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多层次的激励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在线教育试点
基于在线教学的特有优势,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政策上进行有力推动,同时在线教育服务在技术进步与资本支持的双重驱动下日渐完善,教育在线化势必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教育事务主管部门应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以提升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教学信息化与数据化为导向,以实践应用结果为参照,有序推进在线教育试点。
尤其需加强顶层设计,例如由教育主管部门及顶级高校筹组评估委员会,甄选在当前技术水平下适合开展在线教育的学校、学科与具体课程;同时建立多层次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开展在线教育试点的单位或个人予以逐层激励。高校管理部门则应当在课程设计、辅助技术、教工培训、政策引导等层面提出针对性的转型方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在线教育时代做好充分的准备。
由于线上教学在短期内尚无法完全取代线下教学,因此,现阶段推进在线教育的主要模式,仍将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寻求将在线教学合理嵌入传统教学的模式,促进不同教学形式间的有机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高效的教学管理。
为有效加强在线教学的应用与管理效果,建议建设统一的综合性在线教育平台,有机整合课程教学、答疑解惑、作业管理、讨论社区等教学内容,提供多元的教学服务项目。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潜在价值,有的放矢地优化在线教学的应用效果,建立规范性、标准化的课程模板,作为推进在线教育的参考依据。
3.建立全国性的高校课程互认联盟,优化整体教学质量
在线教育技术的发展,令异地接受教育成为可能,高校间加强交流合作,实现课程互认,将大幅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建议由来自全国的211大学联合成立跨校际的教学联盟,实现部分课程的互通互认,这将有利于高校发挥各自的学术专长;同时鼓励学校在优势项目上寻求差异化与个性化,实现资源互通、优势互补,从而提升联盟内部的总体教学质量,这有利于国家进一步普及教育,提升平均教育水平。
联盟内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条件,甄选一系列的优势课程,经学术委员会评定后加入课程互认体系。学生可通过在线教育平台修习校际相互认可的课程,通过考试后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学分,同样计入毕业所需的总学分。社会人士亦可通过修习互认课程,获得教育部认可的共享网络学位,待条件成熟后,可考虑将网络学位转变为高质量学位。由于涉及课程互认与学分换算,因而亟待建立相对统一的教学流程及评估标准,建议通过统一的在线教育平台,开展异地异校课程互认的实践与尝试。
4.将在线教育尽快融入学历教育系统,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www.xing528.com)
在线教学具有节约社会资源、教育形式多元、可重播录播点播、适合传播分享等优势,但与此同时,其在现行技术条件下的一大痛点是切断了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联系互动,缺少线下授课的课堂互动氛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建议参考英国与澳洲大学的“模块(module)”系统,由教学管理部门与任课教师共同探讨,根据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与实际需求,建立分割化、模块化、单元化的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学位、学科、课程的特点及需求,将每门课程分割为讲座、案例讨论、团队作业、个人辅导等教学模块及测验、论文、宣讲、展示等评估模块,并根据不同模块的特质,嵌入多样化的线上教学技术,将线上与线下教育有机结合,实现不同教学形式的优势最大化。
5.加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能力,建立灾备系统与应急响应机制
疫情初期因用户激增所导致的在线教学平台技术性崩溃现象,体现出平台服务商相对缺乏对于潜在问题的预判能力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在线教育应成为教育行业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预案,要建立“灾备系统”,建立应急响应机制,提出解决预案与操作流程,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及对潜在问题的预判能力。
在线教学平台服务商们应当有能力预判到因全面开展在线教学所导致的用户爆炸性增长现象,以及接踵而至的计算资源与带宽的全面承压问题,并提前设计应急预案,通过动态调配云计算的算力与带宽资源来应对突发性的需求量变化,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各院校管理部门则需要针对逐步发展的在线教学预设各类极端情况与相应预案。可借鉴公共卫生管理模式,按不同安全级别设计应急方案,以备在疫情出现后迅速有序地将线下模式平稳转换为(部分)在线模式。学校管理部门要建立网课管理的规范性条例,对教师开展在线教学的常规性培训,保留适合网课的设施与场地,或提高切换效率。
【注释】
[1]原文发表于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安泰研值》2020年7月7日。
[2]课题组成员:陈宏民,顾颖,谢天,潘宇超;通讯作者:谢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