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团队人数越多,合作难度越大的原因?

团队人数越多,合作难度越大的原因?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惰性的概念起源于德国心理学家林格曼在1927年的实验研究。他在研究中首次发现,团队成员的平均贡献率会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后来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林格曼效应。遗憾的是,当时林格曼并没有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的重点,直到1972年施泰纳才对这种现象做了进一步的研究。简单说,人越多,个体的效率越低。

团队人数越多,合作难度越大的原因?

让我们了解一个概念:社会惰性。

社会惰性的概念起源于德国心理学家林格曼(Ringelmann)在1927年的实验研究。他在研究中首次发现,团队成员的平均贡献率会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后来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林格曼效应。遗憾的是,当时林格曼并没有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的重点,直到1972年施泰纳(Steiner)才对这种现象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将这种随着团队成员数量的增加,个人努力程度下降,个体在团队中的实际表现与潜在表现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称为社会惰性。他认为,社会惰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过程丧失,即团队活动中存在着不恰当的互动过程,其中包括两大内容:(1)协调性丧失,即当群体规模扩大时,成员之间的工作联结点增多,工作协调的难度增加,出现相互干扰,导致成员无法尽全力或力量互相抵消,这样合力作用无法实现;(2)动机性丧失,即群体工作中,个体的工作动机水平比单独工作状态下要低,这样个体的努力与贡献程度就会下降。他还认为,个人努力程度的下降也有可能是两种过程协同作用的结果。

简单说,人越多,个体的效率越低。

人少了做不成事,人太多效率又会低。这才是我们为什么需要管理最重要的原因。(www.xing528.com)

前面已经提到,组织行为学者统计过,传统行业最佳组织规模是30人左右。这是因为一个管理者的最佳管理幅度是5个下属,而最有效率的管理层级是两层,也就是说管理的5个下属每个人再管理5个下属,这样,团队是1+5+25=31人。这是一个大概的说法,但道理是确定的。如社会惰性里所描述的,群体人数增加之后,层级导致信息传递等协调性丧失;又因人多无法显出个体的能力表现使得个体动机下降。这是普遍的人性

图53

很多种激励制度创新,都是在想办法把大团队整成小团队,或者说是在大团队里打造能够以小团队模式来展开激励的小团队,最典型的是阿米巴、合弄制,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惰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