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者要承担风险。有太多的企业因为推出创新产品而失败,所以,他们就不愿意承担风险再继续推进创新。也许一个很有希望的创新产品,就在不愿意承担责任和风险中夭折了。有许多创新也许再坚持一下就能成功,恰恰就是缺乏这么一点儿敢于担当的勇气,而没有走到成功的彼岸。用“担当”去创造“坚持”“再坚持”,用“坚持”“再坚持”走出“困境”的创新案例举不胜举。被誉为20世纪影响世界100个发明中的“拉链”产品,就是一个在“坚持”中走向成功的典型案例。
在我们目前的生活中,很难想象没有“拉链”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从女士漂亮的连衣裙、男士笔挺的裤子,到学生沉甸甸的书包、旅游人群中各式各样的旅行包,从潜水员的潜水衣,到遮风挡雨的大小帐篷,到处都能看到“拉链”的身影和作用。当你看到今天“拉链”产品大放异彩的时候,你可曾知道“拉链”产品从诞生到成熟也有一段艰难曲折的经历。
拉链的最初需求来源于长筒靴。19世纪中期,长筒靴很流行。长筒靴特别适合走泥泞或有马匹排泄物的道路,但缺点是长筒靴的铁钩式纽扣多达20多个,穿脱极为费时。为了避免穿脱长筒靴的麻烦,当时人们甚至忍着长时间穿靴的不适,终日穿靴不脱。为了解决人们这一问题,欧洲许多发明家花费了大量心血,企图用带、钩、环来取代这一铁钩式纽扣,但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1851年,一位名叫爱丽斯·豪申的美国人申请了一个类似拉链的设计专利,但并没有商业化,很快就被人遗忘了,被遗忘的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直到19世纪90年代情况才出现转机,来自芝加哥的机械工程师维特康L.朱迪森,想出用一个滑动装置来嵌合和分开两排扣子。1893年在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朱迪森展示了他的新发明并将它装在靴子上,穿在自己的脚上。非常幸运的是,这一发明得到律师路易斯·沃克的赏识,两人在1894年合伙成立了全球首家滑动式纽扣公司,并于1896年再度申请专利。但这一发明并没有很快流行起来。主要原因是这种早期的拉链质量不过关,非常容易在不恰当的时间和地点松开,使人难堪,因而不受制造商的青睐。1902年,一家原来生产纽扣和花边的企业对朱迪森的发明产生了兴趣,他们买下了专利,注册了“扣必妥”商标,开始生产装在鞋上的拉链。但这家“吃螃蟹”的公司很快就走上了毁灭之路,其生产的“扣必妥”不是拉不上,就是打不开,有时又会突然崩开,使消费者尴尬万分。名誉扫地的“扣必妥”成了滞销品,世界上第一家生产拉链的公司也因亏本而关门。此后,朱迪森不断尝试完善拉链的生产工艺,但始终没有突破,1909年朱迪森辞世。
1912年,朱迪森公司雇员森贝克对这种“自动纽扣”进行了改进,他把链子上的每个齿牙改成了上凸下凹的形状,这样齿牙能完全一一对应咬合,既不易卡住,也不易脱节裂开。生于1880年的森贝克从小就对机械感兴趣,曾在德国求学,后获得电机工程学位,移民美国后先在西门子公司工作,后转入朱迪森的公司发展,当时公司已经更名为自动铁钩式纽扣公司。森贝克从1908年开始,就专心研究拉链的改良,日思夜想,历经很多困难,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公司裁员只剩下森贝克和另外一名员工,森贝克一身兼经理和工程师二职,公司经济也遇到空前困难,期间森贝克的妻子因难产而死。对改良拉链的痴迷,帮助他从丧妻之痛中慢慢解脱出来,森贝克更加专注于拉链的改进工作,终于找到了让拉链紧密结合、防止裂开的办法。1913年森贝克再度申请专利,并将此专利称为“隐藏式钩子”,还将公司改名为“无钩式纽扣公司”。森贝克进一步改良无钩式纽扣,齿部形状改成汤勺状,顶端呈凸状,末端呈凹状,滑动装置一滑就可使左右“齿状部分”嵌合,再滑回则分开,森贝克将其称之为“无钩式二号”,并且设计出制造齿状部分的机器。还是在1913年,森贝克正式宣布这一技术难关被突破,《美国科学》杂志还以森贝克的专利创作了封面故事。这项专利被美国纽约大学出版的《二十世纪影响世界的100个发明》一书收录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尽管森贝克在拉链技术创新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但在市场推广上却并非一帆风顺。拉链市场的大规模兴起,还得归因于一场震惊世界的空难事故。就在森贝克艰难地开拓拉链市场的时候,巴黎协和广场上空发生了一起飞行表演意外坠机事件。事故调查小组经过仔细调查、分析、取证后发现,原来是飞行员上衣掉了一个纽扣,而这粒纽扣正好滚进飞机发动机,造成了这起震惊世界的空难事故!惨痛的代价使法国国防部下达了不准在飞行服上钉纽扣的命令。这项命令一出,欧洲各国纷纷仿效,甚至影响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
“我们有希望了!”森贝克得知此事后,兴奋异常,断定这是拉链起死回生的绝好机会。他立即与法国国防部取得联系,提出以最优惠的价格制作装有拉链的飞行员新军装。飞行员穿上有拉链的新军装,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广告效应,陆军、海军也纷纷仿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军方意识到,军装带有拉链可以提高军人穿衣速度,于是他们在衣服的口袋和裤子的前口处都装上拉链,此举大受前线将士欢迎。1917年生产的2.4万件拉链军装立即销售一空。森贝克不失时机地与美国、欧洲的服装制造商联系,大规模批量生产没有纽扣而有拉链的服装。森贝克为了争取更多客户,坚持不断提高拉链的质量和性能,制造技术也日趋精湛。公司每天能够生产上千条“无钩式二号”,而且没有次品。从此,公司的订单供不应求,拉链的技术也不断完善。
也许很少有人知道,一个小小的拉链,看似并不起眼,但它聚集了3万多项专利。今天的拉链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内部结构,无论是产品的性能还是应用范围,都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们传统印象中的拉链了。现今拉链的使用范围上至航天航空,下至海洋深水,从国防军品到日常民用,从工业到农业、渔业,从医疗卫生到环境保护,它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拉链的材料也从金属发展到尼龙和树脂,拉链的品种也拓展到闭尾式、开尾式、双闭尾式、双开尾式、单边开尾式等多种类型。拉链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用品,更是出色的技术和精良设计的结晶,它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www.xing528.com)
1930年拉链生产技术由日本传入我国。当时王和兴在上海办起了我国第一家拉链厂,后来吴祥鑫也开办了一家。1958年上海三星拉链厂引进德国生产的自动排米机,并对其进行了技术改造,将自动排米机的速度从每分钟1440转提高到3000转,相当于手工制作效率的230倍;拉头生产由单头冲制改造成12道一次成型,生产效率提高了50多倍,实现了我国拉链行业的一次技术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拉链生产以空前的速度发展,一大批新兴的民营拉链企业脱颖而出,拉链行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加。1999年我国拉链产量超过100亿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拉链生产国。目前,我国有一定规模的拉链生产企业达到2000多家,从事拉链产业的人员超过100万。
拉链的百年发展历程,再一次以生动的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有价值的创新,都会有一段令人难忘的、甚至是难以想象的艰辛经历,只有持续不断地坚持,创新才能有收获的希望。
创新不仅有探索性的挑战,而且还会有成功后的挑战。成功后的挑战也许更大、更艰巨。创新成功后,你可能立即就成为群起而攻之的对象,成为各方追赶攻击的目标,每个人都想要“追杀”你、“赶超”你。你可能会更深切地感受到“高处不胜寒”的滋味。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的高层主管并不愚蠢,他们也都知道,随着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创新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但如果企业领导人都不想再思考如何创新的话,那么世界上有一半的企业都得关门。
芯片制造技术是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核心技术,是名副其实的高新技术。中国集成电路技术一直受制于人,就是因为没有掌握这一核心技术。1999年,风华正茂的邓中翰、张辉、杨晓东怀着一颗报国之心,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事业与成就回到祖国,勇敢地承担起攻克这一世纪难题的责任和使命。回国时,邓中翰已经是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引人注目的人物,在硅谷领衔创建的集成电路公司市值已超过1.5亿美元。邓中翰说:“我们的团队都是‘海归’,对为什么回国创业私下里我们发现至少有三点是共识。首先是爱国,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唱高调,那我劝他出国走一趟,最好是到美国,只有到了外国,你才能知道什么是‘中国心’;其次是事业心,我和我的伙伴们都是有‘野心’的,不甘心在硅谷,在别人的地盘干一辈子;还有一点可能就是我们技术工作人员的‘老毛病’了,追求将一流的技术转化为一流的生产力,自己创业,做自己的技术,做自己的企业是最直截了当也最有挑战性的工作。”
正是这样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激励着这一留学回国的创新团队在中关村创建了自己的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2001年3月11日,中星微电子推出中国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数字多媒体芯片“星光一号”,其集成度达到奔腾系列的水平,一个纽扣大小的空间里集成数百万个晶体管,光刻尺度达0.25微米。中星微电子已经处在数码摄像处理芯片的领先地位置。经过十几年自主创新,中星微电子研发出“星光”系列“中国芯”,并成功实现了“星光一号”“星光二号”“星光三号”“星光四号”“星光五号”系列产品的产业化,取得了8大核心技术的突破、1500多项国内外专利的申请、数亿枚芯片的销售、全球过半的市场占有率、至今无任何知识产权纠纷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和产业化成就。“星光中国芯”打破了国外芯片生产的垄断格局,被三星、飞利浦、惠普、富士通、联想等国际知名企业大批量采用,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实现了几代中国集成电路工作者的梦想,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成功案例。
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邓中翰说,“所有中星微人都把中星微视为自己的孩子,这种感情就是珍视生命的诞生和成长,还有一点需要强调,中星微还没有资格说已经成功,面对科学和市场的日新月异,没有任何企业敢说已经成功,中星微仅仅是没有被科学落下太远,也仅仅是在市场中‘生存’下来,未来的路还很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