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安吉尔·古里亚曾说,如果人工智能没有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和包容性,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所谓“包容性”的价值观,就是寻求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各类人群能够公平合理地分享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增长。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如果忽视其包容性,不考虑为全体人民服务,开发负责任的、对社会有益的人工智能,构建包容性市场,就有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具体如下:
1.“机器换人”冲击劳动力市场,引发就业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效应。第一种是劳动力替代效应,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未来10~20年,人工智能可能使9%~47%的现有工作岗位受到威胁,重复性任务和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岗位需求从目前的40%下降到30%。低技能劳动力,甚至是从事程序化较强工作的中高技能劳动力都将面临失业的风险。第二种是技术进步效应: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进而拉动相关岗位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本身就可以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而如果不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包容性,劳动力替代效应将占据主导,短期内将会使得大量工作岗位消失,由此社会将面临大规模结构性失业问题。(www.xing528.com)
2.“数字鸿沟”分化不同人群和地区,扩大贫富差距
如果忽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公平性和普惠性,在基础设施建设、算法设计、数据获取和反馈,以及商业化开发方面都过多地向高收入人群和发达地区倾斜,那么低收入群体和相对落后的地区接受人工智能赋能的程度就会相对不足,进而可能产生“数字鸿沟”。长此以往,低收入人群和相对落后的地区就可能会被排斥在人工智能技术所构建的新市场体系之外,难以融入其中进行价值获取和价值创造,最终使财富分配格局进一步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以我国为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高校也集中于这些地方,使得这些地区的人们能够优先参与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新经济,获得经济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升,而对于其他地区的人们,他们的这种机会可能变得更少,从而进一步加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