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严峻这一形势,高校要认清当前大学生已然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引导毕业大学生从就业走向创业,拓宽就业渠道。在此大方向下,“众创”的内涵需要高校以及所有大学生进行深刻的剖析,即“众创”是指创业主体的广泛性,区分于“人人”创业。大学生在理解“双创”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自身素质而盲目跟风,以至于费时费力而无所获。鼓励冷静型创业者,反对盲目型创业者。为了提高毕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效性,可以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制定考核标准以评估其创新创业能力,考核分类可按照两个方面进行,并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创业培养计划:
1.按创业者分类
在创业大军中,对创新创业素质以及能力的考核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这一标准可以将评价等级分为三类:理论与实践都具备的、空有理论基础而缺乏实践经验的、既无理论又缺乏实践经验的。针对这三类大学生可按照如下方案分类推进:
第一,对理论与实践能力同时具备的大学生,高校可以鼓励其利用弹性学制休学创业。休学创业成功的学生可选择合适的时机完成学业;给创业失败的学生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学生可在余下的大学学习中审视自身能力,进一步提升自我以便做到日后更好的就业创业工作。为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寻求有效融资途径,高校可以采取各种途径,例如成立校友机构、与天使投资人建立联系、设立专门的学生创业基金、定期举办企业家讲座等。
第二,对具备理论基础而缺乏实践经验以及理论与实践经验同时缺乏的两类学生,高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转换传统观念,以教学为主要渠道,同时加强理论基础下的实践能力培养。可通过教师带领或辅导学生创业、鼓励学生到企业兼职,增加知识储备和提高实践能力等方法。二是强化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引导学生科技创业工作。三是为降低大学生的创业成本和风险,高校可自行或者联合企业组织创业大赛或者设立创新创业工作室,给学生提供工作场所、创业服务等。(www.xing528.com)
2.按创业类型分类
大学生创业还可以分为自主创业的和岗位创业,两类创业型人才能力要求各有侧重,故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时,应该构建科学合理的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因材施教,分类推进。
第一,自主创业。自主创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应侧重以下几方面:洞察能力、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抗压能力、坚韧意志等。针对这类学生,学校需要培养其多方面能力以抵抗创业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并且配套相应的考核帮助学生认清自身实力,更好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政府可鼓励高校在校内成立创业实验室,结合高新区的在孵企业,对创新创业孵化器进行建设,最后为在孵企业提供便利。
第二,岗位创业。相对于自主创业者来说,岗位创业可以说是相当普遍的。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确定培养目标时不能将所有人都定位成未来企业家,这样只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将创业过程简单化,最终事倍功半。岗位创业者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必备专业能力,而且同时也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精神,从而能让他们在岗位上进行创业。对于不具备自主创业素质的毕业大学生来说,岗位创业也是一个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的绝佳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