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科研发达
慕尼黑是德国最重要的大学城,拥有世界知名的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等10余所高校,注册学生逾10万人。两校同时入选德国首批精英大学。表5-2显示了U.S.NEWS 2015年全球大学排名中德国位于前10名的大学,其中有2所都位于慕尼黑,慕尼黑大学位居德国第1名、世界第48名,慕尼黑工业大学位居德国第6名、世界第94名,2所大学均名列世界前100所名校之中。
表5-2 德国前10名大学及世界排名
资料来源:http://www.gaokao.com/e/20141031/54534aa70f541.shtm。
慕尼黑工业大学为路德维希二世所建,以工科、自然科学为主,另有医学、体育学、营养学、环境学、计算机学等,在欧洲具独特学科优势,近几年排名均居德国第一。慕尼黑大学始建于1472年,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规模仅次于柏林自由大学。其企业经济学、医学、法学、社会学、物理学、化学、林学、兽医学等具有强大实力。两校拥有20多名诺贝尔奖大师。这些世界名校为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除此之外,那些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教育机构也是慕尼黑的一大特色。
(二)“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1.双元制教育体制
学生获益于双元制教育体制,“一元”是企业,另“一元”是职业学校,也就是把企业进行的职业技能知识教育与职业学校进行的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相结合。大部分德国工程师在接受学术教育前,也大多会倾向于选择通过双元制培养,完成对自身职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德国制造”之所以闻名全球,与德国一流的工程技术有关,这也正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慕尼黑以及整个德国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
2.大学与企业联系紧密
学校的教研机构与科技工业园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帮助企业进行研发,又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慕尼黑市所属的许多研究机构,如位于加尔青的迈克斯普朗克等离子研究所、位于纽伦堡的辐射与环境研究会等都在慕尼黑近郊。这些名校与机构为企业的前沿技术创新提供了保证。
慕尼黑拥有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如表5-3所示),慕尼黑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始终与那些以科研推动的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如宝马、奥迪、西门子等公司都与大学有着密切合作,科研成果第一时间应用于实践。同时,精英大学也重视与当地中小型企业的合作,相比较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更需要大学科研以及从大学产生的新知识的支持,只有它们强大了,才能更好地支撑起整座城市的经济,政府才有更多资金反哺于大学的科研,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也是慕尼黑以及很多德国城市经济在不断出现外部风险的环境下仍能保持强劲状态的关键因素。
表5-3 全球500强公司总部的区位分布
续表
(三)政府因势利导
1.鼓励有效竞争,实现重点扶持
在建立竞争秩序方面,政府致力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反对与制止市场上出现和形成大的垄断寡头而破坏公平竞争,使中小企业具备了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对于科技创新中坚力量的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在竞争法规中加入例外规定,通过专利、知识产权制度及环保标准等对于企业提供激励和必要约束。高度重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和资助。政府的扶持项目有5—6种,其中最主要的有3种:产品革新项目,最高的资助为24个月20万元的无偿补助;技术革新助理项目,主要针对新毕业大学生的成果应用和就业创业问题,鼓励企业接纳新的毕业生;革新想法的专利保护,提供申请专利的咨询和资金帮助。对于知识向产业的转化方面,政府也同样采取了创新制度和政策,如政府规定,接受政府资助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必须与企业合作,以保证科技成果迅速形成商品化产业化;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在企业工作7年即可申请大学教授,有力支持大学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产学结合的科技园与孵化中心的建立。[3]
2.注重研发投入,强调基础研究
慕尼黑所在的巴州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远远高于德国其他地区的水平,在1996年即达到27亿欧元。
表5-4 2010—2012年德国各州研究和开发支出情况
资料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www.destatis.de/)
https://www.destatis.de/EN/FactsFigures/SocietyState/Education ResearchCulture/ResearchDevelopment/Tables/RDExpenditure ANDGDPStates.html。
表5-5 2012年德国各州不同行业研发人员——以全时当量(FTE)表示
资料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www.destatis.de/)。
https://www.destatis.de/EN/FactsFigures/SocietyState/EducationResearchCulture/ResearchDevelopment/Tables/RDFull TimeEquiSectors.html。
表5-4显示了2010—2012年德国各州的研发支出情况,其中巴州位居第二,其研发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达到3%左右,说明巴州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在这方面投入巨大。
表5-5显示了德国各州不同行业研发人员的全时当量(FTE),无论从行业还是从整体来看,巴州均位居第二,仅次于巴登-符腾堡州。
巴州拥有德国最强的投资实力,其占14.9%国家预算的投资中将其全部GNP的2.7%用于科技研究,高于德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大力支持大学进行基础研究,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德国政府准备从2007年起在5年内拿出20亿欧元的资金,重点扶持10所精英大学和一些研究生院及优秀科研中心进行基础研究。
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德国科学基金会在21世纪初开始发起德国“精英大学”卓越计划,旨在提高促进德国大学科技研究和学术创新,计划包括资助“精英大学”与产业联合开展科研项目,资助“精英大学”杰出年轻科研人员等。“精英大学”的称号不是终身制的,大致5年重新评选一次,每年都有测评。2012—2017年有11所大学拥有此头衔。从联邦、州政府到市政府,资金开始向重点科研项目倾斜,期待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让德国学术界重现活力。“精英大学”计划折射出德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潜在法则:提倡动态竞争,鼓励新旧交替,只要保证选拔过程开放、充分,真正有质量的项目和有水平的高校或是企业就会得到应有的资助。[4]
3.结合自身优势,优化选择产业
在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的平衡分析中,选择最适宜产业,如其研发投入最多的行业也正是其国际竞争力最强的领域。在创新方面最突出的是车辆制造业,根据欧洲联盟公布的《2003年欧盟创新评分榜》,德国在制造业创新投入强度(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以4.71远远高出欧盟3.45的平均水平,仅次于瑞典(6.42),排在欧盟(15国)第二位。[5]
4.示范信息基础建设,推进新产业发展
全面推进慕尼黑电子政务的建设,更快地实现了政府工作电子化。与此配套的还有电子学习、电子商务。巴州政府花大气力推动信息通信产业的新发展,如1994年以7 700万欧元预算建巴伐利亚州在线,目的是通过针对性ICT应用普及,协调公众意识对ICT快速发展的认识,培育未来产业市场。[6]
5.鼓励外来投资
慕尼黑完善投资环境,提供优惠政策以鼓励外来投资,如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同等条件外企优先等。
(四)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7]
慕尼黑的中介服务平台具有涉及主体众多、覆盖产业过程范围巨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种服务形式的互促共赢式合作:
1.创业者中心(Munich Founders Centre)(www.xing528.com)
这些中心主要是政府在相关领域设立的,用于支持商业企业创立和发展的助力器,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创业者的当地中心,其会员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创业者,有传统服务领域也有高科技新兴企业;第二种是面向创业者的科技指导中心,帮助创业者改善其不成熟的高科技企业创业环境并帮助搭建高科技创业意愿和研究机构的桥梁;第三种是面向具体项目的科技中心,提供给年轻创业者相关的科技领域环境,包括:生物工程、物流、能源、医药、制药等。
三种类型创业者中心从不同的角度,结合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需求差异,全面地提供面向创业者的科技与商业环境,最大限度地培育创业优良的环境,呵护创业者的发展。
2.以Gründer Regio M为代表的针对创业企业的中介机构
Gründer Regio M是一个连接慕尼黑地区高校、研究机构、商业组织、咨询服务、资本投资和金融机构的联盟组织、科技孵化中心以及慕尼黑地区商会。Gründer Regio M被称为打造“从创意到市场”(from Mind to Market)的网络,其主要面对对象是技术源自高校的创业企业,通过额外的服务来整合单独的行动、力量和支持,提供给创业者和创业公司培训、教育、咨询等服务。其直接目的在于通过成员实现网络效应,推动基础平台建设来减少创立公司所需要的成本和时间,进而增加创业积极性,长远目标在于营造持续性的创业文化,打造慕尼黑作为欧洲创新及科技中介服务中心的形象。类似的机构还有:FIWM,Verband der Softwareindustrie Deutschland e.V.(VSI)等。
这些中介机构致力于培植各自领域的创业活动土壤,为创业活动从纵向生命周期各阶段到横向涉及众多社会部门及领域,提供不一而足的细致考虑并给予专业的针对性服务,从教育培训到市场开拓再至产品质量鉴定等提供全方位支持,甚至在立法方面给予有力帮助,对于创业活动成功提供保障。
3.以Munich Business Plan Competition(MBPC)为代表的创业培育程序
慕尼黑商业计划大赛(MBPC)是产业与大学共同发起的创新大赛,其活动目标在于鼓励年轻人创业并且在慕尼黑地区建立年轻创业者的网络。MBPC涉及的合作者包括大学、科技研究发展机构、公共机构、私营企业、咨询公司、金融机构、创业者中心等众多机构,以提供给创业计划接受来自经验创业者、教练和风险投资者的评估机会为基础,通过后续持续性的信息支持、网络提供及咨询帮助实现有价值的商业计划,从中促进年轻创业者的成长与成熟。
在MBPC进行的12年中,超过530个公司通过比赛成长起来,并同时创造了大约4 250个就业机会,吸引了超过5.54亿欧元的种子和成长资本投资。MBPC是全球一个重要的商业计划大赛,连接了全球创业组织网络。类似的还有Munich Network。这样的创业大赛和天使网络,重点在于发掘区域有价值的创新能力,整合全球网络资源,实现两者的对接,帮助价值项目的运作与实现。
(五)公共制度建设:弗朗霍夫模式[8]
著名的“弗朗霍夫模式”是一种科学先进的创新机制,其以四大推手助力科技创新。
1.第一推手:政府利用投资大力推动模式完善发展
公立的机构属性使其可以获得政府对于机构年收入的补充,政府按照公式:“政府基本投资=(协会产业岁收+协会公共岁收)/2”进行资助,激励协会争取企业政府项目并提高运转效率的同时,保证机构的非营利公共服务性质。政府的投资给机构带来独特竞争优势的同时,作为重要的市场工具也为机构带来了客户项目,同时还保证机构持续研究的动力,是该模式发展的重要推手。
2.第二推手:高技能、低报酬学生满足模式发展要求
各研究机构与一所或多所本地大学合作,架设高校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需求的桥梁。学校提供丰富人力资源,教授担任机构领导,学生成为协会员工,加盟项目。机构获得了最前沿的知识能力与性价比高的劳动能力,学生获得了“杰出的弗朗霍夫博士”5年带项目学习工作经历,在毕业前即拥有“先进的技术专长+作为一个企业家所应具备的全方位的商业技能+广泛的商业关系网”。
3.第三推手:合同研究创造“发展良性循环”
利用政府投资与大学资源进行公共和私人的合同研究,通过为客户企业解决问题或开发新产品的过程,对过程中的智力资源整合收藏。完成合同目标的同时,积累持续发展的知识资源是其他组织所无法比拟的。其面向的客户包括国内中小企业和国内外大型企业,有着丰富复杂的知识资源,同时保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
4.第四推手:非营利目标保协会创新前沿地位
弗朗霍夫协会的非营利性使这种将大学专业知识及政府投资结合起来的模式有了法律的定义(在德国它被注册为公共事业学会)。这意味着弗朗霍夫协会只是支付开支,却不从新技术或创新的商业化运作中直接获得收益。使员工的薪酬接近政府机构薪酬水平并通过政府投资推动科研发展等手段,使得协会及其员工一直处于技术创新开发及传播的前沿。
(六)建设科技园区、孵化楼
1984年,慕尼黑市政府和慕尼黑商会共同投资成立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科技园区不仅重视现代科技的开发,更扶植传统产业的技术革新,园区内企业数目不断增加,创造大量工作岗位。1990年,在园区里建了孵化大楼,为使企业在较小的空间创建大的科技公司,并降低科技孵化成本,创业大楼每个单元都安装了100兆的通信网络,微机、电视机、传真机、电话机等都集中在一个盒子里面,科技人员在这里可以了解整个慕尼黑科技研究动态。[9]从最初的工业园孵化出来的企业搬出后又进一步形成了一些更为专业的高科技园区,涉及生态、食品、环保、汽车、通信等领域,这也使今天的慕尼黑在欧洲乃至世界的科技创新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七)金融服务业发达
慕尼黑不仅是巴州的高科技产业中心,还是巴州的金融中心。慕尼黑是德国第一大保险业聚集地,这里汇集了100多家保险公司,保额达650多亿欧元,占德国市场份额的30%,拥有世界最大的保险公司安联集团和世界第二大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公司;慕尼黑是德国第二大银行业聚集地,德国1/4的金融机构位于巴州,是全欧洲最重要的抵押银行聚集地;慕尼黑拥有德国第三大证券交易所,仅次于法兰克福和斯图加特;慕尼黑在资产管理和风险投资方面领先,慕尼黑和纽伦堡还是全球性博览会中心,每年举办近40个国际博览会。[10]
(八)重视对外交流[11]
慕尼黑的创新活动得益于其积极主动的外向文化,通过多主体参与、多方式打造,构建外部联系网络,推进城市创新活动。
1.借助展会成就科技交流平台
被誉为世界十大商战城市中有6个在德国,慕尼黑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慕尼黑云集各色世界性博览会,其中如“SYSTEMS国际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及新媒体推介博览会”、“PRODUCTRONICA国际电子生产技术与交易博览会”、“IMEGA国际餐饮工业及食品贸易博览会”等。其中关于科学技术和各种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博览会占了相当部分。各种展会提供了行业内部国际交流的平台,对于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灵感来源,与此同时,吸引众多专业人才与专业企业与会,对于城市的创新资源的储备也有着间接的推动作用。
2.依托NGO打造国际经济网络环境
类似全球合作巴伐利亚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Global Partners Bayern e.V)等机构以促进巴伐利亚和国际社会的业务往来,协助公司的发展和治理为目标。协助慕尼黑地区的企业建立世界经济商业的联系,为企业发展面临的经济分支不同、语言沟通不便的情况提供语言文化支持,促进企业进行更有效的国际交流。
类似协会的主要协助形式是发起陪同其成员进行有未来前途的项目运作,并提供国际业务领域信息沟通,创造世界银行的联系机会,同时给予政府联系、零售商等信息资源。其协会面向的主要成员是中小型公司。
3.凭借科技旅游创造城市“科技之都”品牌
慕尼黑打造会展科技旅游,以会展活动为载体,开展科技交流,带动科技旅游的发展。同时依托众多在慕尼黑的企业总部,发展工业科技旅游。通过对外开放部分工业园区,形成了融参观考察、娱乐休闲为一体,内容生动有趣的工业科技旅游。
4.建设外部国际经济网络
政府出面完善外部国际经济网络,通过内部设立专门部门专项负责,外部与城市建立合作伙伴及签订理解备忘录的形式,帮助企业建立顺畅的外部国际商业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