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凉回族产业:丝路传承与新机遇

平凉回族产业:丝路传承与新机遇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共崆峒区委党校张文军平凉市位居古丝绸之路东端,是西出长安的第一个大型驿站,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在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下,平凉市开发回族特色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中国成立后,平凉回族在人口、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发展,2013年,全市回族人口16.1万,占总人口的7.1%。(二)平凉回族传统经济平凉自古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平凉回族产业:丝路传承与新机遇

中共崆峒区委党校 张文

平凉市位居古丝绸之路东端,是西出长安的第一个大型驿站,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平凉也是甘肃东大门,连接三省六市的门户要地,是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下,平凉市开发回族特色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平凉回族的形成与回族传统经济

(一)平凉回族的历史

平凉作为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伊斯兰教传入平凉是从唐宋时期回族先民在平凉活动而开始的,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至明清时期,伊斯兰教在平凉打下了根基。历史上,居住在平凉的回族人口虽在历次战乱中遭受磨难,但总体上呈增长态势。新中国成立后,平凉回族在人口、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发展,2013年,全市回族人口16.1万,占总人口的7.1%。

(二)平凉回族传统经济

平凉自古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自汉代起,中外交流之商品均由此道出中原。到了唐代,西域特产核桃胡椒、苜蓿等农作物和大量的牛、羊、马等均经平凉传入内地,并在当地有销售。从元代到清初,是回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的一段历史时期,元代的发展为后来该地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进入了回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回族商业经济的某些领域形成了一些规模较大、带有连锁经营特征的商号,形成了大商人规模经营与小商小贩分散经营并存的格局。平凉白氏家族设立的文茂祥商号,独揽陇东地区的京广洋货生意。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平凉市回族经商传统受到影响,改革开放后,平凉的回族经商活力再次被激发,形成了以个体经营为主的传统小商贸经济,以皮毛贸易为主的畜牧业,以及家族式的乡镇企业。

(三)回族具有强烈的经商理念

1.经济观念深受伊斯兰教义影响。回族人以经商为荣,他们善于开拓、不安现状的心理素质来自于伊斯兰教义中的经济思想,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勤奋工作、自食其力的经济活动都是教义加以肯定和鼓励的,这样在赢得人们对宗教拥护的同时,也促进适应当地条件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

2.民族文化支配回族的商业道德。伊斯兰教文化认为人人都不择手段地追求利润,不顾道德约束,那么这些得到的利润也会被追求利润过程中种种负面的外部性所最终消耗。因此,当回族商人在经商的过程中面对“义”与“利”的矛盾冲突时,伊斯兰教义当中的义利观念起着核心作用。

3.自然环境对回族经济的影响。从历史上看,回族人的经济活动多沿交通要道和枢纽开展,尤其在西北地区回族商人曾经在“丝绸之路”上占据要冲。以平凉的自然环境为例,回族所占据的耕地有限,土地又不适宜耕植多种农作物,因此回族从农业基本转向了小商业。

二、对平凉市回族经济发展分析

(一)平凉回族所处地理空间

平凉回族现居住地深处中国内陆腹地,属于经济欠发达区域。主要呈现出几个特征:第一,该地区相对远离沿海沿江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处于区位劣势。第二,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贸易进出口成本高。第三,城市化程度低,没有形成空间上的产业集聚。

(二)产业结构对回族地区的影响

从平凉现有的回族从事产业分析,产业总体规模小,尽管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高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但没有第一产业做支撑,而第三产业比例的偏高只是在总体规模中占较大比例,并且在第三产业中占绝大多数的是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的清真餐饮业、清真食品加工业和屠宰业。以生产要素的分配来看,回族地区的经济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些行业进入门滥低,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三)回族传统经济发展类型

平凉市自古以来就是回族小商业发展繁荣的区域,现今回族小商业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回族地区发展得更为活跃,主要涉及领域有餐饮、民族用品、小商品加工运输等,形式上主要以个体经营为主。这种发展类型反映出回族地区的鲜明特点,但发展现状令人担忧,由于规模较小,经营环境并不优越,因此存在许多卫生问题。受到回族传统文化的引导,小商业的发展通常局限于本地,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无法实现较大的提升。(www.xing528.com)

皮毛贸易是回族地区传统经济常见的发展类型,从明代开始至今,这种发展类型从未中断。曾经被平凉引以为傲的皮毛产业,在改革开放初期诞生过30多家年产值过千万的皮毛商贸公司,有数以千计的家庭皮毛加工作坊。但这种家庭作坊式的公司,缺乏现在经营管理理念和风险防控意识,在市场化的进程中逐渐被市场淘汰,

三、借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开发回族特色产业

(一)优势分析

首先,平凉是以回族为主的穆斯林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具备丝绸之路的宗教信仰、民族地域认同和交通便利;第二,平凉市区位优势明显,位居陕甘宁三省(区)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是连接周边6市13县的物流和区域交通枢纽;第三,平凉市的伊斯兰文化氛围浓厚,每年都有大量的信教群众前往麦加“朝觐”,对阿拉伯国家的习俗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比较了解,其中不乏具有经商头脑的人士以此为契机,开展国际商贸交流;第四,平凉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用品产业,以清真品牌为主导的产业优势明显。

(二)构建回族地区城乡经济发展新格局

1.建立合理的城乡分工格局。在乡村布局一些规模化、专业化的畜牧业产业,培育乡村专业化种养业能手,形成养殖业专业化、产业化生产基地。同时在城镇布局农产品加工部门、农牧业流通部门以及农牧业技术服务部门。这些部门主要负责农产品的深加工、销售以及技术服务,提高乡村农产品的附加价值。

2.在乡村农业生产部门和城镇加工、服务部门之间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回族地区城乡之间差距正在逐渐拉大,城乡之间正在由“非典型二元结构”向“典型的二元结构”转换,要避免出现城镇剥削乡村的现象,通过适当的政府干预,在城乡之间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3.建立通畅的城乡要素流动机制。目前,回族地区就整体而言,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城乡之间要素流动性低。未来城乡新格局的形成,还包括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流动,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政府要积极鼓励乡村劳动力进镇从事经营活动,更要鼓励城镇劳动力和资本流向乡村从事乡村产业化生产。

(三)打造以清真为品牌的特色产业

1.继续打响以“平凉红牛”为主体的品牌效应。紧紧围绕商贸、旅游、肉牛、果菜四大产业,发挥民族乡村各自优势,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初步形成了肉牛养殖、食品加工、建材、商贸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了百兴集团、景兴食品、伊通食品等数十家民族商贸龙头企业。借助“平凉红牛”品牌,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思路,形成养殖区带大户、大户带散养户的模式,建成了集试验、示范、育肥、贩运、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平凉红牛产业链条。在发展好黄牛养殖的基础上,着力抓好高档次、高品质黄牛产品的营销和推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回族经济文化圈的构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平凉的清真产业要打破单打独斗的传统思维模式,要与周边城市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尤其要与兰州吴忠等城市加强联合,打造联合舰队,共同创建一个平等互利的发展环境。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为横向发展策略,将我市的清真食品企业中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进行兼并或集中;二为纵向发展策略,把处于一个生产链条上的各个流程纳入企业的经营范围或将企业相对集中,从原材料的采集到成品的销售,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时机成熟后,可以利用平凉工业园区,筹建清真食品产业园。将经济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转变,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提高市场的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发挥好规模经济带来的各种效益。

3.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品牌宣传推介。目前,平凉市的清真产业依然属于较低层次,高技术含量不足。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要想争得一席之地,必须重视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发,重视产品品牌的宣传推介。目前,平凉市还不具备独自承办国际性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展会的能力,所以要加强与宁夏、青海、新疆等地的横向联合,使用对方的展会平台,使资源配置、宣传推介方面的作用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发挥。政府部门还应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帮助有实力和意愿的清真食品企业到海外建立销售网络和合作网络,面对面地对接国际市场,逐步培育我市清真品牌的知名度。

(四)开发回族文化产业和回族旅游业

当前回族文化休闲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穆斯林用品设计加工趋于繁荣,网络文化已经起步,其他文化业态也在探索中前行。平凉市回族要用好回族的历史文化资源,讲好“回族故事”,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回族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五)加强人才培养

要使清真品牌走向国际,必须要有一支具有国际营销能力的经理人队伍。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背景下,急需大量的国际营销人才队伍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政府应该积极应对,定向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