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华亭县委党校 杨其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是“全面”的小康,是不分地域的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小康。
目前,华亭县最大的任务,就是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按照国家制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5大类39项新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初步估算,我县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0%左右(全市为62.76%,最高的崇信县为72.73%,最低的庄浪县为60.98%),与全面小康目标相差近30个百分点。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仅达到6177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9892元的62%;城乡居民收入比高达3.5∶1,与小于或等于2.8∶1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就是解决贫困问题,而解决贫困问题最有效、最直接、最正确的途径就是实施精准扶贫,让最贫困的人脱离贫困。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清醒认识当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两小两大”“两易两难”“两重两轻”问题。
“两小两大”:一是任务小、难度大。虽然华亭县贫困人口减少到5125户2.12万人,贫困面下降到16%,但攻坚突破的难度更大。特别是有6个乡镇57个村4535户1.88万人生活在关山林缘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88.7%。这些地方立地条件较差、基础条件薄弱、经济发展缓慢、群众脱贫致富缺乏信心,等、靠、要的思想非常严重。同时,华亭县不是国扶和省扶重点县,每年争取的专项扶贫资金只有1000万元左右,不足国扶县的三分之一,每年扶贫资金缺口近7000万元,这无疑给推进扶贫开发带来了很大困难。二是区域小、责任大。一方面是发展责任。华亭县行政区域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在全省全市来说算一个小县,但同时又是全省的能源大县、全市的经济大县,在陇东能源化工基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在别人看来,华亭县向来是富县、强县,如果不能尽快消除贫困、率先建成小康,就对不起自己的经济基础和资源禀赋,就会辜负组织的期望和群众的期待。另一方面是国土责任。随着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和煤化工企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引发的地质塌陷、植被破坏、水体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全县20%左右的国土处于不安全区域,如果处理不好开发与治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我们就会陷入“矿殇”“城殇”的历史悲剧,使城乡群众陷入先兴后衰的资源型城市发展宿命。从这两个角度来看,我们要更好地肩负起发展责任、国土责任和历史责任,就必须尽快消除贫困、顺利实现小康,特别要做好突围、转型、接续、升级的文章,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二、全面深化改革,核心是解决突出问题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对华亭县而言,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正确方向,把上级任务承接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6个方面15个领域60项具体任务,勾画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目前,中央已先后启动了简政放权、财税金融、农业农村、对外开放、民生保障等39项重点改革,省市也紧跟中央步伐,实施了一系列相应的具体改革措施。要承接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出台的各项改革任务,对上级已经出台具体政策的要对标执行,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地实施;对符合上级要求、条件成熟、已经看准的改革事项,要认真超前谋划,积极做好对接。同时,还要鼓励乡镇部门和基层群众,从创新一个提高工作效率的办法、探索一个工作推进的具体抓手、破解一个制约工作开展的难题、提出一个体制机制方面的建议入手,大胆改革创新,实现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把瓶颈制约破解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渗透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对于华亭而言,就是要下功夫解决好市场资源配置不活、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乏力、文化产业开发水平不高、财税收支不平衡、社会保障均等化进程缓慢、生态环境压力巨大“八大突出问题”。要在借助上级改革政策东风的同时,像实施“精准扶贫”那样,担负起责任,制定硬措施、硬办法,扎实推进各项改革。
三是坚持市场取向,把发展环境创造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只有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才能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当前,我们要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问题,在大力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大对旅游、文化、小微企业的财税、金融信贷、放宽准入等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市场配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营造开放规范的市场秩序,真正将市场活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www.xing528.com)
四是坚持群众意向,把社会关切回应好。在改革中,要坚持把倾听群众呼声、广纳群众真言、保障群众利益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始终,坚持做到群众需要什么,就建立什么,抓什么;群众反对什么,就破除什么,改什么,切实增强群众的参与度,确保群众的满意度。
三、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学法用法守法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里程碑,行进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进入了全新的“法治时间”。全面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为全县各项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保障,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引导和督促全县各级党员干部争做尊法、学法、用法、守法的模范,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示范带动广大群众这一“最大多数”,共同促进公平公正、安全安定。
一是做尊法的表率。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曾说:“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当前,我国正经历空前深刻的社会变革,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稳定的秩序,在各方竞逐的市场领域维护公平的规则,在思潮碰撞的价值世界坚守文明的底线,就必须织密法治之网、强化法治之力,“以律均清浊,以法定治乱”。只有依靠法治,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我们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民族复兴筹、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二是做学法的表率。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法律作为修身养性、干事创业、做人从政的必修功课,带头学习宪法,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与尊严,把权力置于宪法法律之下。学习法律,首先要做到遵守宪法,学习宪法。同时,要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自觉厘清思想认识的误区,消除一切权大于法、以权压法的错误观念;还要认真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搞清楚法律的要求和尺度,进一步提高依法开展工作的能力。
三是做用法的表率。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要坚持依法决策,在研究重点工作、重要问题和重大事件时,必须把遵守法律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做到不走法律程序不讨论、不经合法审查不通过,实现决策的规范化、科学化。坚持依法行政,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作出具体规定,进一步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堵塞执法漏洞,切实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形而上学,打着法律的幌子刁难、欺骗、恐吓群众等问题。坚持阳光司法,支持司法机关从学习、制度、实训、保障等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司法工作能力。在案件办理上,坚持只服从法律,只服从事实,做到不偏不倚、不枉不纵、秉公执法。
四是做守法的表率。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不犯罪,但难免一辈子不违法,比如开车闯红灯、胡乱穿马路、传播假消息,等等,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问题,实质上都属于违法行为。各级党员干部要把守法当作一种职责来履行,时时处处以宪法、法律为准绳,从自身做起、从小节做起,严格遵纪守法、严格依法律己、严格规范言行;把守法当作一种习惯来培养,牢固树立守法意识,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自觉自愿守法守纪,不逾规越矩;把守法当作一种权威来捍卫,对破坏法治、触犯法律的人和事,要挺身而出,仗法直言,敢于斗争,以实际行动维护法治的尊严和权威。同时,全面实行“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深入开展法律“八进”活动和“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企业、单位)”创建活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依法表达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劳资关系等方面的诉求,在法律的框架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争做遵法守法的公民。
四、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做到“三严三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体现着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政治品格,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明确了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为加强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