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情况
巴伐利亚州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最大、最古老的州(以下简称巴州)面积7万多平方千米,占德国面积1/5,人口1 200万人,慕尼黑和纽伦堡是其两个最大的城市。巴州历史上为落后的农业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相对集中在慕尼黑、纽伦堡等少数大城市。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巴州顺利转变为工业地区。90年代以来,该州生物医药、信息、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产业发展速度在德国各州中首屈一指,现在已发展成为“欧洲高新技术的‘麦加圣地’”和欧洲的“新经济”中心。这主要得益于其卓越的研究和开发能力、高效和迅速的技术转化能力、方便企业的政府管理和成千上万享有盛誉的企业。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德国政府职能改革大潮和私有化运动,巴州推行“引领而不拥有”原则,出售了多家大型工业企业股份,获得了数十亿欧元收益。该州政府极富远见地成立了专门基金,用于发展面向未来的科技产业,而不是清偿债务或发展传统行业。
1994年,巴州实施“巴州未来攻势”,至1999年底6年间投入了40多亿欧元。在客观评估“未来攻势”效果的基础上,2000年启动“高科技攻势”,再次投入13.5亿欧元,重点扶持已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研发优势的生命科学、信息通信技术、新材料、环境技术和机械电子等5个行业。科技创业中心是两项攻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巴州整体竞争力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成为该州吸引投资的重要手段。
1986年,纽伦堡—费尔特—爱尔朗根创新创业中心在巴州成立,这也是欧洲第一家科技创业中心。之后,巴州成立了德国第一家生物技术、能源和新材料创业中心马丁斯瑞德生物园(IGZ Biotechnologie Martinsried)、纽伦堡能源技术中心(Energietechnisches Zentrum Nürnberg)和下符林新材料技术创业中心(Gründerzentrum für neue Medien Gmb H Unterfoehring)。目前巴州共有23个科技创业中心。按所属行业,可分为综合创业中心和特定科技创业中心,前者允许设立各类技术企业,有8个,后者面向特定行业开放,有15个。特定科技创业中心中,信息通信园区最多,有5个,生物园区和能源技术园区分别有4个和2个,新材料、环境技术、物流、卫星导航技术各1个。从地区分布来看,巴州首府慕尼黑地区占6家,纽伦堡、奥格斯堡、维尔茨堡、爱尔朗根等大城市各2家,其余分布在州内其他城市。
2.设立与管理
(1)规划建设:州市两级政府职责明确、分工负责,充分依托大学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
在巴伐利亚,设立科技创业中心是由州政府统一规划决策的。敲定后,由州政府提供优惠贷款、制定促进措施,地方政府进行基础设施配套或低价提供土地。这一过程中,充分依托了巴州的12所综合大学、17所专科大学、22个专业研究所的创新优势。
决定在某一个城市设立科技创业中心之前,州政府会委托专业研究机构征求大学、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意见,从配套科技资源、基础设施、发展前景等多方面,论证项目的可行性。
州政府还特别注重大学和科技创业中心的无缝对接、全面融合,鼓励研究人员创业。比如,雷根斯堡生物园直接设立在大学里,而慕尼黑大学生物系迁入了马丁斯瑞德生物园,慕尼黑理工大学的生物和动物学研究所迁入了魏因施蒂凡生物园,这两个园区约1/4企业为两所大学人员成立。
此外,为防止各个科技创业中心盲目竞争,州政府还充分发挥协调功能,布局上充分考虑各自优势。比如,慕尼黑周边的马丁斯瑞德和魏因施蒂凡生物园,分别侧重于“红色”(动物)和“绿色”(植物)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
在设立科技创业中心的过程中,各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实施。比如选址、环评,以及交通、电信及水电、垃圾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德国城市一般划分为市中心、居住区、环保区以及工商业区、混合区等,地方政府往往会把创业中心建在工商业区或混合区。
(2)运行管理:由精干专业的团队实施公司化管理。
管理科技创业中心的公司人员不超过10人,均要求有专业学历。
巴州科技创业中心占地规模普遍较小。在创业中心内部,一般会划分为办公区、实验室、生产区,企业可视需要灵活租用。
这些科技创业中心实施的都是公司管理。以雷根斯堡生物园为例,巴州政府2001年购买了土地,开发后交给管理公司免费使用,管理公司承担日常管理工作。
管理科技创新中心的公司由总经理负责日常工作,政府、协会等股东通过监事会、股东大会监督其运转,决定其发展方向。(www.xing528.com)
尤其重要的是,为便于对关键行业施加影响,较重要的科技创业中心多由州政府控股,市镇政府、地方银行及工商会持有股份。以机械电子、信息技术企业集中的加尔辛科技创业中心为例,巴州政府占76%股份,马丁斯瑞德生物园、奥格斯堡环境科技创业中心、雷根斯堡生物园等也由州政府控股。
(3)相关服务:入园高门槛,园内服务政策优厚。
仅允许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入驻,且企业所属行业应与园区要求一致。但只要能迈过入园门槛,企业能享受到在德国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服务。
科技创业中心是服务于巴州政府“未来攻势”及“高科技攻势”两项计划的,因此,中心的服务对象严格限定为创业阶段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大部分科技创业中心规定企业5年后搬出,严重亏损企业允许延至8年。
园区租赁价格一般低于当地水平5%—15%,并免费提供商务中心、电话转接、会议会谈室、冷藏室、仓库等服务,从而减少企业的创业风险和综合成本。
同时,园区与大学、研究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将其研发成果交给企业优先使用;定期与专业协会、研究机构等联合举办咨询中介活动,直接促进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提供设立企业、企业管理、参展等咨询,还在专业展会上设立联合展台,为园区企业参展提供便利;通过内部刊物、互联网等形式,提供行业动态、市场信息等服务。2005年,巴州开始实施13个未来科技集群服务项目,整合同一领域、行业的企业、研发机构等资源,企业可便捷地使用集群内的任何服务。
提供融资咨询,并借助于政府背景推动融资方案的实现。创新中心为企业提供免费咨询,协助制订融资计划,并推动其实施。德政府制定了针对中小企业、研发行为的各种优惠措施,如联邦政府总额2.6亿欧元的创业基金,对成立不到一年、员工不足50人、销售额低于1 000万欧元的企业提供扶持,巴州还提供建设融资银行的优惠贷款和技术导向型企业补贴。此外,该州政府的独资企业风险资本投资公司、投资公司、州立银行等提供了5亿欧元的风险资本、参股投资和科技贷款。仅马丁斯瑞德生物园的企业2004年就获得近1亿欧元风险资金,占德国生物技术企业当年风险资金总额的45%。[1]
3.主要特点
(1)服务对象明确,严格限定为创业阶段的高科技中小企业。为增加扶持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不违反欧盟及德国的公平竞争法规,入园企业应为新成立或成立不超过一定年限(多为3年)的中小企业,应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处于市场化的关键阶段。不同于传统的地区创业中心,科技创业中心严格限定入园企业的资格,仅允许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入驻。目前慕尼黑地区的创业中心里,每家企业平均雇员人数为5—7人。由于较好发挥了协同效应,设计理念、新技术可迅速转化为适销产品,大部分企业经营良好,期满后主动迁出创业中心。马丁斯瑞德生物园原租赁企业迁出后发展良好,创造了500多个长期工作岗位。为防止投资项目流失,保证在当地的工作岗位,许多城市在创业中心附近成立了高科技园区,承接企业迁出后的投资。巴州政府2005年投资4 600多万欧元,成立了加尔辛软件园,以便当地创业中心的信息电信企业入驻。软件园除4个马普研究所、通用电气研究中心外,慕尼黑大学的数学系、信息工程系相继迁入,州政府专门投资了460万欧元,为其新建教学楼。
(2)规模适中,易于实现可持续良性发展。由于面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招商,巴州创业中心占地规模较小,总面积仅8.9万平方米,平均3 800多平方米。最大的马丁斯瑞德生物园为1.5万平方米,最小的拜罗伊特新材料创业中心仅1 200平方米。这样既不占用过多土地资源,又将开发费用控制在一定规模,招租也相对容易、便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目前23家创业中心平均出租率为80%以上。加尔辛科技创业中心出租率高达91%,目前有61家企业、300多名员工。雷根斯堡生物园一期工程占地6 000平方米,已全部出租,共有25家生物、医药企业和1 300多名员工,主要研制抗癌药物、艾滋病疫苗等,第二期6 000平方米2014年9月投入使用,比原计划提前了半年多。
(3)技术含量高,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成立以来,创业中心的社会、经济效益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的功能日益显现,长期来看将产生更大的推动力。德国研发实力雄厚,但许多地区研究成果与市场化、产业化脱节,巴州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采取了创业中心、高科技园等对策,较好实现了产学研结合,高科技行业发展好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以来,德国高科技行业就业人口下降了1.3%,而巴州则增加了2.4%。高科技攻势实施以来,吸引成立了380多家企业、创造了1.6万个就业岗位,巴州成为外国高科技企业在德投资的首选地。马丁斯瑞德、雷根斯堡等四大生物园区共有企业150家、员工3 000多人,无论企业、员工还是新药数量,均使巴州成为德国最重要、欧洲领先的生物技术基地。具备了研究环境、基础设施、高素质员工三大要素的慕尼黑地区被誉为欧洲硅谷,与伦敦、巴黎并称欧洲三大高科技基地。[2]
(二)慕尼黑科技创新的基本情况
2014年,欧盟委员会的联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re)发布了题为《欧洲信息与通信技术杰出中心:欧洲信息与通信技术活动图谱》(Mapping the European ICT Poles of Excellence:The Atlas of ICT Activity in Europe)的分析报告。该研究跟踪了各个地区的研发、创新和商业数据;同时关注科技、国际化和网络化的集聚。德国慕尼黑在这一排名中一举夺魁,主要是得益于该地区在研发和创新网络系统方面的雄厚实力。如表5-1所示。
表5-1 欧洲信息与通信技术杰出中心排名
续表
慕尼黑汽车、机械、电气、医学、化工业等居欧洲顶尖地位,拥有德国宝马、奥迪、西门子、英飞凌、奔驰宇航等众多全球知名公司,是微软、思科等多家跨国公司欧洲总部驻地。慕尼黑主导的巴州国内生产总值在2005年逾4 000亿欧元,超越欧盟25国中的19个,人均产值3万多欧元,高于德国和欧洲平均线。慕尼黑的啤酒业世界第一,旅游业德国居首,以拜仁为核心的足球体育业为德国之最。保险业居德国第一和欧洲第三,尤以安联保险和慕尼黑再保险最为著名。金融业排全德第二,拥有德国第二大航空港。经济发达带来高税收,慕尼黑的工商营业税达19.68%,与法兰克福同为德国最高。慕尼黑媒体业发达,是仅次于纽约的世界第二大出版中心,约有300家出版社,著名的南德意志报、焦点杂志、贝塔斯曼出版集团和欧洲最大电影制片厂均设于此。慕尼黑还是世界级的会展城,德国五大展会公司之一的慕尼黑国际展览公司(MMG)拥有众多顶级品牌展会和一流展览中心。激光光电、信息通信新媒体、珠宝、高尔夫球及体育用品、建筑机械新材料展等尤为著名。作为欧洲专利局、德国专利局和专利法院所在地,慕尼黑成为欧洲最活跃的研究基地之一,著名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及歌德学院总部在此立足。该市每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被用于研发。
慕尼黑市高科技工业园区始创于1984年,是德国最为突出的鼓励高科技创业发展的科技园区,由慕尼黑市政府和慕尼黑商会共同投资成立。慕尼黑市为促进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发展,专门成立了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管理招商中心,隶属慕尼黑市政府和慕尼黑商会,代表政府对进区企业提供全程服务。管理中心按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化管理,每年保证有10个新的公司进区,并保证科技孵化楼的入住率在80%以上。该中心运作状况每两年向监管会作一次汇报,所有重大战略、支出、发展等都由监管会决定。园区降低房屋租金和科技孵化中心的条件,鼓励高科技企业进区开发。因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成熟与时间有密切关系,进入孵化大楼的企业,在科技成果得到有效转化之后,必须搬出孵化大楼,创办新的科技工业园。园区建设主要集中于工业产业、激光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作为全国高科技产业的孵化中心,在这里能以最快的速度反映当前的信息技术。一般情况下,在德国一个新的企业、新的领域开始时,首先是在这里进行试验,成功后,移植到其他地区,再创一个工业园区。如慕尼黑生态科技园(1.4平方千米)、绿色食品科技园(1.4平方千米)、信息产业科技园以及宝马汽车公司、西门子电器产业等,都与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有密切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