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硅谷科创中心建设对上海的启示:强化风险投资体系建设

硅谷科创中心建设对上海的启示:强化风险投资体系建设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美两国的上海和硅谷两地在文化背景、政治制度与技术水平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硅谷的创新模式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上海,但技术创新有着共同的规律性,硅谷的创新模式对上海的科技创新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三)强化风险投资体系建设,为上海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风险支撑。硅谷是在市场孕育中成长起来的,而非政府主导建设的。

硅谷科创中心建设对上海的启示:强化风险投资体系建设

中美两国的上海硅谷两地在文化背景、政治制度与技术水平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硅谷的创新模式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上海,但技术创新有着共同的规律性,硅谷的创新模式对上海的科技创新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强化中小企业的环境建设,使之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在总体上具有充分的活力,比大企业具有更高的效益。但与大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只能在极为不利的竞争条件下生存与发展。在我国,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人们的习惯思维往往视大为强、视小为弱,以大为荣、喜大嫌小,大多数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更为突出。我国技术创新所处的阶段性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固有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尽快解决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使之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1)用法律手段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要尽快形成一套从宪法的有关条款到中小企业基本法,再到特别法较为完善的、层次分明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更好的环境与空间。

(2)制定鼓励中小企业创新的具体政策。对企业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实行税收抵扣的政策,可按中小企业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取高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鼓励企业向高技术及其产业投资的积极性等。

(3)加快国有银行商业银行转变的步伐,促使其面向中小企业,使不同类型、规模的企业一律平等,减少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歧视,还可以采取贴息等措施鼓励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强化大学、科研机构的作用,使之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源、人才源

上海知识创新能力较强,国际排名位次靠前,但对比鲜明的是,相对硅谷或其他发达国家企业,企业技术水平落后,极大制约了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直接成因是科技人力资源仍集中在科研机构和大学,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在技术创新中的合作非常弱。实现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协同,就成为深化改革、提高上海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点。

(1)进一步深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打破科技创新领域的垂直自我封闭的结构系统。要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加快大学体制的改革,特别是要加强地方和企业参与大学办学的力度。

(2)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企业要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发展创新型企业,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产学研联合。

(3)开放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仪器与实验室,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合作与分工的若干个技术研发中心,实现技术设备资源的共享。

(4)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科技人员进入企业。科技人员的技术入股要突破现有的规定,入股比例的多少由市场决定。对技术创新人员要大胆实行“干股”分红制,对科技人员直接投入社会再生产部分的收入应免征个人所得税。

(三)强化风险投资体系建设,为上海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风险支撑。硅谷是在市场孕育中成长起来的,而非政府主导建设的。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一套以民间资本为主、按市场规则运作的风险投资机制的基本模式应包含以下内容:

(1)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资本筹集和循环机制。要改变现行的以财政资金为主组建风险投资基金的做法,调整风险资本筹集制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基金,形成以政府资金拉动民间资本、政府与民间共担风险的格局。

(2)形成市场化的风险资本运作机制。风险投资机制的构建,一是要改变风险投资公司的所有者结构,使对收益关注程度高的民间资本能够控股;二是要采用变通办法强化风险投资公司的约束激励机制,使其收益与公司经营成败紧密结合起来。由于在风险投资活动中信托基金制度明显优于公司制度,要努力发展和完善风险投资的信托制度。

(3)形成风险企业运作机制。根据风险投资的运作特点,应将过去的债权运作方式改为股权运作方式,风险投资者应对风险企业持股并可以不同程度地参与企业的决策。政府应在政策上支持风险投资基金获得企业的优先股并享受附加的优惠条件,如企业一旦经营失败,基金有权优先获得该企业的资产和技术。

(4)形成多元化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要调整有关政策,拓展国内私募市场;充分利用海外证券市场,进行风险企业的上市试点;选择进行柜台交易试点。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1.安纳利·萨克森宁:《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

2.卡伦·索斯威克:《新经济规则:硅谷新生代重新洗牌》,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年版。

3.克里斯托弗·梅耶:《创新的增长——硅谷的启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李永周:《美国硅谷发展与风险投资》,《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第11期。

5.古拉斯·瓦莱里著,战洪起等译:《工业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钱颖一、肖梦:《走出误区:经济学家论说硅谷模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7.汤姆·福里斯特:《硅海武士:日本信息技术产业称雄世界的故事》,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www.xing528.com)

8.钟坚:《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钟坚:《美国硅谷模式成功的经济与制度分析》,《学术界》2002年第3期。

10.朱茵:《“拷贝硅谷”——能否成为中国校园经济的发展之途》,《经济时刊》2000年第2期。

(刘康兵 整理)

【注释】

[1]Albanesius,C.“Ae A Study Reveals Where the Tech Jobs Are”.PC Magazine,24 June 2008.

[2]“Cybercities 2008:An Overview of the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in the Nation's Top 60 Cities”.aeanet.org.

[3]尼古拉斯·瓦莱里著,战洪起等译:《工业创新》(Innovation in Industry),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38页。

[4]2000年8月2日《参考消息》。

[5]2000年8月2日《参考消息》。

[6]安纳利·萨克森宁:《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7]汤姆·福里斯特:《硅海武士:日本信息技术产业称雄世界的故事》,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58页。

[8]安纳利·萨克森宁:《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43—44页。

[9]李永周:《美国硅谷发展与风险投资》,《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第11期。

[10]安纳利·萨克森宁:《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11]参见钱颖一、肖梦:《走出误区:经济学家论说硅谷模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2]安纳利·萨克森宁:《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13]钟坚:《美国硅谷模式成功的经济与制度分析》,《学术界》2002年第3期。

[14]朱茵:《“拷贝硅谷”——能否成为中国校园经济的发展之途》,《经济时刊》2000年第2期。

[15]克里斯托弗·梅耶:《创新的增长——硅谷的启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39页。

[16]古拉斯·瓦莱里著,战洪起等译:《工业创新》(Innovation in Industry),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0页。

[17]钟坚:《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5—216页。

[18]卡伦·索斯威克:《新经济规则:硅谷新生代重新洗牌》(序言),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