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作为国家大力扶持发展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大量物质基础的同时,员工队伍也已发展成为一支规模宏大的产业大军。随着国家和建筑业用工制度的改革,施工企业现在已经有了多种形式的用工,包括固定工、合同工和临时工,而且已经形成了弹性结构。在施工任务增大时,可以多用农民合同工或农村建筑队;任务减少时,可以少用农民合同工或农村建筑队,以避免“窝工”。由于可以从农村招用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劳动力招工难和不稳定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也改变了施工队伍结构,加强了施工项目(第一线)用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建筑施工劳动生产率长期徘徊的状况得到了改善。农民工和临时工到企业中来,既不增加企业的负担,又不增加城市和社会的负担,因而大大节省了福利费用,减轻了国家和企业的负担,适应了建筑施工项目用工弹性和流动性的要求。施工企业用工的变化,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了机会。
按劳动分工和工作岗位的不同,工程建设施工企业人员可分类如下:
(1)生产工人。指直接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员。如:瓦工、抹灰工、木工、起重工、施工机械驾驶工、安装工、辅助工以及构件生产、建材加工、机修工和运输工等。
(2)学徒工。指在熟练工人指导下,在生产劳动中学习技术,享受学徒待遇的人员。
(3)工程技术人员。指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有工程技术能力和职称的人员以及专业管理人员。
(4)管理人员。指在企业中从事行政、组织、财务等一般管理工作和政治工作的人员。
(5)服务人员。指服务于员工生活或间接服务于生产的人员。如食堂工作人员、托儿所保育员、负责职工教育的教师、卫生保健人员、门卫人员、勤杂工等。(www.xing528.com)
(6)其他人员。指由企业发给工资,但与企业生产或工作基本无关的人员。如脱产学习、长期休病假、外援、派往外单位工作的人员等。
工程建设施工企业人员的构成,有别于其他产业,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主要特点是:
(1)员工队伍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一方面,国有和集体施工企业近些年来吸引了大量大、中专学生,原有员工队伍也由于在职教育的发展,学历水平有所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乡镇、农村的大量劳动力涌入施工企业,并逐步成为施工第一线工人的主体,生产工人的文化素质呈下降趋势,企业员工队伍的文化素质进一步表现为多层次的不平衡状况。
(2)生产工人平均技术水平降低。由于五六十年代参加工作的老工人先后退休,60年代末和70年代参加工作的中青年工人大多走上管理岗位,生产第一线工人已变成以农民工为主体。他们一般没有经过正规技术培训,且每年流动、轮换比例很大,对施工工法、操作规程、质量要求都很不熟悉,从而导致了工人实际技术水平的下降,给企业质量管理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同时也带来了繁重的技术培训任务。
(3)企业劳动关系和劳动用工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和集体施工企业的固定工制度已取消,代之而起主导作用的是劳动合同制,辅之以临时工、季节工制度;同时,管理人员也大都实行了聘任制。对农村建筑队和私营施工企业,企业和员工类似于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这就给企业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员工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如何加强工人阶级阶级意识教育和国家主人翁教育,如何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好企业的新课题。
(4)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及员工队伍构成的变化,新形势下的建筑员工队伍在保持新中国建筑工人四海为家、不畏艰苦、团结协作、精益求精、克己为人的优良思想传统基础上,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他们拥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心社会稳定和与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本企业的生存发展,思想上趋向务实,并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新中国建筑工人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部分员工也沾染了某些不良风气,这就大大地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