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能源生产、消费与供求缺口情况分析

中国能源生产、消费与供求缺口情况分析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中国能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量较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作为经济生产最重要的投入要素之一,中国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也迅速增加。图2-11985—2018年我国能源生产、消费与供需缺口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第三阶段为能源缺口持续扩大阶段,这一阶段中国能源供求缺口持续扩大。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对能源需求日渐高涨,并且远远高于国内能源同期生产水平。

中国能源生产、消费与供求缺口情况分析

中国能源生产,就自然禀赋而言,能源资源储备比较丰富,矿产资源方面以煤炭资源为主,石油、天然气为辅,其中煤炭的储藏量达16666.73亿吨,居世界第三位;可再生资源与新能源方面,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能、地热、太阳能风能、水电、油页岩、核能等能源资源,这为中国的能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广阔前景。总结中国能源资源生产的特点,即“总量较为丰富,人均量较低,能源结构不合理,开发难度大,成本较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能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量较低。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储备丰富,尤其是煤炭资源储备巨大,我国已探明煤炭资源可采储量约占全球总量的八分之一,是全球第三大煤炭资源国,中国还有较为丰富的页岩油、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可观;此外,中国还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尤其是水力资源位列世界首位,可开发潜力巨大。然而,中国人口总量多,人均资源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乃至世界平均水平。从当前人口与能源储备数据分析,中国的煤炭储备与其他能源相比较为丰富,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0%,水力资源作为中国大力发展的优势能源,整体储备较为丰富,然而人均拥有量也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对于我国相对匮乏的石油、天然气等当代经济生产主要能源,我国人均占有量均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7%。我国耕地人均占有量不到国际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加之消费方式依旧落后,也使得我国的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受到制约,难以实现生物质能源的集中开发利用。

其次,能源结构不合理,以煤炭为主,缺油少气。当前,发展清洁能源已经成为各国能源发展的主流导向,各种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已日益获得广泛的开发与应用。但我国能源禀赋结构并不理想,其中煤炭资源比重较大,天然气等较为清洁的资源相对较少;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且利用率较低,资源浪费严重。此外,由于我国煤炭的灰分和硫分较高,燃烧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日益频发的土地和湖泊酸化、酸雨等非正常现象,与生产生活中大气污染物有关,这种大气污染物富含大量的硫氮化合物和有害烟尘,极易对生物体和人类产生直接和间接危害,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

再次,资源分布不均,开发难度较大,开采成本较高。虽然我国能源资源较丰富,但存在严重的地理分布不均问题,如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地广人稀的西南地区,油气资源则主要分布于东、中、西部地区及海域,由此导致能源生产和消费低于存在配比,给能源生产和运输带来较大的挑战,制约了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同时,中国能源资源开发难度普遍较大,如露天开采煤矿相对较少,导致开采难度和安全事故发生系数较高;复杂的地质条件、含硫量较高、埋藏较深的油气资源导致对开采、开发及冶炼的技术要求较高。水力资源虽然丰富,但主要位于西南偏远山区,不仅开发难度大、成本高,同时还需要造价高昂的能源运输匹配设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作为经济生产最重要的投入要素之一,中国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也迅速增加。图2-1显示了1985—2018年我国能源生产、消费和供需缺口的基本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过去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能源的供求关系逐渐从供过于求转向供不应求,能源需求缺口持续增长,根据图2-1,这一时期我国能源供求关系的变化可以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图2-1 1985—2018年我国能源生产、消费与供需缺口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第一阶段为能源供过于求阶段(1985—1991年),该时期我国能源的供求关系主要是自产自销。

出现这种供求局面的原因在于,从能源生产方面,由于前一时期中国侧重于走工业化道路,使得能源产业的规模和产量相对较大;而从能源消费方面,时处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对工业结构的纠正使得能耗强度较低的轻工业发展迅速,加之当时我国经济规模较小,因此能源需求规模相对较小(简新华余江,2009)。因此,该时期我国国内能源生产能力足以保证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www.xing528.com)

从具体数据来看,1985—1991年,我国能源的生产总量始终大于消耗量,例如,1985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比消耗总量多8864万吨标准煤,能源自给率为111.56%,有富余能源用于出口;而到1991年,我国富余能源量已经降至1061万吨标准煤,能源自给率降为101.02%,供求基本达到平衡。在这一阶段,我国能源生产虽然足以保证国内生产需求,但由于能源需求增加的速度快于能源供给增加的速度,导致我国能源的供求差逐年缩小。

第二阶段为能源供求关系调整时期(1992—2002年),这一时期能源供求关系较为复杂,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开始低于能源消费总量,能源供求从富余转向短缺。

1992—2002年,由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大幅增加,我国国内的能源工业供应已经无法满足能源需求,导致该时期能源开始出现短缺。该时期我国能源总缺口5838万吨标准煤,平均能源自给率降低至96.17%。

而在随后的1994—1997年,我国能源自给率高于该阶段能源自给率的平均值,达到97.92%,出现能源需求矛盾短暂缓解的原因:一方面,从能源消耗上,该时期我国经济结构出现较大的调整,高能耗产业的比重出现暂时下降;另一方面,从能源供给上,该时期我国能源工业快速扩张,导致我国能源生产短期内超过了能源需求,并出现新的短暂的能源富余(侯伟丽等,2004)。

第三阶段为能源缺口持续扩大阶段(2002—2018年),这一阶段中国能源供求缺口持续扩大。

从2002年开始,随着新一轮重工业化的出现,重工业快速发展,到2018年我国重工业比重达到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整个经济结构趋向高能源消耗。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对能源需求日渐高涨,并且远远高于国内能源同期生产水平。生产能力使得能源缺口逐年快速扩大(叶江、余江,2009)。2002年至2018年期间,我国能源缺口达到74.92亿吨标准煤,年均缺口为4.41亿吨标准煤,而且从变化趋势来看,这一缺口在逐年快速增加。2002年中国能源供需缺口为0.88亿吨标准煤,到2018年该能源缺口已经扩大到9.3亿吨标准煤,我国能源总消耗中有20%依赖进口,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进口国。

具体分析我国主要能源品种的生产、消费和供需缺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对于能源品种的分类,我国能源构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水电、核电、风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