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伦敦科创中心建设对上海的启示

伦敦科创中心建设对上海的启示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伦敦创新、创意产业中心的形成和蓬勃发展,为上海提供了如下启示,即营造一流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建立和完善高效有序的城市创新体系。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屠海鸣:《世界三大科技创新城市带给上海的启示》,《新闻晨报》,2015-03-27。

伦敦科创中心建设对上海的启示

伦敦创新、创意产业中心的形成和蓬勃发展,为上海提供了如下启示,即营造一流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建立和完善高效有序的城市创新体系。

(一)加速推进城市创新主体建设

创新型企业是创新型城市的基本构成主体,要以增强企业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为目的,加快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型企业,形成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构建产业创新链,带动大多数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尤其是要为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成长营造适宜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培育一批本土创新龙头企业。

富有创造力和创新性的大学与科研机构是创新型城市的核心知识创新主体,需要通过高等教育和科研体制改革,着力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知识源泉和人才保障。要以科学发现、技术原创为目的,以高水平论文和发明专利为形式,以重点高校和骨干科研机构为依托,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培育创新动力机制,面向重点高新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提升城市知识创新水平。

中介服务机构是连接城市创新主体的桥梁,要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面向企业,为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信息传递、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金融机构的支持是企业技术创新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要创新金融机构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发展各类创新基金,培育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市场。加快建设科技信贷股权投资、资本市场和科技保险等功能板块。

(二)建立城市创新主体的良性互动机制

重点建立和强化两个方面的城市创新主体互动机制。

(1)建立政府、产业与大学的三螺旋创新主体的合作创新机制。主要包括:①政府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及各种机制,大学和企业建立以外部市场交易为纽带的互动机制;②大学与企业等主体以产权为纽带的互动机制,这是一种维持合作、实现创新的有效方式;③大学与企业等主体以政府项目计划为纽带的互动机制,通过政府有倾向性地资助有利于资源整合的项目来推动大学—企业—政府之间的合作;④大学与企业之间自发产生的项目为纽带的互动机制,通过某一领域的合作项目或其他方面的合作交流实现;⑤以大学科技园为纽带的连接大学与外部市场的互动机制,是大学参与城市创新的一种更为积极的尝试。

(2)建立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主要包括:①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促进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之间创新资源的集成和整合;②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与企业的研发需求相结合,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良性互动;③积极探索多种以企业为龙头开展产学研合作和企业联盟的创新模式,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构建利益分享与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互动的机制与模式,以及企业创新战略联盟机制。

(三)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和产业集群

大量的以知识为核心的创新型产业是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依托。在工业化的创新型城市发展阶段,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构建生态型工业发展模式,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城市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要大力发展各类内容创意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构筑城市的知识竞争力。同时,针对目前已经初步形成的传统制造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集群创新政策的制定上,搭建面向产业创新的共性支撑平台,着力提高传统制造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创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知识流动的空间和政策平台,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创造条件,促进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的互动。在知识密集的高校集聚区和高技术园区,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形成知识创新集群的环境和条件。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1.屠海鸣:《世界三大科技创新城市带给上海的启示》,《新闻晨报》,2015-03-27(A22)。

2.杜德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兴起》,2015年3月19日《文汇报》。

3.《全球知名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华东科技》2015年第2期。

4.许琦敏:《伦敦:老街区“长出”创新城》,2014年12月28日《文汇报》。

5.百度百科:《东伦敦科技城》[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1789193.htm,2014-07-24/2015-04-13。

6.Peter Liu:《英国毕业生的留英之路:毕业生企业家签证》[EB/OL].http://edu.sina.com.cn/a/2014-05-07/1046242905.shtml,2014-05-07/2015-04-13。

7.杨玲:《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特点及其对上海的启示》,《科学发展》2014年第8期。

8.刘硕、李治堂:《创新型城市建设国际比较及启示》,《科研管理》2013年。

9.温莎:《伦敦科技城:招徕初创企业》,2013年10月9日《青年参考》。

10.范慧勇:《中国企业缺席伦敦科技城》,2013年5月9日英国《华闻周刊》。(www.xing528.com)

11.李清娟:《奥运会与伦敦东区再造》,《国际市场》2013年第6期。

12.盖源源:《改变 重生——成都商报记者探访伦敦东区》,2012年8月12日《成都商报》。

13.李欣:《伦敦:最危险之处》,2012年7月15日《现代快报》。

14.王德生:《英国:立志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领导者——英国<促进增长的创新与研究战略>报告解读》,《华东科技》2012年第12期。

15.林靖东:《英国欲建伦敦东区新硅谷 谷歌英特尔决定投资》[EB/OL].http://tech.qq.com/a/20101105/000015.htm,2010-11-05/2015-04-13。

16.商务部网站:《英国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措施》[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810/21473002230.shtml,2009-08-10/2015-04-13。

(殷凤、邱瑾 整理)

【注释】

[1]闫彦明:《服务业创新再造伦敦活力——伦敦面向2023的就业增长预测》,2015-03-27,http://mp.weixin.qq.com/s?_biz=Mz Ax NTIx NzE1NQ=&mid=204269335&idx=1&sn=ac1c1aac332be5e7ed31ed2e2858f629&scene=5#rd。

[2]陈冰:《伦敦金融城:独特体制创造商业奇迹》,2010年11月9日《深圳特区报》。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0-11/09/content_1304125.htm。

[3]根据百度百科资料编辑整理。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kd3n9Gvf N07DTodWa Y5SU645oz LojIDKvR3-sFLb9VJ6YLu KYhh L4fg L4Ij_iz0-y OlaSR3Nwwy4PITw Noc8K。

[4]周学政:《伦敦:世界创意产业之都》,《半月谈》2007年9月28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9/28/content_6805766.htm。

[5]陈琦:《伦敦:金融服务和文化积淀滋养创意产业》,2015年4月3日《文汇报》。http://www.tianjinwe.com/rollnews/201504/t20150403_1174072.html。

[6]闫彦明:《服务业创新再造伦敦活力——伦敦面向2023的就业增长预测》,2015-03-27,http://mp.weixin.qq.com/s?_biz=Mz Ax NTIx NzE1NQ=&mid=204269335&idx=1&sn=ac1c1aac332be5e7ed31ed2e2858f629&scene=5#rd。

[7]具体请参考第三章附录一。

[8]该项措施重点基于企业实际研发支出的基础上,再加成一定比例,作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扣除数额。在推进该政策的过程中,各国会在加成比例以及研发支出的核定范围等方面有所不同。

[9]姚恒美:《主要发达国家研发税收优惠政策对比研究》,http://www.istis.sh.cn/list/list.aspx?id=7443。

[10]王德生:《英国:立志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领导者——英国<促进增长的创新与研究战略>报告解读》,《华东科技》2012年第12期。

[11]屠海鸣:《世界三大科技创新城市带给上海的启示》,《新闻晨报》,2015-03-27(A22)。

[12]英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www.ons.gov.uk/ons/index.html。

[13]屠海鸣:《世界三大科技创新城市带给上海的启示》,《新闻晨报》,2015-03-27(A22)。

[14]刘硕、李治堂:《创新型城市建设国际比较及启示》,《科研管理》2013年第S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