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科技人才培养需借鉴纽约创新中心经验

上海科技人才培养需借鉴纽约创新中心经验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纽约建设科技创业中心的经验对上海有如下启示。目前,中国培养人才的方式很不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转型需要,教育官僚化、机构僵硬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很难适应市场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而上海要建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对相应人才的需求将是大量的且集中于具有敢于创新精神之类的顶尖工程师人才,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如美国纽约为提高科

上海科技人才培养需借鉴纽约创新中心经验

2014年5月,习近平上海考察调研时,要求上海始终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上海提出了“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全新要求,为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明确了主攻方向。

纽约通过“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创新的成功模式,从而使其科技创新在全美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纽约建设科技创业中心的经验对上海有如下启示。

(一)政府驱动创新

政府驱动创新主要是以政府为主推动创新的举措,主要为三个层面:体系创新、政策支撑、人才培育。

1.积极推进体系创新

(1)构筑更高水平的区域创新体系。

政府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是指整个区域内部创新资源,实现区域内部资源共享;构筑区域创新平台以提升区域内部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吸收区域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提升创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具体措施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政府应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进程。政府要出台更多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利益共享的政策,充分发挥技术市场和产权市场在促进产学研结合中的主要作用,发挥科技资本在整合产学研资源中的特殊作用。

其二,针对科教资源和创新资源的虽较丰富但分布不均的实际,政府要通过政策调整和引导,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促进教学资源和创新资源在区域内流动。人为地限制或制约资源流动,只会降低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影响整体创新水平的提高。

(2)构建更高水平的创新服务体系

这一服务体系应是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旨在服务创新经济,降低创新成本,提升创新质量,提高创新效益。

在创业服务方面,政府应要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整合包括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在内的专业化人力资源,利用社会优质科教资源和其他力量,如建立上海“孵化器”、“加速器”,加强对科技中小型创业辅导,帮助有条件和潜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创办自己的企业。

在信息服务方面,政府建立覆盖面广的创新服务网络,形成有效的公共服务平台。其内容不仅包括技术和市场信息,还应包括制度创新、组织创新、营销手段等相关信息。这一信息网络应还可以支持远程咨询服务、远程培训。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小企业技术与市场信息库,开通网络查询功能,便利中小企业掌握更多的国际技术和市场信息。

在技术服务方面,鼓励产学研合作,鼓励大学、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向中小企业开放,组织专家定期到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指导,推动技术成果向中小企业转移。从组织形式上看,可以借鉴美国纽约的经验,设立地方政府与高等院校共建的“中小企业技术发展中心”,“中心”以区为单位设立。由“中心”整合区内甚至整个上海市内的技术资源,提高技术支持和服务。

此外,在金融服务、企业咨询、市场开拓、人才培训和法律服务等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整合服务企业、社会组织的力量,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为创新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创新政策推动发展

(1)发挥财政税收的支持作用。

为科技创业公司购买新设备、技术、产品提供税收减免,鼓励其进行更新换代。为降低创新企业的经营成本,政府可考虑以较低价格租下办公楼,开办联合办公空间,提供适合办公、教育的创新枢纽;并对坐落在这些特定区域的创新公司,给予税收减免、赋予公共基金投资优惠政策等。

(2)制度创新扶持科技创新。

上海要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业中心,政府主导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不管是鼓励企业创新,还是支持大学生创业,都需要有全新的思维和政策。主要从宏观层面及微观层面对制度创新进行解读。

其一,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体现在:制定促进科技创新的宏观战略规划,为引导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应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合理筹划并出台一系列前瞻性的、旨在促进技术创新的宏观战略规划。

其二,微观层面的制度创新主要集中于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建设、知识产权政策完善、研发投入优惠政策及相关创新政府采购政策。

首先,制定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法规是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纵览发达国家的创新之路可以发现“各国都制定法律法规,为市场主体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以美国为例,1980—1993年,为了提高联邦政府资助科技项目成果的商业化进程,美国政府相继颁布了9项联邦技术转移法,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有:《史蒂文森-怀德勒技术创新法》、《贝荷-道尔法》和《国家合作研究法》等。

其次,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是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升创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再次,实施有效的研发投入与财税优惠政策。财税优惠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激励手段,主要包括税前扣除及税收抵免、税收优惠的结转或追溯、加速折旧、提取技术准备金等。

最后,实行支持科技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创新型企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风险,政府直接进行采购,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政府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消费者,在相当大程度上能起到鼓励和扶持国内高新技术发展的作用。

3.加强与开放人才培育

(1)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

目前,中国培养人才的方式很不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转型需要,教育官僚化、机构僵硬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很难适应市场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而上海要建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对相应人才的需求将是大量的且集中于具有敢于创新精神之类的顶尖工程师人才,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是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海不仅是全国的一个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而且也是中国名校云集的地方,有复旦、交大、同济这样的百年名校,也有像上海大学这样的后起之秀,上海应该结合这种优势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

因此,上海市政府可以借鉴纽约的做法,与上海各高校合作,采取新型学制并采取政府教育部门与大公司合作的方式,加强与大公司合作,建立应用科学校区以培养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方面的实用型人才。

(2)实施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

随着科技创业中心的不断发展,对高科技顶尖人才的需求量会不断扩大,对于未来需求的缺口,有效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加大教育投资,二是放松高科技顶尖人才移民。但教育培养人才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施更加开放的科技人才引进政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扁平化进程加快,人才流动日趋频繁,人才争夺更加激烈。如美国纽约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政府确定了创新教育的工作思路,建立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鼓励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科研人员相互流动。美国实施更为宽松的绿卡和H1-B签证计划、科学基金会研究生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不可否认的是,大批国外高科技人才包括中国高科技人才到美国创业,为美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

(二)市场驱动创新

上海作为中国具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影响力的城市,就要有比世界主要科技创新城市更有活力的市场机制,让市场发挥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以市场为引导,让企业的创新向着市场的需求而创新,形成创新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进而使得市场驱动科技创新的大发展。

当今,从上海市与美国纽约创新能力相比来看,还是存在很多不足,这些不足固然与经济基础、科技基础、人力要素等因素相关,但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过多的行政干预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政府直接参与无须创新也可以生存或发展较好,而创新企业则不能得到正常的回报以及推进创新的超额利润。这就形成了在创新过程中的逆向选择,破坏了创新得以发生的基础。

1.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要使市场在驱动创新中起基础作用,深化改革显得非常迫切,主要有两个层面:

(1)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创新提供更强大的动力。政府要坚决地从市场的直接参与者、干涉者,成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竞争秩序的维护者。特别是政府要对创新者的行为和利益进行强有力的保护,保护越有力,创新越有效。

(2)深化政府绩效考核和管理体制改革。政府扭曲价格信号和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以至于形成创新过程的逆向选择,其重要的原因在于片面地追求以GDP增长速度为标志的政绩。长周期、大风险是创新经济的特点,创新周期与政府的任期很难吻合,创新投入与GDP增长在具体项目和具体企业上也难高度一致。

因此,要建立可以跨任期、跨区域的政府绩效考核和管理体制,建立以衡量创新效果(如创新GDP)为核心的政府绩效考核和管理体制,使政府行为与创新行为保持一致。

2.推动市场驱动的具体措施

除了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让市场驱动创新之外,政府还可以实施一些具体措施扶持企业,促进市场驱动创新起到更大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措施。(www.xing528.com)

(1)创立科技创业中心投资基金。

创立科技创业中心投资基金,为那些高科技初创公司提供投资资金支持,帮助大学生创业,并强调科创中心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

(2)公开城市部门的公共数据。

让科技创新人士可通过挖掘大数据,找准社会需求进行创新,建立创新合作信息投放平台,打破创新想法与投资基金信息的不对称。

(3)实施创新联盟计划。

鼓励科技创新服务机构集聚上海,围绕创意研发、试验、设计、生产、销售和人才培养,建立产业互助系统,营造良性的科技生态环境,实现企业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生产的有机结合。

(4)建设上海的“企业孵化器”和“硅巷”。

借鉴纽约“企业孵化器”对科技创业中心的重大作用,以及纽约“硅巷”的科技公司的集群和溢出效用,上海应该更加合理地规划建设上海的“企业孵化器”和“硅巷”,不仅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初创科技企业,而且从服务和管理方面支持初创科技企业,使得创业有平台、合作有伙伴、融资有渠道。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1.Jonathan Bowles,David.《New TechCity》.2012年5月。

2.纽约州小企业发展中心.《New York:Small Business Profile》.2014年。

3.Jana Kolar.《Policies to support High Growth Innovative Enterprises》.2014年3月20日。

4.纽约州小企业发展中心.《United States:Small Business Profile》.2014年。

5.The Ewing Marion Kauffman Foundation.《Startup Act for the States》.2012年6月。

6.刘斌:《美国科技创新法律制度研究》,天津大学,2008年。

7.刘岩:《美国科技创新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渤海大学,2013年。

8.马欣员:《美国科技政策及效应研究》,吉林大学,2014年。

9.周柏春:《美国科技政策跃迁及对我国的启示》,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10.李东福:《美国小企业创业支持政策研究及对吉林省的启示》,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11.李东福:《美国小企业创业支持政策研究及对吉林省的启示》,长春工业大学,2011年。

12.朱涵:《美国学生科技创业支撑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第8期。

13.王志平、张春美、蒋为群、陈雅丽:《纽约州政府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研究及启示》,《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4.王志平:《纽约州政府科技政策的体系与经验》,《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6期。

15.林兰、曾刚:《纽约产业结构高级化及其对上海的启示》,《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第3期。

16.刘森:《美国中小企业政策及其启示》,《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年第2期。

17.田永根:《美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扶植政策研究》,吉林大学,2004年。

18.王心如、马骥:《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商业研究》2009年第5期。

19.申恒运、陈福生:《美国研究生科技创业能力培养机制及其启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第4期。

20.孙刚:《下一个硅谷——纽约成为美国新的科技创业中心》,《安徽科技》2010年第10期。

21.张赟:《上海市创业政策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2.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http://newyork.china-consulate.org/chn/。

23.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室http://newyork.mofcom.gov.cn/。

24.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http://www.nsf.gov/。

25.纽约市经济发展局(New York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Corp)http://www.nycedc.com。

26.纽约州政府(New York State)http://www.ny.gov。

27.纽约州帝国发展公司(Empire State Development)http://www.empire.state.ny.us。

28.纽约州小企业发展(New York State Small Business Development Center)http://www.nyssbdc.org。

29.美国国家科学院http://www.aaas.org/。

30.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http://www.nsf.gov/。

31.美国科促会http://www.nasonline.org/。

32.美国政府出版局http://www.gpo.gov。

(聂永有、方金武、赵玥炜 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