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就有了人类的交换活动。最初的交换只是简单的物物交换,后来发展到商品交换,商业由此产生。商业的产生是交换的需要,而交换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分工的产生和深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要了解商业,必须了解交换;了解交换,首先要了解分工。
1)分工
小故事
一段古埃及的传说
在尼罗河的下游,居住着两个农夫。他们一个擅长育种,不喜欢种地吃苦;一个则是种地的好手。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两人分工合作,由育种人专门为种地人供良种,秋收以后,种地人按一定的比例偿还稻谷。这样的分工合作对双方都有好处。
(1)分工的概念
分工是指人类在经济领域中为进行合理的劳动,从而对各种劳动进行的社会划分并使其独立化、专业化的做法。分工的不断深化,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又对社会经济结构和人类交往、商品交换体系的演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分工的类型
①根据分工依照的不同依据,可以将分工区分为自然分工和技术分工。
自然分工的分工依据是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其特点是纯生理基础上产生的分工。自然分工早在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公社内部就已经存在,是纯生理基础上产生的分工。如男子从事渔猎,女子从事采集等。
技术分工的分工依据是一定的技术准则,其特点是这种分工使产品由不同工种的劳动者制造的局部产品所组成。如车工、钳工、电工等。
②根据分工影响的范围不同,可以将分工区分为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
内部分工影响的范围在经济体内,它使得同一经济体内不同工种的劳动者相互配合或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完成整个操作过程,从而加强内部协作具有了必要性。如家庭内部的分工、手工工场内的分工、企业内部的分工等。
社会分工影响的范围为全社会,是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如把社会生产划分为工业部门、农业部门等,把工业再分为轻工业、重工业等。
小链接
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相互联系:内部分工导致了社会分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内部分工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的专业化,而生产专业化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与内部分工虽然有许多相似和相互联系之处,但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第一,社会分工中独立劳动发生联系是因为生产者各自的产品都是作为商品而存在的,而内部分工的劳动者彼此的劳动成果不作为商品,而是作为经济体内部各种劳动的共同产品。
第二,社会分工以不同劳动部门产品的买卖为媒介,而内部分工则以劳动力的结合使用为媒介。
第三,社会分工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之间为前提,而内部分工则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经济体中为前提。
(3)分工的客观必然性
分工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一般来说,主要是由资源的制约、提高技术熟练程度和提高效率的需要所决定的。
①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往往不可能占有其所需的一切资源,因而受资源条件的约束而进行分工就成为必要。
②分工往往可以增进效率,促进经济整体的发展。社会分工的优势就是让擅长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使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大大缩短,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2)分工是商品交换产生的基础
分工是交换产生的基础,分工促进交换的发展。内部分工产生内部交换,社会分工产生社会商品交换。
迄今为止,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推动下,人类共经历了3次社会大分工,且每次大分工都推动着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在分工的推动下,交换的形态从物物交换到商品交换再发展到现代的商品流通。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物物交换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游牧部落出现后,它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他原始部落多,而且种类也不同。于是,在农业部落与畜牧业部落之间便出现了物物交换。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内涵见表1.1。
表1.1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内涵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商品交换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指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原始人劳动经验的积累和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原始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和独立化,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内涵见表1.2。
由于物物交换(W-W)受到时空的限制,交换双方需求的不一致,数量的不平衡,严重地影响交换的顺利进行。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和等价物也随之出现,从而为商品交换的扩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货币的出现,不仅使交换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交换的数量增加,而且使交换产生了质的飞跃,将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这就为商业的产生创造了前提条件。以货币为媒介的优势及原因见表1.3。(www.xing528.com)
表1.2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内涵
表1.3 以货币为媒介的优势及原因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商业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发生在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业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分离。这次分工产生了商业。
商品交换起初是由商品生产者自己承担的,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均自己负责产品的销售与必需品、原材料的购买。随着生产的发展,交换的任务越来越繁重;货币的产生使交换空前活跃。从规模上、数量上、地域上和频率上商品交换都进一步扩大,同时使得生产和交换在时间、空间上的矛盾以及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三大矛盾日益突出。生产和交换的三大矛盾见表1.4。
表1.4 生产和交换的三大矛盾
实际的需要呼唤着专门从事交换的自然人和一种新的行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分工突破了生产的范畴,出现了第三次分工,即商业从产业部门中独立出来。于是,产生了一个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经济行业——商业。同时,创造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商品交换的阶层——商人。
商人作为一个阶层、一个阶级的出现,商业作为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独立的经济部门,构成了社会经济运行不可分割的整体,标志着商品交换发展到新的历史时期。
小知识
必须明确,商业从生产中独立出来,使商品生产者摆脱了很大一部分交换事务,但并不能完全替代生产者的交换职能。因为商业独立出来以后,仍然有一部分买卖活动在生产者之间或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直接进行,因此,即使是在商业比较发达的今天,仍然存在着一些不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如直销)。
3)商业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
(1)商品交换发展的3个阶段
商品交换从产生之日起经历了简单的商品交换—简单商品流通—发达的商品流通即商业3个阶段。其中,简单的商品交换表现为直接的物物交换(W-W),这是商品交换的原始形态。商品交换表现为连续不断的过程,即商品流通。它又分为简单商品流通(W-G-W)和发达商品流通(G-W-G′)两种形式。商品交换发展的3个阶段见表1.5。
表1.5 商品交换发展的3个阶段
想一想:
商业与简单商品流通的共同之处有以下几点。
第一,两者都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基础之上。
第二,两者都是由买和卖两个独立的环节所构成的。
第三,两者都要以货币为媒介。
(2)商业作为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有着自身的流通特点
商业作为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与简单商品流通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①流通形式不同。商业与简单商品流通形式比较见表1.6。
表1.6 商业与简单商品流通形式比较
②流通目的不同。在简单商品流通中,卖是为了买,交换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新的使用价值。商业活动中商品交换的目的是使货币增值,买是为了以后的再卖,通过一买一卖获得比投入流通中的货币更多的货币。
③当事人不同。简单商品流通主体由商品生产者直接充当,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④体现的经济关系不同。简单商品流通中无论是卖还是买,均体现生产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直接的经济关系。而商业则由于其中介地位,割断了生产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关系,体现了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多重的经济关系。
想一想:
商品交换产生的前提与商业产生的前提
商品交换有两个前提:一是社会分工;二是明晰的产权制度(承认对方是商品的所有者)。而货币的使用和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交换的专门产业,就是商业。货币产生和商品交换是商业产生的两个前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