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评价就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医疗活动中的客观事物的核实或事物性质的分析,判定被评价对象是否符合事先规定标准或要求的活动,它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一环,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此,如何建立科学的、客观的、准确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是医院质量管理的一项主要任务。
医疗质量的三级结构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医疗质量的结构质量主要反映的是医疗服务的规模和能力水平,结构质量评价的是各类资源的静态配置关系与效率,是资源相对稳定的物质或组织特性。医疗质量的过程质量评价主要反映医疗工作和医疗行为的过程活动,并评价它们的顺序和协调性,主要包括:患者诊疗过程的规范,诊疗操作常规,与诊疗相关的医疗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等。医疗质量的终末质量主要是指患者经过全部或阶段性诊疗后对其医疗服务活动的质量评价,是整个医疗服务过程质量的全面反映,也是对医疗机构结构与运行最终质量的测定,是医疗质量评价的基础和重点。
终末质量的评价主要分为临床结果质量评价和生命质量评价两大类。
临床结果质量评价主要内容包括:患者诊断过程中如诊断符合情况、确诊所需时间;治疗过程中是否发生院内感染,手术有无并发症发生;治疗过程结束后的治愈或好转的情况等。
生命质量评价主要是评价患者接受治疗过程后的全程生命质量,采用一些一般身体状况的指标对患者治疗前后生命质量的变化进行测量。对患者一般健康状况的评价测量是多维度的,主要包括身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身体功能包括患者食欲、睡眠状况、身体有无症状等。心理功能包括患者的自我意识情况,有无发生焦虑、抑郁等。社会功能则包括一些社会活动以及社会影响状况。在生命质量评价中,医生也可以结合患者疾病,从症状、体征以及心理社会特点等角度对患者的生命质量进行评价。
评价医疗质量就离不开医疗质量评价指标。医疗质量评价指标是反映医院医疗工作质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具体数值表现的统一。
我国传统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效率指标、效益指标和质量指标。效率指标主要包括平均住院床日、病床使用率及周转次数、日门诊人次、每床出院人数等。效益指标主要包括人均门诊医药费用、人均住院床日费用、医药费用比率、平均手术费用等。质量指标又分为诊断治疗指标和治疗质量指标。前者主要包括门诊与出院诊断符合率、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三日确诊率等;后者主要包括治愈率、好转率、病死率、抢救成功率、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院内感染发生率等。但这些传统的指标中有些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如治愈率、好转率、抢救成功率等。
国际医疗质量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七类指标:
一是死亡率指标:住院患者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围手术期死亡率;
二是非计划重返指标:门诊诊疗后非计划入院率、非计划重返重症监护室发生率、从重症监护室转出24小时内非计划重返重症监护室发生率等;(www.xing528.com)
三是重症监护室相关指标:重症监护室使用医疗器械相关的医院感染发生率、重症监护室医疗器械使用天数、重症监护室中镇静、镇痛药物使用率;
四是患者就诊指标:已挂号患者在急诊科的停留时间及处置、因急诊科医师与放射科医师的X射线报告差异导致急诊患者调整诊疗的比例、已挂号患者完成诊疗前离开急诊科比例、已挂号患者取消当日门诊诊疗安排发生率;
五是手术感染相关指标:手术部位感染率、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
六是患者相关指标:患者身体约束使用率、患者在医院内的跌倒发生率及其伤害程度分级;
七是其他指标:剖宫产率、压疮发生率等。
为建立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促进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2005年卫生部医政司委托医院管理研究所牵头组织专家经过五年的研究,建立了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1年版)》,并开发了与该指标体系相匹配的指标使用方案。
经过几年的努力,专家们初步建立了中国医院质量指标体系(CHQIS)。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造:包括住院死亡相关、非计划重返相关、不良事件相关3个大类11个1级指标和33个2级指标。主要包含7个大类:住院死亡类指标、重返类治疗指标、医院感染类指标、手术并发症类指标、患者安全类指标、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指标、医院运行管理类指标。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