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全球产业链出现了严重的“断链”现象,对中国经济造成了重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2月、3月和4月,中国发电量累计增长分别为-8.2%、-6.8%和-5.0%,从一个角度显示出中国经济在疫情防控期间出现的严重局面,并且随着疫情的缓解和“复工复产”的推进正在得以改善。
“断链”的原因至少有四个方面。一是消费端断崖式萎缩。疫情期间,很多国家都实施了“封城”措施,禁止社交集聚,餐饮、娱乐等消费场所关闭,直接导致链接消费端的链条断裂。众所周知,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面向最终用户。这一最终用户的“突然消失”,使得以销售为核心的消费型供应链大范围崩塌。表现在我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累计增长的数据就是:2020年2月-13.0%,3月-11.7%,4月-9.9%。二是原材料供给严重不足。2020年2月以来,全球原油价格暴跌,石油公司没有利润,纷纷封存油井,导致全球石油产出下降。国内以煤炭为例,往年的1—3月都还是北方地区的低温季节,煤炭的需求量较高。但是2020年,国内原煤产量累计增长2月为-6.3%,3月为-0.5%,4月为1.3%。其原因之一是很多矿工被隔离在家,采掘一线工人数量不足。三是零部件制造商供给困难。从国际上看,由于中美贸易战和疫情的叠加影响,很多零部件供应商对中国制造企业的供应出现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困境,并且这种困境还在加剧。从国内看,尽管2020年2月3日起,国内一些疫情不太严重的地方开始复工,但是从家乡返回工作地点的从业人员大部分还要隔离14天才能正常上班,使得很多国内零部件供应商的生产组织困难,产品供应不足。四是全球空海运大范围禁航。从湖北武汉的“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到全球大流行病,全球物流领域经历了从以中国海空港为起运港的“断航”到全球范围的“断航”的演变,全球供应链遭遇21世纪前所未有的“断链”。典型事例有:因为油轮停运,美国墨西哥湾产出的原油出现高额存储成本,进而导致原油WTI指数出现史无前例的负数。表现在国内,全国货运量累计增长2月为-21.9%,3月为-18.4%,4月为-13.7%。(www.xing528.com)
从产业来看,在世卫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努力下,全球目前基本的粮食、医药和能源供应链得以保证,互联网产业得以较快提升,而其他线下产业或多或少遭遇供应链“断链”的困扰,至少有30%的从业人员无法满负荷工作,失业率将达到21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