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的重要战略,其中国家治理现代化是重中之重

的重要战略,其中国家治理现代化是重中之重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四个全面”战略意义助力鼓劲“三个自信”。四个全面突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性、协调性、创新性特质。“四个全面”是当前引领中国发展

中共定西市委党校 令小雄 张富田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一并系统提出;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又辩证地阐述了“四个全面是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个全面”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系统性、开创性和实践性的理论特质。

一、“四个全面”表征了“三个自信”的理性实践维度

中共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对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一以贯之地承载强烈的实践使命。“四个全面”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把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正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四个全面”中的“全面”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整体观和联系性”,是唯物辩证法在当代中国实践的具体化,深刻地体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系统思想,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战略性,标志着党治国理政进入了新常态,体现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最宝贵的思想财富。

“四个全面”战略意义助力鼓劲“三个自信”。社会价值的重塑是在正确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为重塑当代精神信仰注入新的内容。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要求相契合,是我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三个自信”视界对接中的“四个全面”战略举措是立足于对当下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深刻自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全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价值观自信,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和前提,是追寻了170多年的“中国梦”在实践中能够顺利实现的保障。

二、“四个全面”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维

“服务导向型国家治理”的初步形成始于十六大。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对经济发展方式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进行了系统阐述。2004年温家宝总理首次公开提出“建立服务型政府”,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明确把“建设服务型政府”确认为政府治理的目标,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建设服务政府的内涵、重点、基本内容作了系统的论述,并从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三个角度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出了具体要求,由此我们看到从管制到服务的理念发生重大转变,国家治理理念也日趋成熟。这标志着政府治理整体框架的初步形成。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第五个现代化”,它从“硬实力”现代化建构转移到“软实力”现代化目标实施阶段。习近平在2015年2月11日,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迎新春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这就一语中的,深刻阐述和揭示了“四个全面”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个全面突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性、协调性、创新性特质。竹立家认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指政府职能体系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逐步实现政府的有效限权、放权和分权体系,用制度保证权力的纯洁性,实现社会公正,达到社会共治的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有三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国家“权力体系”现代化;二是“依法治国”体系的现代化;三是“民主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会议明确要求,要形成五大法治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通过不懈努力,“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的事中事后保障要如同德治的“事前效应”,建立法治自觉、法治信仰。(www.xing528.com)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从根子上解决党内和社会潜规则的蔓延,政治生态污染严重等关键问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央八项规定为肇始,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反腐倡廉为动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成熟。面向未来,全面从严治党永远没有休止符,而不是管一阵放一阵,严一阵松一阵,要从严从实,长管常抓。

三、“四个全面”与“中国梦之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国梦之四维”。“四个全面”是中国梦的发展之维、动力之维、法治之维、领导之维。“四维”舒张健行,“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

“四个全面”是当前引领中国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它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激荡中国梦的现实基础和“首要阶段”。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小康”概念,最早源自《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子曰:“今大道既稳,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可见,小康愿景承载了几千年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久久为功的社会建构理想,这一“千年宏愿”对接在“四个全面”总方略中正在“全面建成”和稳步实现。

实现中国梦,全面依法治国是支撑和重托,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治与人治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权大”还是“法大”是建立法治国家首要解决的问题。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出台后,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从“法制”到“法治”的有效建构是个历史过程,用全面依法治国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法治思维与法治信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保驾护航,为中国梦打下坚实的法治基础和法治氛围。

实现中国梦,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力量和根本保证,是“四个全面”的战略核心支撑和领导力量。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如果把追求中国梦的实现比喻成一列火车的话,党的领导就是火车头。当前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主题教育将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凝聚政治力量。习近平同志曾经多次引用古训:“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全面从严治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起着政治保证、组织保证作用,“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硬才能雄起”。落实“四个全面”总方略,必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一个先进性、纯洁性的政党就会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从而更好地支撑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四个全面”是唯物辩证法在当代中国实践的具体化,“四个全面”与中国梦同行共存。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立足中国梦统筹落实“四个全面”总方略,才能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