上的保护名录均有认定传承人(图5-22),以下分别对不同的传统曲艺名录进行介绍:

淳溪送春的传承人,其一为姜训好,农民,自幼爱好文艺,18岁师从古柏杨家杨老先生学送春,“文化大革命”时期又擅长于样板戏的演出,对送春一直是情有独钟,从未间断过,至今已有30余年。期间,培养了10名女徒弟,其中姜水英、姜旺头技艺高超,曾被邀至北京演出。现保存春书5本。其二为姜水英,农民,自1989年开始学艺,师从本村姜训好,改革开放后,与姜旺头搭档,多次被邀请在老街、区有关庆典活动演出,2008年元月到南京青年剧场演出,同年5月被邀至中央电视台表演,轰动全区。其三为姜旺头,自1987年开始学艺,师从本村姜训好,改革开放后,与姜水英搭档,多次被邀请在老街、区有关庆典活动演出,2008年元月到南京青年剧场演出,同年5月被邀至中央电视台表演,轰动全区。

图5-22 曲艺现状传承人分布图
图片来源:自绘

东坝送春传承人,其一为张长锦,民间艺人,1961年(12岁)拜本村送春老艺人朱良流为师,口头传授送春艺术,满师后与本村朱良洪搭档从事送春至今,精通传统送春曲目。其二为朱良洪,民间艺人,1961年(11岁)开始拜本村送春老艺人朱良流为师,由师傅口头传授送春艺术。满师后与本村张长锦搭档从事送春至今。精通传统送春曲目,经常演唱的曲目有《洛阳桥》《十样茶》《开东坝》等。

古柏送春传承人,其一为陈士江,农民,陈士江小时候喜欢听歌看舞,年轻时喜欢唱山歌,对送春这一民间曲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拜师学艺,掌握了送春演唱技艺,每逢新春佳节,都要走村串巷,进行送春演唱。近年来,还教出了十几个徒弟。其二为唐三昌,农民,唐三昌小时候就喜欢唱山歌,长大后,通过拜师学艺,掌握了送春演唱技艺,每逢新春佳节,都要走村串巷,进行送春演唱。多年来,教出了20多个送春徒弟。其三为杨善红,农民,杨善红一生爱好唱歌,对民歌、山歌、送春特别有兴趣,平时经常送春或唱民歌,还时常教村上的青年人、小孩子送春、唱山歌。

(5)区级及以上保护名录展示体系

对区级及以上保护名录结合相关场所进行展示。

淳溪送春——送春人到每户家门口,也有被主人邀请入室演唱的(称作“坐堂春”)。经常演唱的曲目有《十二月望郎》《风筝记》《十里亭》《牡丹亭》《洛阳桥》《香丝带》等,并收入文献资料《南京曲艺志》。

东坝送春——每逢新春佳节,送春艺人走村串户,送歌上门,喜庆新春。经常演唱的曲目有《洛阳桥》《十样茶》《开东坝》等,并收入文献资料《南京曲艺志》。(www.xing528.com)

古柏送春——舞台演出或庭院演出,可大可小,城乡皆宜。曲目有《满堂春》《风筝记》《杨家将》《七仙女配董郎》等,并收入文献资料《南京曲艺志》。

(6)保护利用

高淳区安排有关人员对全区送春老艺人进行了普查登记,建立文字档案,制作高淳送春音像资料。并组织送春艺人参加市、区有关活动,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各镇确立送春的传承人,确保演唱队伍的相对稳定。

(7)存在问题

整体而言,目前在对高淳传统曲艺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有如下几点:①项目普查力度不够,部分镇该类别资料不完善,如砖墙镇、阳江镇、漆桥镇等。②缺少系统的展示体系和合理的保护利用措施,没有多元化的保护渠道。③对外宣传力度不够,民众关注度不高。④没有及时培养传承人,导致许多有价值的项目逐渐失传,后继乏人。

6)杂技与竞技

(1)保护名录

高淳杂技与竞技(图5-23)现有市级名录1项,为东坝龙舟竞渡;区级名录4项,为淳溪文龙船、水乡少林拳、打子游艺、砖墙龙舟竞渡。

图5-23 杂技与竞技现状分布图
图片来源:自绘

(2)类型特点

大致分为两大类:生活类技艺、习俗类技艺。生活类技艺为打子游艺,习俗类技艺为东坝龙舟竞渡(图5-24)、淳溪文龙船、砖墙龙舟竞渡。

图5-24 龙舟竞渡
图片来源:高淳县文化广电局

(3)存续现状

高淳各项杂技与竞技存续现状各异。

东坝龙舟竞渡——每逢端午节东坝村民都要举办龙舟竞渡,举办前都有周密的计划、严格的分工,确保龙舟竞渡顺利开展。吴红水、孔凡华、濮阳侯兴、倪仁木等为主要传承人。而淳溪文龙船在1959年以后已停止举办活动,目前只有淳溪镇邢丰村臼湖自然村有少数老人了解基本情况,他们是邢华先、邢华雪、邢应木、邢华信等人。水乡少林拳目前的传承人有20多位,年龄都在50岁以上,其代表人物有陈继祥、刘维仁、陈继兴、陈应益、陈应慧等。打子游艺目前仍在当地农村儿童中流传,何裕仁是知情人。砖墙龙舟竞渡——赛龙舟已成为当地群众自娱自乐的一项水上活动,深受大家喜爱。但目前由于砖墙河床变窄,龙舟竞渡开展比较困难,王恩明是主要传承人。

(4)区级及以上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区级以上的保护名录均有认定传承人(图5-25),以下分别对不同的杂技与竞技名录进行介绍:

东坝龙舟竞渡:传承人之一为吴红水,农民,18岁起参加东坝龙舟竞渡活动至今,是龙舟活动的爱好者和组织者之一。其二为汤永和,干部,成年后即参加龙舟活动至今,掌握竞赛规划和划舟技巧,是近年来龙舟活动的组织者之一。

图5-25 杂技与竞技现状传承人分布图
图片来源:自绘

淳溪文龙船传承人为邢应木,干部,自小爱好文艺,自学成才,擅长唢呐、京胡、二胡、笛子、萨克斯等乐器的演奏。解放前,他曾参加文龙船的表演活动,收集整理了文龙船的相关资料。

水乡少林拳传承人为陈应兰,自幼随父陈继凤习武,其父乃水乡少林拳的掌门人。其父去世后,他在农闲时跟师兄们学习。目前和师兄们收集、整理其父遗留下的一些武术套路。

打子游艺传承人为何裕仁,干部,他在担任镇文化站站长期间,一直致力于挖掘民间文化,收集整理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使其得到传承发展。

砖墙龙舟竞渡传承人为王恩明,干部,自幼起就喜爱观赏龙舟比赛,年轻时也曾亲自参与活动,熟悉民间文化艺术,多年从事民间文学的收集、汇编工作,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

(5)区级及以上保护名录展示体系

对区级及以上保护名录结合相关场所进行展示。

东坝龙舟竞渡——每逢端午节东坝村民都要举办龙舟竞渡,举办前都有周密的计划、严格的分工,确保龙舟竞渡顺利开展,两岸观众都为船上的人加油助威,共同参与,现已经收入文献资料《高淳民间表演集成》。淳溪文龙船——结合高淳河流、湖泊,龙舟竞渡决赛进行展示。水乡少林拳——民间艺人武术表演中进行展示。打子游艺——儿童嬉戏游戏中进行展示。砖墙龙舟竞渡——收集、汇编相关龙舟竞渡资料,端午节结合龙舟竞赛进行展示。

(6)保护利用

对杂技与竞技进行合理保护利用。就东坝龙舟竞渡而言,为使龙舟竞渡这种传统民俗更好地传承下去,高淳区政府投入资金,成立了龙舟协会,组织老会员对青年一代进行培训,并积极筹建龙舟博物馆,让赛龙舟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在保护淳溪文龙船方面,则收集、整理了文龙船的相关资料,每年举办龙舟活动,培养传承人。为保护水乡少林拳,则在大型空地、广场进行水乡少林拳展演。就打子游艺而言,收集相关打子资料,在学校中进行传承。为保护利用砖墙龙舟竞渡,将龙舟发展成为当地群众自娱自乐的一项水上活动,深受大家喜爱。但目前由于砖墙河床变窄,龙舟竞渡开展比较困难,区政府每年会拨出相关的经费举办龙舟活动。

(7)存在问题

整体而言,目前在对高淳杂技与竞技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有如下几点:①龙舟竞渡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进行,平时不够重视。缺少系统的展示体系和合理的保护利用措施,没有多元化的保护渠道。②项目普查力度不够,该类别资料不完善。③部分项目在极少数村庄遗存,没有及时培养传承人,如打子游艺濒临失传。

7)民间美术

(1)保护名录

传统美术(图5-26)有区级名录1项,为砖墙民间剪纸。

图5-26 民间美术现状分布图
图片来源:自绘

(2)类型特点

高淳民间剪纸的共同特点是,简约纯真,直截了当,较有力度,砖墙剪纸同样如此。民间剪纸是不用刀刻的,而是真正地用剪刀剪。艺人们也无须勾画,就能信手剪出,运用自如,简朴大方,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以红白板纸为原样,用剪刀凭手感心意剪出各种山、水、花、鸟、人物、文字等各种形象。各种图案一气呵成,形成整体,却又不蔓不枝,精致自然,圆润妩媚。

(3)存续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高淳民间剪纸艺术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向现代剪纸过渡的一代。代表人物有傅山河、吴银卓等。他们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绘画基础,善于吸收民间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又能有所创新。在制作时,除了用剪,也兼用刀刻,技法的掌握较为全面。他们的剪纸作品主题明确,时代性强。目前,由于农村妇女、小孩穿着上已走向现代化,用剪纸做成的图案来装饰服装、鞋帽已经消失,因此,会剪纸艺术的人很少。

(4)代表性传承人

吴花荷是砖墙剪纸少有的代表性传承人。吴花荷从小爱好剪纸艺术,少女时接受母亲的身教言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又投师访友,技艺有了更大的进步,无论花鸟鱼虫,都能得心应手,随意剪出。现已成为闻名乡里的“剪花样”能手(图5-27)。

图5-27 杂技与竞技现状传承人分布图
图片来源:自绘

(5)展示体系

代表性作品有《喜鹊登梅》《双龙争珠》《百鸟朝凤》,民间现存部分花样花、喜花、窗花予以展示。已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入文献资料《江南圣地——高淳》。

(6)存在问题

整体而言,目前在对高淳民间美术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有如下几点:①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使剪纸艺术的人越来越少。②此外,传承方式单一,多以宣传展示为主,没有根据砖墙剪纸的不同艺术特征实施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案,没有与生产性保护充分结合。

8)传统手工技艺

(1)保护名录

传统手工技艺(图5-28)省级目录1项,为高淳羽毛扇制作技艺(图5-29)。区级传统手工技艺8项,为杨家扎塑技艺、固城打铁技艺(图5-30)、高淳炒米糖制作技艺、高淳东坝豆腐干制作技艺、高淳糕点制作技艺、高淳欢团的制作技艺(淳溪)、高淳欢团的制作技艺(固城)、高淳蒜菜腌制技艺(固城)、高淳梅家布鞋制作技艺(图5-31)。

图5-28 传统手工技艺现状分布图
图片来源:自绘

(2)类型特点

高淳传统手工技艺类别为农副产品加工类、编织扎制类、工具与机械制作类、织染缝纫类。农副产品加工类为高淳炒米糖制作技艺、高淳东坝豆腐干制作技艺、高淳糕点制作技艺(图5-32)、高淳欢团的制作技艺(淳溪)、高淳欢团的制作技艺(固城)、高淳蒜菜腌制技艺(固城)(图5-33)。编织扎制类为高淳羽毛扇制作技艺、杨家扎塑技艺(图5-34)。高淳羽毛扇花式繁多,约有80多个品种。从形状分,大体有全圆形、半圆形、宝剑形、桃子形、石榴形、佛手形、掌形、鸡心形、花瓶形等。同一形状的羽毛扇,根据不同的禽毛和不同的规格质量,又可分出若干个品种。工具与机械制作类为固城打铁技艺。织染缝纫类为高淳梅家布鞋制作技艺。

(3)存续现状

大多数传统手工技艺至今还在沿用。例如高淳羽毛扇制作、高淳布鞋制作、欢团制作等,独具地方特色;豆腐制品、糕点制品、水产品腌制等都有诀窍;木雕、编织等技艺独特,尤其是高淳羽毛扇,久负盛名。明嘉靖年间,高淳羽毛扇就进入皇宫,被列为“贡扇”。清代中晚期,高淳区已有10多户羽毛扇商号。目前高淳羽毛扇已成为旅游工艺品,深受游客的青睐。高淳老街是“金陵第一古街”,现集中展销羽毛扇、扎塑类、糕点类、酱菜类、腌制类等传统手工技艺产品。

(4)区级及以上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区级及以上的保护名录均有认定传承人(图5-35),以下分别对不同的传统手工技艺名录进行介绍:高淳羽毛扇制作技艺传承人为邢响生,农民,邢响生自1981年开始学习羽毛扇制作工艺,熟练掌握后,1983年创办羽毛扇工艺厂,企业发展至今,年生产规模达3万把,产品主要销往上海、苏州、杭州等地。高淳东坝豆腐干制作技艺传承人为谢芳柏,工人,谢芳柏出生于豆腐作坊世家,自幼随父学艺,一生带徒20余人,1998—2002年应邀去西安军分区指导豆腐制作技艺。高淳固城炒米糖制作技艺传承人为胡法昌,农民,自小学习制作炒米糖,后在父亲的传授下,逐渐学会其制作技艺。他从30岁起就开始制作炒米糖,工艺娴熟。每逢农历腊月,为村民制作炒米糖。高淳欢团的制作技艺传承人为胡法昌,农民,自小学习制作欢团,后在父亲的传授下,逐渐学会其制作技艺。他从30岁起就开始制作欢团,工艺娴熟。每逢农历腊月,为村民制作欢团。高淳马家糕制作技艺传承人为马为华,糕点师,出身于糕点世家,自幼受到父辈做糕点技艺的熏陶,深爱糕点制作业。马为华是马家糕第四代传承人。高淳蒜菜腌制作技艺传承人为孔祥琨,农民,自小看父辈们制作,从15岁起就开始作学徒工,制作蒜菜到现在。高淳梅家布鞋制作技艺传承人为梅位炳,工人,从12岁起开始学习布鞋制作技艺,抗战胜利后,回区内专门从事布鞋手工业,60多年来,从未间断,他是梅家布鞋技艺主要传承人。固城打铁技艺传承人其一为杨方水,农民,擅长铁制农具打造,其父继承祖业,在农具的基础上扩大了范围,增加了锤、铲、刀、勺、锨等,他本人13岁起从事打铁业至今。其二为孔凡甫,清代以来,孔凡甫的祖辈就从事打铁业,他本人12岁起从事打铁业至今。杨家扎塑技艺传承人为杨学虎,杨学虎从小爱好文艺,擅长绘画、扎塑。他跟随杨家扎塑老艺人杨文波学习扎塑技艺,杨家龙灯每次兴办,他都是龙头装饰的主要制作人之一。

图5-35 传统手工技艺现状传承人分布图
图片来源:自绘

(5)区级及以上保护名录传习所

高淳老街——“金陵第一古街”为高淳羽毛扇制作工艺的传习基地。高淳羽毛工艺美术厂生产性传承。

(6)展示体系

对区级及以上保护名录结合相关场所进行展示。高淳羽毛扇制作技艺——高淳区已对高淳羽毛扇制作技艺进行普查,收集、整理民间资料,收入文献资料《高淳县志》,寻访民间艺人,并对该项目的音像图文资料进行建档。高淳东坝豆腐干制作技艺——制作成为高淳地方土特产销售展示,收入文献资料《高淳年鉴2003》。高淳固城欢团制作技艺——每逢农历腊月,家家都要做欢团食品,以迎接新春佳节。高淳炒米糖的制作技艺——每逢农历腊月,家家都要做炒米糖食品,以迎接新春佳节。高淳马家糕制作技艺——高淳老街上专门开设了马家糕专卖店。高淳蒜菜腌制技艺——制作成为高淳地方土特产销售展示。高淳梅家布鞋制作技艺——高淳老街所开办的“梅家布鞋”店,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台、江苏电视台、新华日报、南京日报以及港、澳、台等宣传媒体都相继做了报道。固城打铁技艺——结合打铁作坊进行展示,收入文献资料《高淳县志》。杨家扎塑技艺——装饰龙头、龙灯进行展示。

(7)保护利用

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合理保护利用。就高淳羽毛扇制作技艺而言,在高淳老街等地开设了专门的高淳羽毛扇制作与销售柜台,供游客欣赏和购买。在省、市有关新闻媒体上进行宣传,提升高淳羽毛扇的知名度。民国三年(1914年),羽毛扇被选送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新中国成立后,羽毛扇制作技艺有所创新,1957年后,高淳羽毛扇开始大批出口海外,行销前苏联、加拿大等23个国家和地区。1973年,淳溪羽毛扇厂更名为高淳羽毛工艺美术厂,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改革开放以来,高淳羽毛扇已发展到80多个品种,远销欧美。就高淳东坝豆腐干制作技艺而言,在高淳老街等地开设了专门的豆腐干制作与销售柜台,供游客欣赏和购买;并培养豆腐干制作技艺工人。就高淳固城炒米糖制作技艺而言,发扬腊月制作炒米糖的优良传统。就高淳欢团的制作技艺而言,发扬腊月制作欢团的优良传统。就高淳马家糕制作技艺而言,在高淳老街等地开设了专门的马家糕制作与销售柜台,供游客欣赏和购买;并培养马家糕制作技艺工人。就高淳蔬菜腌制技艺而言,作为高淳地方土特产进行展销。就高淳梅家布鞋制作技艺而言,在高淳老街进行展销,保护布鞋制作传承人。就固城打铁技艺而言,保护高淳民间打铁作坊。就杨家扎塑技艺而言,举办杨家龙灯装饰会,培养部分传承人,并吸纳为南京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

(8)存在问题

整体而言,目前在对高淳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有如下几点:①存续情况较好的传统技艺多由企业生产传承,企业化运作和批量生产使某些传统技艺项目转向机械化制作,难以产生个性化的手工产品。②某些项目由于原材料产地开发过度,环境污染,难以保证传统技艺的原汁原味。

9)传统医药

(1)保护名录

传统医药(图5-36)有市级名录1项,为梁氏骨科;区级名录1项,为蓝氏烫伤膏。

图5-36 传统医药现状分布图
图片来源:自绘

(2)类型特点

图5-37 梁氏骨科
图片来源:高淳县文化广电局

高淳传统医药类别为医药卫生类。梁氏骨科(图5-37)以祖传秘方为基础,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钻研土方、验方、秘方,集百家之长,掺以个人行医所得,独创“梁氏整骨四法”——托、拉、摸、拼。所采用的“内服中药外做手术”相结合的方法,对骨折治疗,效果较为显著。该秘方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骨痂形成早、骨折愈合快等优点,可显著缩短疼痛肿胀时间,加速骨折愈合。据《蓝氏宗谱》记载,高淳区淳溪镇甫头蓝氏系明代大将蓝玉之后,蓝玉被杀后,其后代逃亡高淳,甫头这支蓝氏是管铁匠打造兵器的,打铁容易被烫伤,传下了烫伤秘方。清末其祖父蓝光沅做铁匠,能用秘方治烫伤,民国期间其父蓝昭球擅长小儿科及给人治烫伤,蓝昭球将秘方传给了长子蓝顺心。烫伤是外伤,不难诊断,凡开水、火各种热器烤伤均可治疗。

(3)存续现状

目前,梁氏骨科已在高淳及周边地区广为传布,其第二代传人梁冠荣、梁冠华、梁冠富、梁冠贵等均为梁氏在高淳淳溪、东坝以及溧水和凤等所开设的中医院负责人;第三代传人梁军、梁辉、梁振、梁奇、梁燕、梁玲、梁敏、万启美、孔少波、徐寿福等,他们都能熟练运用梁氏骨科祖传手法——正骨法和四肢骨折的内固定手术。其中梁氏中医第三代传人梁军2000年取得了骨科硕士学位,在国家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还有梁氏骨科外用药获市科委三等奖。另外,“梁氏骨科”的传承人注重对青年学生的培育,现在苏皖边区的高淳、宣城、郎溪、当涂等区医院都有梁氏培养的骨干。近年来,“蓝氏烫伤膏”名气越来越大,但蓝氏出于保密原因,并未将秘方献出。现蓝顺心已将秘方传授其孙蓝济慈,其孙15岁,正在上学,他也有志学习医药知识,将爷爷的烫伤秘方继承下来,将来报考医药类大学,将爷爷的方子整理研究,推广到更大范围,让更多的人受益。

(4)代表性传承人

区级及以上的保护名录均有认定传承人(图5-38),梁氏骨科传承人为职业医师梁冠荣,16岁随父学医,1959年由省卫生厅推荐到河南洛阳正骨学院深造,1962年毕业后先后在东坝中医院、漕塘医院、区中医院任业务副院长,兼任中国传统医学手法研究会理事、全国高等中医院骨伤科研究会理事、江苏省中西结合研究会理事等职。蓝氏烫伤膏传承人为蓝顺心,跟濮、魏学习中医药知识,熟悉中草药300多种。1977年去广德山区挖草药时,得一味单方草药“四季青”,又名山冬青。其后,蓝顺心将四季青加蓝氏14味,共15味中草药配方成“蓝氏烫伤膏”,从1977年起,治疗烫伤病人1500多例,治愈率95%以上。

图5-38 传统医药现传承人状分布图
图片来源:自绘

(5)区级及以上保护名录传习所

梁氏骨科:传习基地主要为高淳区梁氏骨科医院、高淳区双塔医药,以及在区内薛城、下坝,区外溧水和凤分别开设梁氏骨科医院分院。

(6)展示体系

“梁氏骨伤科”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市科委评选为科技进步三等奖,《跖跗多发性骨折合并脱位手法复位》一文,在国际传统医学大会美国洛杉矶交流大会上被评为优秀成果奖。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级名中医师”。1997年评为南京市“八五建设优秀科技工作者”,同年被评为江苏省级名中医。1998年被区评选为“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

(7)保护利用

高淳区卫生局非常重视“梁氏骨科”的发展,分别在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及各乡镇卫生院培养了一批骨伤科医生。同时,梁氏家族也投入大量资金,在区内薛城、下坝,区外溧水和凤分别开设梁氏骨科医院,使“梁氏骨科”后继有人。

(8)存在问题

整体而言,目前在对高淳传统医药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有如下几点:①展示利用措施中,没有提及项目现在的相关药品、药厂和现今治疗病患信息。②传播面窄,传播手段缺乏多元化,大众关注度不高。

10)民俗

(1)保护名录

高淳民俗(图5-39)有省级名录1项,为薛城花台会;市级名录2项,分别为上梁仪式(桠溪镇和淳溪镇)、南京(高淳桠溪)祠山庙会;区级名录7项,分别为高淳生育习俗、高淳婚嫁习俗、高淳丧葬习俗、高淳除夕春节习俗、高淳端午节习俗、高淳立夏习俗、高淳中秋节习俗。

图5-39 民俗现状分布图
图片来源:自绘

(2)类型特点

大致可分为生活类民俗、节日类民俗和仪式类民俗3大类,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其中生活类民俗包括高淳生育习俗、高淳婚嫁习俗、高淳丧葬习俗。节日类民俗包括薛城花台会、南京(高淳桠溪)祠山庙会、高淳除夕春节习俗、高淳端午节习俗、高淳立夏习俗、高淳中秋节习俗。仪式类民俗以上梁仪式(桠溪镇和淳溪镇)为主。

(3)存续现状

由于所包括的类型和项目较多,高淳民俗的存续现状比较复杂。整体而言,由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对于其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民俗类遭受的冲击更大,存续情况也不乐观。仪式类民俗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仅在少数农村举办。节日类民俗主要以小区域物质交流会的形势存在,民俗内核逐渐失去。生活类民俗情况稍好,大部分仍在沿用。

(4)代表性传承人

区级及以上的保护名录均有认定传承人(图5-40),以下分别对不同的传统民俗名录进行介绍:

图5-40 民俗现状传承人分布图
图片来源:自绘

图5-41 薛城花台会
图片来源:高淳县文化广电局

薛城花台会传承人为邢海军,淳溪镇薛城村党支部书记,熟悉薛城花台会(图5-41)的情况。2000年到薛城村工作,积极参与组织了两次全花台和两次草花台。2008年的花台制作最为精美,吸引了省市多家媒体前来采访,在他的安排下,对这次花台制作和演出进行了全方位的拍摄,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上梁仪式传承人其一为陈普生,农民,自小生长在农村,中学毕业后,随父做泥瓦匠,精通上梁仪式,平时注意收集整理民间民俗资料。其二为孙建兵,农民,喜爱民间民俗活动,在他家新房上梁时,录制了全过程的音像资料,使这一民俗活动能传承下来。南京(高淳桠溪)祠山庙会传承人为赵建伢,农民,热衷于民俗活动,现为桠溪祠山庙会会长。

(5)展示体系

对区级及以上保护名录结合相关场所进行展示。

薛城花台会——每年三月十八日举办花台会,于二月初二就张榜告示,以扩大影响,会期三天,聘请剧团唱戏。上梁仪式——建房屋上层架正中的大梁时举行落成仪式。南京(高淳桠溪)祠山庙会——当地政府组织有关人员挖掘、整理有关张渤的传说、故事,汇编成册。桠溪有18个祠山庙会,分东岳祠山会、南岳祠山会,祭祀时间不同,祭祀的方式、内容大同小异,各具特色。这种祭祀活动一直沿袭至今。

(6)保护利用

对传统民俗进行合理保护利用。就薛城花台会而言,高淳区文化部门拨款进行补助,保证薛城花台会5~10年成功举办一次大型活动,每年成功举办一次小型活动,近几年对相关的戏台遗址进行保存。就南京(高淳桠溪)祠山庙会而言,近年来,高淳区桠溪镇修缮了张渤纪念馆,为祠山庙会活动提供场所。当地政府组织有关人员挖掘、整理有关张渤的传说、故事,汇编成册。祭祠山活动包含挑花篮、龙灯、狮子灯、抬阁、龙吟车、打叉、跳五猖、打莲湘、草台戏等民俗活动。

(7)存在问题

整体而言,目前在对高淳传统民俗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有如下几点:①项目普查力度还不够,资料不完善。②由于民间信仰的缺失,部分仪式类民俗项目只流于表演与展示,无法承载应有的历史文化信息。③由于现代人生活兴趣的演变,一些生活类民俗逐渐流失,传承艺人缺乏,薛城花台花匠独剩一人。④农耕社会里与农事相关的生产习俗和节庆习俗在现代生活中难以真正修复。

11)传承状态

高淳村俗文化活动参与人数众多,保持着较强的生命力。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重大节庆,尤其是传统庙会,民俗文化活动十分普及。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上生存状态良好,从传承情况来看,民间文学、高淳民歌大多数在中老年人中传承,传承人数众多,并正在青少年人群中传播。民间舞蹈基本上传承有序,活动频繁,全区各镇、村都有相应表演队伍。但少数民间舞蹈因人力、财力限制,活动次数较少。传统手工技艺仍保持旺盛的发展态势,如豆腐类、糕饼类、腌制类手工制作技艺传承有序,全区各地保留许多制作作坊。羽毛扇、布鞋、扎塑类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虽然日趋老化,但大多数后继有人。传统戏曲活动十分普及,但阳腔目连戏已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12)存在问题

当前,随着城乡建设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人们衣食住行的现代化,文化生态保护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由于人们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也在相应改变,原生态保护受到一定的影响。②随着时间的推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普遍年龄老化,培训传承人工作刻不容缓。③由于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务工,开展民间舞蹈、传统戏剧表演活动受到很大限制。④高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广量大,任务艰巨,地方财力有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