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玉门市委党校 陆迎萍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甘肃省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发展黄金期,甘肃省要打开西部之门,将西部地区转变为改革开放的新前沿,通过向西开放、与世界对接,使西部地区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要素,在互联互通中实现互利互惠,为未来发展夯实基础、提供支撑。
一、甘肃省的优势
1.通道区位的优势。古丝绸之路横贯甘肃省东西全境1600多公里,历来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咽喉要道和商埠重地,也是我国与亚欧各国能源、通信传输的必经之路,“黄金通道”优势十分明显。
2.资源禀赋的优势。甘肃省不仅拥有矿产资源优势,还拥有文化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优势、能源资源优势、科技资源优势,在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科研及创新实力。
3.人文地缘的优势。甘肃省同中亚、西亚各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同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渠道不断拓展、友好关系日益密切,进一步扩大向西开放、不断加强合作交流的基础良好。
4.战略平台的优势。甘肃省现在拥有兰州新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三大战略平台。其中,兰州新区2013年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62亿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去年实施项目329个、完成投资293亿元;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祁连山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两江一水”治理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正在陆续实施,成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重要依托和强劲支撑。
5.产业基础的优势。甘肃省已形成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化工业、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同时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深化产业合作方面潜力巨大。
二、甘肃省产业的转型升级
1.不断加快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建设。目前,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兰州至宝鸡客运专线,兰州至张掖铁路三、四线,连霍高速改造等工程已全面启动。新亚欧大陆桥国家列车编组站、兰州敦煌直飞阿拉木图等中、西亚国家的航线正在筹划中。此外,酒泉至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西气东输管线、油气管道等能源战略通道已初步形成。
2.构建产业发展的新格局。甘肃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六成;同时,甘肃省又“十年九旱”,70%的耕地是山旱地。农业结构不调整,全面小康就是一句空话。甘肃省从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入手,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挖潜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此,甘肃省因地制宜地着力培育以草食畜牧业为主的循环高效农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节水高效农业、以优质林果为主的区域性特色高效农业,以及以马铃薯、中药材、现代种业和酿酒原料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
根据区域产业的特色与实际,甘肃省以技术改造升级为驱动,着力打造符合现代产业分工、具有竞争优势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以酒泉钢铁(集团)公司为例,作为甘肃省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酒钢近年来积极探索产业间低碳高效耦合发展路径,做大做强钢铁产业,做大做优非钢产业,形成了产业多元发展新格局。随着转型步伐的加快,酒钢这家拥有58年历史的老企业正焕发出新活力。酒钢只是甘肃省传统工业企业加快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甘肃省正加快培育平凉煤电化冶、庆阳石化煤电化冶材,酒泉装备制造、新型煤化工,嘉峪关冶金新材料,金昌有色金属及精细化工等10个千亿级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强筋壮骨”的同时,有望再造一个新的甘肃省工业。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甘肃省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甘肃省已规划建设了嘉峪关特种钢材产业示范基地、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兰州生物产业基地、金昌新材料示范基地等10个战略性产业示范基地。上半年,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0.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6个百分点,仅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就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订单额117亿元,同比增长80%。
加快培育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一直是甘肃省经济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甘肃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甘肃省正着力培育壮大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支撑力度。
三、甘肃省的生态治理
脆弱的生态环境依然是甘肃省发展的掣肘,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甘肃省面临的压力不小。2013年12月,国务院通过《甘肃省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了“甘肃省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定位。(www.xing528.com)
在甘肃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河西走廊地区的生态保护直接关系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祁连山是整个河西走廊地区生态安全的命脉。甘肃省正在部署构建河西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以水源涵养、湿地保护、荒漠化防治为重点,包括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流域生态治理,加强北部防风固沙林体系建设,建设绿洲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新能源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等内容。
改善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关键在于“护水”和“治沙”,走绿色发展之路。
在武威市,“下山入川”的生态移民工程兼顾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正得到有效保护。这种保护的意义在于化解农牧民发展生产与祁连山生态保护之间的突出矛盾,同时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在民勤县,沙漠得到有效治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也在发生转变。治沙的同时,民勤也在不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民勤还积极发展节水的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守住了沙漠隔离带就守住了丝绸之路,守住了中国大陆向西的通道。在张掖市,黑河湿地保护再现古甘州“半城芦苇,半城塔影”美景。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形成张掖绿洲。20世纪90年代初期,张掖开始黑河湿地的保护工作,将其列为自然保护区。201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坚持绿色发展,是张掖市长期探索找到的发展之路。生态是张掖最大的特色,这是由河西走廊地区生态环境的基础性、脆弱性和独特性决定的。张掖把建设生态功能区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出区域生态的比较优势。在酒泉市,借助丰富的风、光资源优势,新能源产业发展规模效应不断凸显。目前,酒泉市风电开发总规模达到1020万千瓦,光电开发总规模达到3294兆瓦,风光电并网总装机占到甘肃省电力总装机的20%。这里已成为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
四、制约甘肃省的其他因素
1.经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特别是工业经济对资源性产业和重点企业的过度依赖尚无明显改变,原材料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80%以上,探索新型工业结构势在必行。
2.甘肃省并未发挥出与西北五省的比较优势。目前,甘肃省与西北其他省份之间产业分工与协作的效益尚不明显,产业优势也未能充分发挥。
3.甘肃省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当地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生态保护,但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并未彻底改观,环境承载力低仍然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短缺和荒漠化问题依然突出。
4.贫困问题增添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难度。甘肃省“底子薄、包袱重”,在全省58个贫困县中,30个县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一些重要生态功能区群众成为“生态贫民”,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5.甘肃省尚未形成强有力的文化旅游产业。尽管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通道,但这一功能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与开发。
五、几点建议
1.借鉴以兰州新区为代表的战略平台在承接产业转移、引进新兴产业方面的举措。甘肃省在承接什么样的产业、怎样承接转移的产业,以及建立何种经济结构方面仍处于摸索阶段,需要各地结合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省里统筹协调。
2.避免可能出现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要立足全省,面向西部、全国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好科学规划与协调,力促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与流动。
3.“反弹琵琶”的发展思路值得重视。甘肃省的经济结构以农业和重工业为主,经济结构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矛盾。“反弹琵琶”,就是要探索经济欠发达但资源较为富集地区率先发展、超常规发展的新路子,利用环境条件发展文化产业、旅游服务、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
4.尽快建立长期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国家需要加大对甘肃省生态建设的投入,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加快建立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筑牢生态屏障,为繁荣丝绸之路经济带夯实产业支撑。
5.在文化建设方面应增强统筹,实现区域联动。一方面,需进一步积极主动地找准自身定位,融入国家战略,与丝路沿途其他省份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要发挥好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叠加效应,协调好省内不同板块的发展步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