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践行金融制度改革创新,营造良好的金融投资环境。上海自贸区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在试验区内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将实行市场化定价。一系列举措将大幅降低自贸区内企业的交易成本,并为全国范围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利率市场化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第二,推进贸易监管制度创新,提升投资环境安全系数。上海自贸区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其中,一线是指从自贸区到境外,二线是指从自贸区到境内。在一线,创新监管技术及方法,简化进出境备案清单,简化国际中转、集拼和分拨等业务进出境手续;在二线,推行“方便进出,严密防范质量安全风险”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通过风险监控、第三方管理、保证金要求等方式实行有效监管。
第三,加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创造便捷投资环境。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一口受理”、综合审批和高效运作的服务模式,完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不同部门的协同管理机制;提高行政透明度,完善信息公开机制以及投资者权益有效保障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自由转移其投资收益等。这些行政管理上的创新都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革新政府管理方式。
2.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在上海自贸区内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即我国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以清单的形式列明不开放的经济领域以及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除清单之外的领域全部允许投资。只要未列入名单的,都属于“法无禁止皆可为”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侧重点从“管企业”转变成“管政府”,前者“法无明文禁止即可为”,后者“法无明文规定不可为”。具体来说,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不论投资规模,一律由上海市负责办理;取消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备案后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工商登记与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相衔接,逐步优化登记流程;完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在试验区内试点开展涉及外资的国家安全审查,构建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投资管理制度。“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所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将极大地降低外商投资的准入门槛,简化外商投资项目审批手续,极大地优化了上海市自贸区的外商投资环境。(www.xing528.com)
3.货币自由兑换,提升贸易便捷度
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理想目标。上海自由贸易区鼓励跨国公司建立亚太地区总部,建立整合贸易、结算等功能的营运中心。深化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拓展专用账户的服务贸易跨境收付和融资功能。支持区内企业开展离岸业务。鼓励企业统筹开展国际国内贸易,实现内外贸易一体化发展。同时探索在区内设立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和资源配置平台,开展能源产品、基本工业原料和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扩大完善期货保税交割试点,拓展仓单质押融资等功能。这一举措将使上海市自贸区外汇管理体制与国际惯例接轨,基本满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在资本流动规模和速度快速上升的背景下,能改善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和经营环境,扩大引进外资规模的需要。为外资大规模进入,提供了更加开放、公平的市场经济,创造了自由宽松、平等竞争的金融环境。
4.扩大服务业开放程度,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空前规模的服务业开放也是上海自贸区的一大创新之处。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处在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是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转型改革,转型改革突出表现在由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大国的转型,因此服务业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上海作为“先行先试”的试点自贸区,在服务业方面,开放政策涉及金融、航运、商贸、服务、文化、社会服务6大领域,具体涉及金融、电信、游戏机游艺机销售及服务、文化拍卖、律师服务、资信调查、旅游社、人才中介服务、投资管理、工程设计、建筑服务、演出经纪、娱乐场所、教育和医疗等19个细分行业。服务业是实现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重要引擎,上海市服务业的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实现贸易自由化,探索服务业开放新模式提供了新机遇,也为投资环境的改善、提升产业层次、补足服务业等短板、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升级创造了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