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显然,这一信息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密切相关。内部控制要素包括下列五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以及对控制的监督。其中,控制环境与其余四项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审批、授权、职责分离通常属于预防性控制,强调“事先预防”;复核、对账、盘点通常属于检查性控制,强调“事后复核”。
1.预防性控制:防止错报发生的控制,即“事先预防”。
2.检查性控制:及时发现已发生的错报的控制,即“事后复核”。
【通关绿卡】
考生需要掌握如下题型和常见陷阱:
(1)内部控制通常具有三个目标,即财务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合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和评价的只是与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并非被审计单位所有的内部控制,而与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既可能与财务报告目标有关,也可能与经营和合规目标有关。考试中,如果相关表述以偏概全,例如与经营目标和合规目标相关的控制均与审计无关、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均与审计相关等,均为典型的错误表述。(www.xing528.com)
(2)在审计业务承接阶段,注册会计师通常需要开展初步业务活动,因而将获得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诚信状况的相关信息。很显然,这一信息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在审计业务承接阶段,注册会计师就需要对控制环境作出初步了解和评价。
(3)考生需要划清层次,注意辨析内部控制要素和控制环境要素的区别。内部控制要素包括下列五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以及对控制的监督。其中,控制环境与其余四项是平行并列的关系。考试时,经常将二者混淆,将其余四项错误地表述为控制环境的要素,考生需注意分辨。
(4)审批、授权、职责分离通常属于预防性控制,强调“事先预防”;复核、对账、盘点通常属于检查性控制,强调“事后复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