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整个社会已经变成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社会,平等与分享成了社会的主流模式;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信息获取与分享的主流;人们不再满足于“沙发土豆”的生活,需要更多的存在感;消费者已经数据化,整个社会已经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壁垒;所有的信息都透明化,人们所有的行为都能被跟踪,依靠信息不对称的经济模型只在局部还产生着某些化学反应。这就是“全媒体”的魅力所在。
那么,究竟什么是“全媒体”?其实就是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所有的媒体现象归拢在一起的总称,具体特点是:受众群体和传播者之间的界限已经不再清晰,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角色还能够发生互换。过去,我们做广播就是广播,做电视就是做电视;现在,我们既要做广播,也要做电视,还要做报纸、互联网、手机移动媒体等。而今天的受众,既可以发微博、微信,也能够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反馈、参与,甚至可以加上自己的思想,变成新的内容源。所以说,整个营销的体系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营销已经不再孤独。
举个有趣的例子:
一个想要更换手机的潜在消费者,想要一个更好的智能手机。以前,消费者可以选择的品牌有限,只有几个大牌可以选择,但现在不同了。随着技术的发展,市面上可供选择的智能手机产品实在太多。于是,消费者打开浏览器,在搜索框输入“智能手机”,搜索结果排在最上面的链接基本上都是关于华为某智能手机的广告链接。(www.xing528.com)
打开专业手机测评网站,关键位置弹出的都是华为某智能手机的广告,消费者评论中大都是正向评价。浏览视频网站,很容易看到或搜索到华为某智能手机的相关视频。即使是在上班路上,也会看到华为某智能手机的广告,很容易获得当地经销商的联系方式,还能在相关时间内收到华为某智能手机的广告相关促销信息……
从1969年互联网出现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迅速发酵变异,尤其是媒体传播形态:不断成长的数字新媒体技术和网络化媒体,在世界范围内改变了传统的媒体发展脉络与格局。
要想理解全媒体的环境,需要掌握两个要素:一个是媒体渠道的变化,我们已经成为媒体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自媒体”;另一个是,受众发生了变化,读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阅读需求,需要参与感。两者的变化导致了广告与营销的环境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