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况
阿勒屯村[69]位于哈密市南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较好的区位条件,文化氛围浓厚,交通可达性较好,周边生态环境优美。1990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回城乡阿勒屯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保护内容
阿勒屯村拥有丰富的村俗文化,具体包括宗教信仰、民族习俗、节庆活动、红白喜事及相关手工艺等。哈密维吾尔族在历史上曾先后信奉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教和佛教;阿勒屯村内维吾尔族习俗体现在村民的吃穿住行等方面,比如饮食、禁忌、衣着、房屋布置等;哈密维吾尔族的传统节目主要有“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图4-47)、“奴肉孜节”(迎春节)等;伊斯兰教的教义和丧葬习俗对维吾尔族丧葬制度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哈密刺绣(图4-48)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密剪纸普及面广。
3)保护措施
(1)传统手工艺保护
①培养优秀传承人才。结合文化站现有各种培训班,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宣传,扩大培训规模,定期集中培训各种民间工艺人才,同时定期(如每年一次)进行考核,使其传统手工艺在年轻人中得到继承和发扬。②通过各类赛事推广。在现有市级与乡级各种赛事的基础上,定期(如每年一次)举行名村内部相关艺术比赛,设立相关奖项,既能检验年轻一代的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大家的艺术水平。同时一方面活跃名村内部艺术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提高大家对于提升艺术文化修养的积极性。(www.xing528.com)
(2)活态传承
①突出研究重点。寻求传承途径研究上,突出哈密木卡姆的原生态性、民间性,加强对原有传承特点、民间传统艺人学习技巧等的研究力度,找出现代社会条件下适合于哈密木卡姆传承的新模式、新途径。②强化传承方式。民间木卡姆根植于绿洲乡村的原生态环境氛围,以家庭院落为主要表演场所,传授的方式都是口授,又分师徒传授、家族传授,以师徒传授为主。传统木卡姆艺术都是非盈利性质,未来传承中继续保留强化这一传授模式,并对传承人及其场所进行登记、挂牌等。依托文化站已形成的木卡姆活动场地,扩大规模,建立现代学习班。③开拓公共演艺空间。在地区木卡姆传承中心及乡文化站木卡姆活动中心的基础上,让木卡姆演艺真正回到村落民间场所,开拓各类公共开放空间或者民居院落场所,让游客欣赏真正民间独特的哈密十二木卡姆表演。④通过现代教育进行推广。与高度组织化的现代教育建立合作关系,使木卡姆、剪纸等艺术成为中小学艺术审美教育的一部分,大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与此同时,尽量利用现代化手段,如音像媒体、电视广播等,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影响力。⑤举办木卡姆赛事。通过举办“阿勒屯村民间文化艺术节”,引入哈密木卡姆演艺赛事,通过有奖竞赛的方式,一方面提高哈密木卡姆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又提高大家学习木卡姆艺术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木卡姆艺术的传承。
(3)文体活动传承
传统文体娱乐活动主要有传统摔跤、斗鸡、斗羊、拔河、秋千等,这些活动主要是在传统节日时开展的,平时组织的相对较少。这些活动中,摔跤、拔河、斗鸡属于阿勒屯村传统优势项目,曾多次在市运动会上取得佳绩。在未来发展中可以将下列文体活动与文化旅游相结合进行展示和演艺,成为集中组织开办名村文化展示的另一类形式。①组织创办传统体育文化节;②定期在村落内部组织中等规模文体活动;③增设名村部分公共开敞空间,作为村民文体活动场地;④在主要景点增加传统文娱活动表演项目及场地;⑤结合现代教育,将部分活动(如传统摔跤、拔河等)引入学校体育中。
4)合理利用
在合理利用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①开拓民间作坊。结合农家乐,选择开拓10户(阿加汗家、玉素甫家等)回城乡维吾尔民间绘画剪纸艺人庭院,对院落进行维修及环境改造;同时对其文化艺术空间进行挂牌保护和标识,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称、内容、传承人(讲述人、隶属人)等信息,让游客实地参观维吾尔民间艺人的剪纸、刺绣、绘画技艺,并出售手工艺品,同时对感兴趣的游客进行现场授教,让游客体验其传统手工艺。②文化站集中展示。扩大文化站影响力,集中展示回城乡民间手工艺品展(剪纸、绘画、刺绣等),让游客体验其传统手工艺,并配备讲解员进行讲解。③旅游景点集中展示。主要旅游景点具有一定吸引力,选择几处景点内部或者周围废弃民居进行功能置换,改造为民间艺术展示厅,作为民间艺术交流平台。④增强标识设计。结合各景点自身环境改造,进行外部环境规划设计、主题设计,设置主题小公园,多方面体现传统工艺元素,同时在村落标识系统设计中大量运用传统文化元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