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高 闽
丝绸之路经济带被中国政府确定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与中亚各国山水相连、种族相同,语言、文化、风俗、信仰、自然资源禀赋相同或相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当。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起到窗口、前沿和民心相通的关键作用,这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是一次加快发展,实现超越的难得历史机遇。社会的发展教育要先行,这同时也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民族教育发展、深化民族教育改革、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一、“一带一路”战略对民族教育的推动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正在逐渐成为对外、对内双向开放的“中心区”,应根据自然条件,利用地理位置、人文资源等优势,加快西部地区、边疆地区等的双向开放,实现互利共赢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会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一是促进民心相通,推进与中亚各国的教育文化交流
中国有30多个民族与周边国家跨境而居,自古就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民间交往频繁,为加强与周边各国政治互信、经贸及文化教育合作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契机,充分调动和发挥民族地区教育文化等资源,加强与中亚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教育文化交流平台,构筑人文交流的长效机制。共同围绕双方或多方感兴趣的教育主题,在出版、音乐、舞蹈、考古等方面进行开发与合作。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院校的作用,与中亚各国的院校、科研院所共同组织开展国际研讨,联合考察调研、课题攻关等活动,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领域可以涉及多个方面,如节能环保、生物多样性、荒漠化治理、生态系统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和能源安全、传染病防治等。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和民族院校在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方面的优势,与中亚各国院校开展学生、教师的互访交流、学习和培训。
二是促进民族教育合作,提升民族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
共建“一带一路”要求不同种族、地域的文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中国—东盟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教育环境良好,普遍尊师重教,相互间文化认同度高,有着长久的合作基础,“经济发展中最宝贵的是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双方共识。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教育领域的合作将出现新突破。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将推动区域内民族学校成为更深层次的合作伙伴。这就需要加强增进民族理解和文化理解认同的民族教育。需要为“一带一路”政策制定者、传播者和政府官员、企业家、民间人士等提供全面、深入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化、宗教、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实现民族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一带一路”战略对民族教育的要求
“一带一路”战略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战略构想,如何在这一战略机遇中寻求发展,是当前民族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是为民族地区培养国际化人才
“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层推进,人才是关键。当前,急需培养一批精通相关外语、熟悉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善于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国际化人才。因此,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必须坚持人才优先战略。民族院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学术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和特色,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设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计划,加快为“一带一路”沿线民族地区培养一大批能够肩负“一带一路”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国际化人才。
二是在民族地区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仍处于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的初级阶段,需要相互学习和利用自身科技和产业优势,通过科技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建立集人才培养培训、产学研合作和资源战略管理为一体的高水平智库。民族院校要坚持学术导向和国家目标,加强与“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家目标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基础建设,积极为破解民族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的科技创新难题作出应有贡献。
三是为民族地区培养多层次、多样化人才
民族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民族分布和学校均衡发展,调整学生结构、优化学科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地质、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等各类型产业发展需要,依托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和人才需求趋势,为民族地区培养多层次、多样化人才。尤其应重点为沿线民族地区培养地质、土建、道路和桥梁等基础建设工程技术的领军人才;培养地质资源、环境科学、水科学、资源经济、生态保护、公共管理等方面的拔尖创新人才。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采取订单式培养、定向委托培养、项目联合培养等方式,为民族生打造实习和实践教学平台,为民族企业提供优质毕业生,为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四是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www.xing528.com)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推动事有成。国际教育、人文和学术交流是国家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是我国面向全球传播中国声音、汇聚中国精神、宣传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战略举措。发展“一带一路”沿线民族教育与学术交流,促进沿线民族之间的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共同合作,已经成为今后破解人类共同面对的资源、环境、生态等全球性问题的重要契机。
三、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办好民族教育,把握以下“五个坚持”
一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塑价值、凝聚人心,不断增强民族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要坚持因地制宜地推进双语教育
作为中国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既是权利,也是义务,更是一种需要。推进双语教育,既可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又能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打开人生的新天地。这是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战略举措,凝聚了几代人的梦想与希望。国家推行双语教育的实践已证明,双语教育符合中国民族教育的实际,受到了广大民族群众的赞同和欢迎。
要毫不动摇地提高双语教育质量,毫不动摇地全面普及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毫不动摇地提升民族语言教学水平,毫不动摇地倡导和鼓励各族师生互学语言。要重视研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对于不同民族语言语法的适应性、有效性,采取更加适用的教学方式,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普及。
“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是中国民族的特点,对各民族的语言文化,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特别要重视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切实把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优势转化为民族教育发展进步的动力。
三要坚持突出抓好以就业为导向的民族教育
安居乐业是长治久安的基础,就业是安居乐业的前提,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民族教育必须突出就业导向,大力发展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职业教育,探索推进高中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通发展,加强中小学生技术素养培养,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就业观教育和就业指导,民族教育要服务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围绕“五大中心”建设培养所需要的各类民族人才。
四要坚持把利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民族教育指导思想
要把是否有利于反分裂斗争,是否有利于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作为衡量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坚决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切实巩固学校宣传思想文化阵地。要牢固树立没有与稳定无关的地方、无关的部门的观念,坚持团结稳定从教育抓起、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牢牢把握民族教育的未来。
五要坚持把提升民族教育质量作为核心任务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要把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牢固树立以提高民族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民族教育发展观,注重民族教育内涵发展,建立以提高民族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真正把民族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民族教育质量上。民族学前教育要以双语教育为重点,着力加强养成教育;民族基础教育要以标准化、均衡化为主线,把重点放在双语教育和素质教育上;民族职业教育要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思路,加强民族生技能技术和职业素养培养;民族高等教育要以内涵发展为核心,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强化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注重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在这一世纪性系统大工程中,我国的民族教育如何担起应担当的使命,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民族的发展,培养出宏大的人才队伍,适应和引领“一带一路”建设,并且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做强自身,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持续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