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凉市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

平凉市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市,就是以平凉城区为全市城镇体系龙头和核心,打造甘肃东部陕甘宁交汇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城镇体系最重要的载体。平凉市城镇居民与农民人均收入状况同时,一方面,平凉农民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说明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良好配置。同时,平凉市城镇化发展缓慢,拉力不足,无法大量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使得平凉市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压力较大。

平凉市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

中共平凉市委党校 朱炳前

平凉市是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在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规划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平凉城镇化的良好发展从微观上有利于平凉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从宏观上有利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同时,对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也有促进作用。

一、平凉市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平凉市在城镇化发展思路上,着力构建“1654”的城镇发展体系,在城镇化空间结构上,着力构建“一心六点两区四轴”的城镇结构体系,在推进城镇化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成效明显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1.城镇结构

平凉市,截至2013年年底常住人口208.67万人,城镇化率为33.04%,比全省城镇化率低7.09个百分点,比全国低20.69个百分点。

根据全市资源分布情况、城镇发展趋势、产业发展趋势,平凉城镇经济群布局为:建立起以中心城市为核心,6个县城为县域中心,36个重点小城镇为区域中心的层级分明、功能互补的市域城镇体系。层级布局结构为“一市、六城、三十六镇”的等级结构。一市,就是以平凉城区为全市城镇体系龙头和核心,打造甘肃东部陕甘宁交汇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城镇体系最重要的载体。六城,就是以华亭、泾川、崇信、灵台、庄浪、静宁6个县城为中心城市的卫星城,使其成为全市城镇体系的主要支撑点。三十六镇,就是以36个省市列重点小城镇为全市城镇体系的基本支撑点。

2.城镇定位

平凉市崆峒区作为甘肃东部的中心城市,以高新技术产业、能源化工产业、低碳能源建材业、仓储物流业和人文生态旅游业为主,突出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打造甘肃东翼、平庆经济区核心城市;东部的泾川县,作为平凉市的东大门,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疗养、商贸流通为主,东部的灵台县是陇东地区重要能源化工基地之一;中部的崇信县是国家重点能源基地,中部的华亭县以煤、电、化、运为主导产业;西部的庄浪县以发展农、林、牧、副产品加工为主,西部的静宁县以农副产品加工、物流和旅游产业为主。

3.人口结构

农业人口转变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之间人均收入差距的逐步扩大,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会逐步下降。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是一个重要的人口城镇化指标。

2013年平凉市人口及城镇化状况

由上表可以看出,平凉市的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在2013年为百分之三十多一点,说明平凉作为传统农业地区,大部分人口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上表所列的六县区中,崆峒区为中心城市、华亭县为传统能源大县,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灵台县、泾川县、庄浪县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都为百分之十左右,处于平凉市较低水平,说明三县作为传统的农业县,现在还是以农业为主,城镇化进程并不理想。

4.城镇居民与农民人均收入

城镇居民与农民人均收入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从下表可以看到,平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有较大提高,但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平凉市城镇居民与农民人均收入状况

同时,一方面,平凉农民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说明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良好配置。从另一方面来说,在改善人口流动机制的同时应该更加致力于农村的发展建设来提高农民的收入。

5.产业结构

平凉市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农业、工业、第三产业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着重点的发展建设。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341.9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1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146.58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118.23亿元,增长12.5%。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为22.5∶42.9∶34.6。

二、平凉市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平凉市城镇化发展现状中可以看出,虽然平凉市的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平凉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障碍。(www.xing528.com)

1.城镇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崆峒区作为平凉市中心城市,城市规模较小,首位度不高,虽然位于平凉市中部,但对平凉市其他县城、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是很显著。县城和中心镇规模普遍偏小,集聚度不够,聚集能力有限,在产业、技术、人才等方面无较强竞争力,发展潜力小。

2.区位优势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

平凉市就拥有较好的地理区位和经济区位。平凉市地处西安、兰州银川大城市几何中心,地理条件较适合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从表面上看,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地理区域上处于三者包围的态势,从而在投资上既受到三大省会城市强有力的竞争,又由于受到省级竞争与政策不通的影响,与陕西、宁夏的经济联系较差,似乎在经济发展上处于被包围的态势。

3.产业结构区分度不够,与甘肃其他城市存在同质化

近些年,平凉市围绕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开发,做大做强了能源煤化工、绿色畜牧、优质果品、人文生态旅游四大基地,以煤电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平凉市与甘肃东中部其他城市,特别是与庆阳市在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上区分度不大,存在同质化。

4.农业人口较多,人口转移压力较大

平凉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比例仅在30%左右,除崆峒区、华亭县外的其他五县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比例都为10%左右。庞大的农业人口无法转移,使得人均耕地有限,无法形成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力无法大幅提高。同时,平凉市城镇化发展缓慢,拉力不足,无法大量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使得平凉市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压力较大。

三、推进平凉市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县城和小城镇

平凉市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使平凉市区融入参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兰白核心经济区”“银川都市经济圈”经济合作交流具有独特的优越条件,平凉应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加强与三大省会城市的联系,大力发展“一中心两园区”的空间布局,形成聚集经济,提高平凉市区的经济辐射能力。现阶段平凉的广大区域还是农村地区,要大力发展县城和小城镇,提高城镇的服务能力,形成一批商贸型、流通型县城和小城镇,从而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2.遵循循环经济生态规律,科学制定城镇发展蓝图

要实现平凉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构想,要先转变观念。政府、企业、民众都要树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系统观、生产观、消费观价值观。在生产中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地利用高科技,尽可能地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3.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解决城镇化的资金问题

平凉城镇化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建设资金不足,需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来解决平凉城镇化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直接引资的方式解决平凉城镇化的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共同参与平凉城镇化建设,形成一个包括国家投资、地方政府投资、社会投资、个人投资和引进外资在内的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同时还要做好体制创新和改革,制定全方位的开放政策,挖掘各种潜力,构建多元化的小城镇建设发展机制。

4.加快制度创新,消除城乡分割,促进农村人口转移

平凉作为传统农业地区,农业人口庞大,在农村人口转移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应加快制度创新,消除城乡分割。要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障碍,深化改革,加快户籍、土地、就业、公共服务等综合配套改革步伐,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就业管理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5.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民生和提高民众幸福度

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加大城镇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力度,形成新型城乡空间布局。坚持把统筹城乡作为促进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切入点,以缩小城乡差距为根本,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应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联动发展”的思路,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推进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建成一批中心镇和新型社区,着力构筑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特色鲜明、设施共享、服务一体、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要做到强市与富民相协调,实现市强民更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