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访民国时期庄学本拍摄的果洛藏族部落历史珍照

探访民国时期庄学本拍摄的果洛藏族部落历史珍照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庄学本环游果洛部落之后,被其深深吸引、认为它“天产富,雪山如玉、野花似锦,真不愧为西北一个美丽的乐园”。民国时西藏向黄慕松专使提出“俄洛属西藏的条文”但未经民国政府批准。作为影像民族学家的庄学本在果洛部落也留下了具有艺术和人类学双重价值数的千张珍贵照片,并且对诸照片做了详细的人类学解释,使其构成了一部印在老照片上的部落史。

探访民国时期庄学本拍摄的果洛藏族部落历史珍照

兰州大学、甘肃省委党校 李龙江

被誉为“中国影像人类学的先驱,纪实摄影大师”的庄学本(1909—1984),于1934至1942年间,进行了被誉为“中国摄影师第一次对藏区进行的实地拍摄”。在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近十年的考察,拍摄了万余张照片,写了近百万字的充满人文与学术的调查报告、游记及日记,他的照片展示了那个年代如藏族羌族等西部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文化民族精神,为中国少数民族史尤其是西部藏族部落的研究留下了一份可信度高的视觉档案与调查报告。

一、果洛藏族部落的考察记述资料概述及内容

果洛藏族部落地处甘青川边境,黄河之源,由于其地形复杂、气候高寒、地旷人稀、交通阻隔等原因,清以前历代封建王朝都没有在果洛部落真正实行有效的直接统治。

庄学本环游果洛部落之后,被其深深吸引、认为它“天产富,雪山如玉、野花似锦,真不愧为西北一个美丽的乐园”。其在果洛部落历时六月,拍摄了上千张照片,写了数万字的调查报告、游记及日记,用直观形象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手法记录当时果洛部落概况。其内容几乎囊括了当时整个果洛部落社会的诸方面,从自然生态、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到经济贸易、教育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都有涉及。这为今天跨时空研究当时果洛部落的历史文化留下了第一手极其珍贵且可信度极高的视觉档案与文字材料。

他的文字作品有《廓落克探险记》《旅行日记:从阿坝到果洛部落》《大积石山及其附近之气象山川民物》《大积石山与俄洛人民生活》《“俄洛”初步介绍(附图)》《踏访积石山记的外围》《积石山风景线(附照片)》等。

关于对果洛部落文字考察的内容,总括有以下诸方面:

对于果洛部落名称,庄学本认为“俄洛”,青海称果洛、猓狢,古称“廓落克、果罗克或鄂落克”。其“番语俄洛或果洛为歪头、强项之谓,喻不服于法之意”。

关于部落归属及人口,庄学本指出“俄洛人口约一万户,共五万人”“族内部落纷纭,彼此互不相统属”“全境人口三至五万人”“数千年来无人过问,不但在政治上不属于何省,且版图上尚未一块白地。古今书籍与此亦未记载,故俄洛的实际情况在至今尚成为迷”。

庄学本对阿尼玛卿的涵义及阿尼玛卿位置做了考证,他认为“阿尼”为老人,“玛卿”为活佛前地位最高的侍臣,“无疑她在川甘青边界安多藏区中是最让人崇敬的第一大山”。

在果洛部落的地理位置上,庄学本附了一幅手绘的“俄洛形式略图”,指出了果洛部落“四至”及与其他邻近地区的距离,并对其位置、经纬度、平均海拔、各重要地区如白玉寺等的海拔做了说明。同时对果洛部落境内的两座大山:银部叶尔济(即年保玉则)和大积石山(阿尼玛卿山)概况做了描述。这些数据资料今天看来基本符合实际。

关于果洛部落的历史沿革,庄学本指出:“清时分属于四川松潘漳腊营,川边阜和协,甘肃贵德营。”“因僻处在西北高原的夹缝中,所以政令极少到达。历朝以来,都是羁縻而已。清朝由松潘漳腊营遥领黄河南岸,甘肃贵德营遥领黄河的北岸。”民国时西藏向黄慕松专使提出“俄洛属西藏的条文”但未经民国政府批准。

关于经济状况,记述为果洛部落“最需要的货物为糌粑茶叶、盐,次要的为枪,弹、布匹,铜铁器”,认为部落的“交换以茶、布、盐、针、线、铜铁器与牛、羊皮毛及菜材,野牲相交换大宗,钱币用旧时的银锭及碎银子,不行使铜币或纸币”。部落内部社会分工为“幼童放牧,妇女捋乳,男子除喇嘛外多游手好闲”。(www.xing528.com)

关于其社会组织的状况,庄学本认为“他们的社会组织为酋长制”“集会结社乃和古时部落封酋的制度一样”“攸关整个部落之重要事件,亦都用会议方式解决之”。针对外界“俄洛外传乃土女王统治之地”的传言,庄学本认为因俄洛境内男女平权,“女权极高”“所有家务事情都由女人操持”,故“女王在俄洛各部落中为常有之现象则为事实”。关于婚姻习俗,“这地方婚姻绝对自由……女子也无所谓贞操。丈夫死了,仍可自由婚配,有些人因怕家产分散,喜欢几个弟兄住在一起,合娶一个老婆,同房日期由女人规定。”应该是藏区古老的一妻多夫制度的记录。

在生产方式及习俗方面,果洛部落人民“都从事游牧,住黑帐篷……随着牛羊逐水草而居,夏天居高山,冬天居低谷”。关于其社会分工,记述“番人管理牛羊,烹煮饮食,都由妇女担任。男子除当喇嘛外,在家都很空闲,偶然出去做交易狩猎或抢掠仇人的财物”。饮食方面“牛羊肉尚生吃,以血水淋漓者啖之为美味”。关于住宅,“境内无土房石砦(寨)”。该地衣着“男子尚蓝黑,女子尚红绿”“夏季热不可耐时,男女皆退裸上身,虽处女亦然”“妇女头饰,细辫,挂珊瑚珠”“东部近阿坝一带,处女剃光头作觉母(尼姑)状,望之如美男子”。关于商品贸易,“俄洛人最需要的货物为糌粑、茶叶、盐,次要的为枪,弹、布匹,铜铁器”。

关于宗教文化,果洛部落较为特殊,宁玛派噶举派格鲁派、觉囊派等藏传佛教诸教派长期以来和睦相处、相互兼容、互不排斥。庄氏认为“俄洛喇嘛人数约占男子人口的十分之一”“人民以信仰红教为最盛”,提到果洛与拉卜楞寺的政教关系,并指出“黄教在俄洛之势力,不能与红教抗衡”“红教最大的寺院名‘白玉寺’”“今日主持事务者名‘触知’……持戒峻严,学识渊博临近僧俗皆信仰之,颇能支配族中政治,隐然如果洛的法王”。提到奇人——红教活佛藏果竹青“现年在一百五十岁左右,但望之如五十许人”并且能在水上行走,为庄学本说明亲眼所见。但这些情况现在我们认为不可信,是不是真是如此,尚不得知。

庄学本心怀果洛部落的人民,对果洛部落的涉及前途的四省划界工作焦心劳思,大声疾呼“但愿川甘青藏四省能迅速完成此伟大的使命,不然夜长梦多,难免旁生枝节”,并且他批评民国政府疏于对果洛部落的治理,认为其数千年来我国版图上留有一块“野番”的白地,终归是民族史和政治上最大的一个汗颜。

作为影像民族学家的庄学本在果洛部落也留下了具有艺术和人类学双重价值数的千张珍贵照片,并且对诸照片做了详细的人类学解释,使其构成了一部印在老照片上的部落史。其表现的相关部落社会的内容有:表现果洛部落自然风光的,如《积石山大观(美术图景)》《银部叶而济山》(即年保玉则)等;表现人民肖像及服饰等的,如《俄洛康色尔族酋长之夫人盛装》《俄洛之少女》《廓洛克贵属妇人的头饰》《俄洛康式尔族酋长及其弟》《果洛女国女王之写真》《康巴色土官》等;表现宗教文化习俗的,如《果洛草原的修行者》《佛教建筑舍利塔》《触知活佛》《一个在草原上漫游的无名僧侣》等;表现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如《露天睡在雪地上过夜的藏兵》《廓洛克的骑士》《篷帐映斜晖,风尘逐归骑》《土人制毡》《火葬场》《吃尸的雕》《漫山放牧》《雄狮一样的藏獒》等等。

最后庄学本论述了经历六个月后的真实体验,认为果洛部落在“过去因交通锢闭,与内地不相返,文化传播未及,故被称为‘野番’,但事实上朴质忠厚为先天极优秀的国民”。这是对当时国人中盛传果洛部落为“吃人野番”的蔑称的极大修正与回击。

二、果洛藏族部落考察记述资料评述

作为早期边地藏族影像的记录者庄学本的具有民族志价值的照片,一扫西方摄影家拍摄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时千篇一律所呈现出来的衣着褴褛、蓬头垢面、目光呆滞、表情木讷之现状,使国人看到了看到20世纪20年代果洛部落的人们的精神面貌,看到了人的丰富,看到了一种优雅、美丽与尊严,无论是贵族与贫民。

由于受当时学术背景及当时技术条件等主客观因素所限,庄学本的一些考察资料的记载或都有当时汉族人带有的普遍的民族偏见,或与当时的果洛部落社会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差别。如部落名称“果洛”之意,庄氏认为是“番语俄洛或果洛为歪头、强项之谓,喻不服于法之意”,明显带有歧视和贬义。另外庄学本记载九世班禅“由拉卜楞赴玉树,道经拉加寺,贡马桑、汪清脊坝,沿途番人不支差役,不给牛粪燃料也,且肆抢劫”,明显与事实不符。据同时期有关资料所记载“班禅大师在果洛拉加寺及各处宣化诵经”“沿途人民热烈欢迎,并请大师护法”和“班禅大师参观拉加寺并小住几日,藏民来拉顶礼者众,寺院附近账房林立,入口增加,商业繁荣,为空前盛事”,这才符合当时相关史实。

总之,庄学本关于果洛部落的考察,是近代果洛藏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反映,是中国边疆考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当时国人上下不要忘记了拯救还过若原始生活的可怜的同胞,消除对果洛部落社会及民众的隔膜、漠视乃至蔑视,促进了国人用新眼光和关注的目光投向这块“被遗忘了的土地”,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考察资料也丰富了我国民族学尤其是藏学研究的内容,为今天我们研究民国时期果洛藏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和民俗风情提供了有价值的珍贵历史资料,同时对我们今天的相关边疆建设和民族区域治理研究亦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海果洛藏族部落社会历史文化研究》(14XMZ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