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学的中国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学的中国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学的中国化与国际化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中国化和国际化的内涵和外延。笔者认为,中国化就是要符合中国实际、有中国特色、能有效解决中国问题、更有利于中国发展。既不能重中国化、轻国际化,也不能重国际化、轻中国化,两者应该并重、两者不可偏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化,应该是中国化为本、国际化为用,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为中国化服务。

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学的中国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学的中国化与国际化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中国化和国际化的内涵和外延。

什么是学问、思想、理论(包括经济学)的中国化?笔者认为,中国化就是要符合中国实际、有中国特色、能有效解决中国问题、更有利于中国发展。

什么是学问、思想、理论(包括经济学)的国际化?笔者认为,国际化包括两重含义:一是学习、引进、吸收、跟上国外先进的学问、思想、理论,同国外先进的学问、思想、理论接轨,向国外先进的学问、思想、理论看齐;二是使自己的学问、思想、理论得到国际承认,成为具有国际性的学问、思想、理论,向国外宣传,为人类文明做贡献。

中国化与国际化是什么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既不能重中国化、轻国际化,也不能重国际化、轻中国化,两者应该并重、两者不可偏废。因为,只有中国化,就不能吸收国外的先进文明成果、跟上世界先进文明发展的潮流、更好地完善和发展本国的文明,也不能使本国先进的文明向世界普及、为人类文明做贡献;只有国际化,则可能丢掉本国文明的特点和优势,还可能水土不服、损害本国文明,也不能真正实现国际化;只有两者协调并重,才能既保持和发展本国文明的特色和优势,又能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文明成果、跟上世界先进文明发展的潮流、更好地完善和发展本国的文明,也能使本国先进的文明向国际普及、为人类文明做贡献。

人文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方面,现在存在的不良倾向是:忽视文科与理工科的区别,偏重国际化,过分强调与国际接轨、向国外看齐,更加看重在SCI、SSCI上发表文章、得到外国承认、获得国际奖励。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在SCI上发表的文章,不分质量优劣、创新与否,一律给予重奖,这种现象是不好的。

实际上,在国际化方面,文科与理工科是存在重大差别的。一般来说,理工科的理论和方法本身没有太多阶级性、意识形态性、政治性,而且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大多数都比中国先进。在这方面,中国越是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越是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看齐,越是得到国际承认,越是国际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就越小,对中国就越有利,中国的理工科也就越先进、发达。因此,在理工科特别强调国际化,有利无害。当然,也不能完全丢掉中国化。

人文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是不是也应该像理工科一样特别强调国际化呢?笔者认为不能。如果人文社会科学也像理工科一样特别强调国际化,不仅不是“有利无害”,甚至可能是“有害无利”!因为,人文社会科学是有阶级性、意识形态、政治差别的。比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是工人养活了资本家;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家没有剥削雇佣工人、是资本家投资养活了工人。虽然不同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条件下的人文社会科学会存在一些共同的东西,即所谓“共同价值”或“普世价值”(这里所说的“普世价值”,不是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种内涵、不是专指西方经济、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本质差别,即使是属于“共同价值”或“普世价值”的东西,对其具体的内涵、表现形式的认识或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比如说民主、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公平、正义、和平等,中国与美国对其具体内涵的理解和实际要求就不完全相同,甚至差别很大。

如果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也要强调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必须与国际接轨、向国外看齐、得到外国承认、获得国际奖励,那就难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社会主义的方向。因为,现在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而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是否定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的人文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成果是不可能得到他们的认可、肯定、表彰的,如果硬要与西方接轨、看齐,中国就必须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社会主义的方向。

党的十八大特别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社会主义的方向,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中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党的领导,国际上普遍赞同吗?西方国家认可吗?实际上,西方国家可能不仅不认同,甚至可能是否定、反对。中国要创建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如果片面强调国际化,把国际化理解为与西方接轨、看齐,能做到吗?能够得到西方主导的国际人文社会科界的认同吗?很难!

学术论文的引用率、转载率的确是衡量其学术水平和价值的重要指标,但是如果主要以被收录入世界三大引文索引的数量来判断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因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主要是以中文发表的,世界上能看中文学术论文的外国人很少,而且坚持中国特色、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论文也很难得到西方国家的认同,所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在除了中国以外的世界上的引用率、转载率、收录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不可能高。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经济学)的国际化,应该是中国化为本、国际化为用,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为中国化服务。主要不是向西方国家看齐,主要应该是学习、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有利的学问、思想、理论,在形成、发展、完善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同时给世界介绍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扩大国际影响,尽可能使中国的学问、思想、理论得到国际认同,成为具有国际性的学问、思想、理论。(www.xing528.com)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经济学的国际化不能等同于数学化、模型化,更不能是“全盘西化”,否则就会失去更为重要的中国化,使中国经济学走入歧途。

具有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要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和发展的重点,笔者认为应该是以下中国改革和发展攻坚阶段面临的重大问题:

(1)在公有制的比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公有制的比重还应不应该下降,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

(2)国有企业能否在不实行私有化的前提下,有效解决腐败现象频发、垄断因素突出、民主监督缺乏、收入差距过大、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怎样做大做强?

(3)在劳动收入比重增加意味着资本和政府的收入比重必须下降、而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下,怎样才能真正扩大工薪收入比重,有效缩小过大的贫富差距,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4)为什么要不断增加农民个人或家庭的土地产权、减少农民集体的土地产权,是不是只要农民获得完全的土地产权或者说土地私有化,农民或大多数农民就能发家致富,大多数农民能够通过出让土地致富吗?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究竟是什么?通过土地自由转让、资本下乡把农地集中到专业大户、种田能手、家庭农场农业企业手中,搞现代化规模经营,中国18亿亩耕地只需要几千万农业劳动力就足够了,还有几亿农民怎么办、出路何在、如何致富、能都进城吗?

(5)怎样才能合理有效协调劳资矛盾、干群矛盾,真正形成和谐劳资关系、干群关系?

(6)政府怎样才能切实做到通过自己主导的改革削减自己手中的权力,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成为服务型政府而不是享有各种特权的政府?

经济理论主要是研究社会经济关系(利益关系)的理论,只有社会经济关系协调合理,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各种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包括交易成本、管理成本在内的社会成本才能降低,社会经济才能稳定高效发展。上述六个问题正是改革攻坚阶段面临的经济关系方面最主要也是最突出的深层次难题,是“攻坚”中的“坚”,也是现在还认识不清、分歧严重的问题,因而是最需要深入探讨、创新、合理有效解决的问题。既对现有的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又给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带来了机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