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脑海中的一个闪念,到《销售与市场》杂志上的一篇专栏,再到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一本书,“玩具思维”这个理念已经诞生整整三年了。
在这三年间,玩具思维获得的认可越来越多。
《中欧商业评论》《商界评论》《商学院》等商业期刊以及风头很劲的罗辑思维团队的“得到”知识平台纷纷予以重点推荐。《玩具思维》这本书也获得了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优秀图书奖、《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优秀图书奖、《新智囊》年度最佳图书、《销售与市场》年度最佳图书等荣誉。
将玩具思维付诸实践的企业也越来越多。有的房地产企业用玩具思维兴建乡间的微型别墅,大卖一空;有的IT公司将玩具思维用于内部招聘;有的礼品企业用玩具思维设计赠品,销售额剧增;有的餐馆用玩具思维将餐饮场所变成了销售文化艺术品的专卖店;有的企业家用玩具思维给旅游大省出谋划策;有些继承了家族产业的年轻人采用玩具思维来开拓创新;甚至还有老师将玩具思维用于高中地理的教学,有一位老师就写了一篇《教育也需要玩具思维》的论文。
我还陆续看到了一些用玩具思维来分析商业案例的文章。
这些事项说明,玩具思维仿佛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一直在不断地生长,内涵也日渐丰富,慢慢形成了一个自成一体的框架。而这种生长才刚刚开始,远未停歇。这本《玩家意识》就是生长过程中的又一个成果。
在写这本《玩家意识》的时候,我有两个明显的感觉:第一是玩具思维的相关案例层出不穷,不胜枚举,经常有挂一漏万之感;第二是发生在中国的案例越来越多,越来越妙。
这也充分说明,玩具思维确实是一个已成气候的大趋势。这也给了我更大的动力来写第二本书。(www.xing528.com)
这两本书既是一脉相承的,在内容上又有所不同。
《玩具思维》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产品”上,而《玩家意识》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消费者”身上。也就是说,玩具思维重在说事,玩家意识重在论人。
中国有句古话叫“事在人为”。要想做好“玩具思维”这件事,必须搞懂“玩家意识”这个人的心智模式。
当消费者从用户意识转向玩家意识的时候,其价值判断标准——商业美学的标准必然会发生重大变化。
我将这个变化定义为从完美主义向玩美主义的转变,恰与从工具思维向玩具思维的转变相对应。
在玩家意识和玩美主义的大框架下,我发展出了很多新的内容。这些内容,是玩具思维体系继续生长的标志与成果。
我深信,从玩具思维到玩家意识,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果。玩具思维还会继续成长,也将见证未来的商业取得更大的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